中國國際現代化的基本戰略,必須遵循國際現代化的基本原理,必須面對中國現代化的國際環境,必須符合中國現代化的基本國情,必須服務中國現代化的戰略需要。前面分析了中國國際現代化的世界背景,這里討論它的客觀條件。由于國際現代化的國際互動具有路徑依賴性和起點依賴性,所以,我們分別討論中國國際現代化的歷史、現狀和前景。
中國國際現代化的簡史
中國的國際現代化,是中國現代化與中國的國際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國國際現代化的歷史,應該從中國現代化的啟動算起。關于中國現代化的啟動,大致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第二種觀點認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和洋務運動(1860年)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本報告采用第一種觀點。
中國的國際現代化,也是中國現代化過程的國際互動。國際互動包括國際合作、國際交流、國際競爭和國際沖突等多種途徑,具體內容有貿易交往、文化交往、政治交往和國際戰爭等,國際戰爭是國際互動的極端形式。在中國現代化的不同歷史時期,中國的國際互動、國際戰爭、國際戰略和國際地位有所不同,需要專題研究。這里僅做簡要敘述。
1、中國現代化的國際互動
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有對外交往的優良傳統。早在公元前的漢代,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隨后的唐宋元明清,中國與周邊國家的經貿往來不斷,文化交流也比較頻繁(表3-10)。中國的國際交往、外交思想和實踐有數千年歷史,而且至今仍然有影響。但是,中國的國際現代化,應該從清朝末年(1840年)中國現代化的啟動算起;它的歷史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清朝末年、民國時期和新中國時期(表3-11)。
(1)清朝末年的國際互動簡史
清朝末年的國際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殖民化與反殖民化為主線的,可以分為三個小階段。第一階段是兩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與列強的互動發生在國家和民間兩個層次。在國家層次,主要的國際互動是兩次鴉片戰爭和1860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俄羅斯對中國的侵略、列強在中國建立租界、賠償列強戰爭費用和簽訂一批不平等國際條約,例如,中英《南京條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等。在民間層次,主要是沿海國際貿易、沿海民眾反抗列強入侵、太平天國起義與列強干涉、知識分子開始研究和介紹外國知識等,如魏源的《海國圖志》等(熊志勇和蘇浩 2005)。
第二階段是洋務運動時期。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震驚朝野,洋務運動登上歷史舞臺。清朝的國際互動策略發生重大變化。在國家層次,首先,洋務運動,與列強合作,建立外交機構、派遣駐外使節、浦安臣使團出訪、派遣留學生、引進外國軍事技術和裝備等;其次,列強擴大在中國的影響,建立外資企業;其三,中法戰爭,中國取勝;其四,日本對中國的一系列侵略,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其五,俄羅斯侵略中國,中國收復新疆;其六,英國對中國西藏的侵略;其七,簽訂不平等條約,如中日《馬關條約》、中葡《會議草約》等。在民間層次,主要是西方傳教士的傳教、國際貿易、外國企業的經營活動等。
第三階段是維新新政時期。甲午戰爭的失敗,顯示中體西用戰略的失靈。列強加快瓜分中國的步伐,清朝政府被迫進行改革,對外政策也發生變化。首先,列強紛紛在中國強占領土,瓜分經濟利益。其次,1900年八國聯軍占領北京,簽訂不平等的《辛丑條約》。其三,清朝政府借用外國勢力,鎮壓國內民眾運動。其四,俄國侵占中國東北。其五,日俄戰爭,日本在東北擴張。其七,清政府派團出國考察憲政。其八,英國再次入侵西藏。
(2)民國時期的國際互動簡史
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的封建統治,建立中華民國。在很大程度上,民國時期的國際互動是以侵略與反侵略戰爭為主線的,可以分為三個小階段。第一階段是北洋政府時期。首先,爭取列強對新政權的外交承認。其次,列強干涉中國內政,引發民族問題。其三,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和“九國公約”,解決山東問題。其四,中蘇建交,以俄為師。其五,推行“修約外交”和反帝外交。其六,日本擴大在華侵略勢力。
第二階段是國民政府早期。南京國民政府早期采取“聯美抑日反蘇”的外交政策,積極推進“修約外交”,力爭廢止不平等條約。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隨后占領中國東北全境。1932年日本在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1933年日本侵入中國華北。面對日本的步步進逼,南京政府開始爭取國際援助,與蘇聯復交,尋求歐美支持。
第三階段是戰爭時期。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全面侵略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南京政府繼續尋求國際援助。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美英放棄不平等條約,中國與美英簽訂新約。美國總統羅斯福把美國、英國、蘇聯和中國并列為“四大強國”。1945年,蘇聯出兵東北,日本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5年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員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解放戰爭時期,美國為國民黨政府提供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熊志勇和蘇浩 2005)。
(3)新中國的國際互動簡史
1949年新中國成立,標志著新的國際互動的開始。在很大程度上,新中國的國際互動是以獨立自主與國際化為主線的,可以大致分為三個小階段。第一階段是計劃經濟時期。50年代,中國采取“一邊倒”的外交策略,全面學習蘇聯,參與冷戰對抗;同時與20多個亞非歐地區的發展中國家和歐洲發達國家的建立外交聯系。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向一些發展中國家如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古巴、贊比亞等提供巨額國際援助,同時發展與日本和西歐的關系(張貴洪 2003)。70年代,中美關系正?;?,中日邦交正常化,1970年與55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表3-12)。1971年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有關資料顯示(黃安余 2005),在1950~1977年期間,中國參與了一些國際戰爭和國際軍事沖突,如1950年朝鮮戰爭、1962年對印自衛反擊戰、1965年援助越南戰爭、1969年中蘇邊境武裝沖突(珍寶島事件)和1974年中越西沙海戰等。
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1978年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外交政策發生重大調整。首先,與美國建立外交關系。其次,中蘇關系正?;?,蘇聯從中蒙邊境撤軍。其三,國際環境得到改善,與西方發達國家、東歐和第三世界國家、周邊國家的關系都有很大發展,1980年建交國家達120個。其四,和平解決香港和澳門問題。其五,積極推動經濟貿易合作,2001年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其六,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國際合作,2001年參加的國際組織達到5568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33個,非政府國際組織5335個;簽署的國際公約超過100多個。其七,積極參與和推動聯合國的國際合作。作為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常任理事國分別為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中國積極參與冷戰后的國際維和行動,推動裁軍和軍控事業的發展。其八,推動多層次的外交和國際合作,包括民間外交、各個層次的國際合作(中央、地方、部門、企業和個人層次)、各個領域的國際合作(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科技和環境等領域的國際合作)等。
第三階段是追趕時期,也是全球化時期。隨著中國加入WTO,標志著中國全面參與全球化進程,向中等發達國家邁進。在21世紀初,中國已經形成了多層次和多領域的國際互動網絡。在國際體系層次,通過聯合國機構、全球性國際組織等途徑參與國際互動。在跨區域層次,通過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亞歐會議、上海合作組織和中非論壇等途徑參與國際互動。在區域和周邊層次,加強與東盟和南盟等的國際合作。在國家層次,與168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在部門、地方、機構、企業和個人層次,都有廣泛的國際合作。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環境和科技等領域,中國的國際交流和合作都非常頻繁。當然,中國面臨的國際環境壓力也不小,國際沖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國際貿易摩擦時有發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