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第五章 保障措施
第一節 政策與組織保障
加強組織協調。西部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是一項跨部門、跨行業、跨地區的系統工程。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財政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和單位,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監督,根據各綜合治理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治理策略,協調解決工程實施中的重大問題,科學評價工程實施效果。
強化地方責任。地方各級政府對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工作負總責。要把重點生態區綜合治理工作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明確部門職責,加強溝通協調,整合各種資源,完善規章制度,抓好任務落實和監督檢查。
堅持依法防治。嚴格執行草原法、防沙治沙法、森林法、水法、水土保持法、野生動物保護法、自然保護區條例、退耕還林條例等法律法規,加強基層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和查處亂砍濫伐、毀林毀草開荒、亂占林地草地濕地等違法行為。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通過提高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支出標準及轉移支付系數等方式,加大中央財政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力度,建立省級財政對省以下生態補償轉移支付體制。進一步完善青海三江源、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重要濕地等生態補償試點,啟動祁連山、秦嶺-六盤山、武陵山、黔東南、川西北、滇西北、桂北等生態補償示范區建設。進一步完善水、土地、海洋、礦產、森林、草原等各種資源稅費政策和征收管理辦法,研究建立資源型企業可持續發展準備金制度。逐步建立區域間生態補償機制,鼓勵和引導下游與上游地區、開發與保護地區、生態受益與生態保護地區之間開展生態補償。積極探索生態產品標志、水權交易、碳匯交易等市場化生態補償模式。
第二節 科技支撐
科學技術研究與推廣。加大對生態保護與建設工程支撐技術研發的支持力度。開展重點生態區退化生態系統的修復、生態工程成效監測與評估等技術研發,構建重點生態區生態本底數據庫。推進生態綜合治理科技示范區建設。構建生態治理的產學研創新體系,加快先進適用生態治理技術的推廣應用,提高科研成果的轉化率和貢獻率,促進綜合治理工程順利實施。
生態監測與評估。充分發揮國土資源、環保、水利、農牧、林業、氣象等行業部門,及中國科學院、教育部等科研院所現有監測機構作用,建立布局合理、密度適宜和自動化程度較高的生態監測站網,促進信息數據共享。研究制定重點生態區生態系統綜合監測評估指標體系與標準規范,研發生態系統動態監測技術和生態工程效果評估技術,建立數據平臺和決策支持系統。
第三節 資金保障
加大重點生態工程建設投入力度,加強統籌協調,促進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和恢復。按照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求,落實分類管理的財政、投資等區域政策,科學整合單項治理工程,多方籌集資金,加強資金管理,確保資金使用效益,使重點生態區治理達到預期效果。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