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與寄望
三地爭“標志”都是為了打造城市名片、增加旅游收入
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城市的新一輪爭論源起淮安,面對種種爭論和質疑,淮安方面的反應自然備受關注。
“網上有的爭論有些狹隘和偏激。”9月9日上午,淮安市委宣傳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員在電話中說,“只要是在秦嶺—淮河一線上的地方,誰都有權利搞南北分界標志。比如北回歸線標志,臺灣有一處,廣東有兩處,云南也有一處。由此及彼,其他地方也都可以搞,這不具有排他性。”
“淮安建設我國南北分界線標志,只是說明自己南北交會的地方特色,增加一個城市名片和旅游景點,僅此而已,大可不必過多爭論。”該工作人員說。
就在安徽蚌埠建設中國南北分界線標志的雕塑“火鳳凰”龍時,當地官方也曾表示,打算把這座雕塑打造成蚌埠的一張新的城市名片,以此強化文化、旅游資源優勢。
由此可以看出,三地對搶奪中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城市的目的并不諱言,它們的目標驚人得一致:打造城市名片,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加旅游收入,甚至作為當地的招商引資、經濟驅動的一個點。
但是,建一個標志到底能帶來多大效益,恐怕目前還很難說。
“一個旅游項目要想持久,要想有價值,不僅要有美麗的景觀,關鍵還要有深刻的文化內涵,有相應的配套工程來詮釋其文化內涵。打造城市名片、提高城市形象就更是如此,不是簡單的一個標志所能改變的。”余國忠說。
信陽師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李杰老師同樣認為,一個簡單的標志被寄予了太大的希望,“當地政府試圖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經濟的初衷很好,但是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取決于這個地方的綜合實力”。
顯然,一個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到底能否實現當地旅游新的增長與突破,還需要時間來考驗。
爭議與質疑
淮安的相關政府部門對于開建南北地理分界線標志園投入了極大熱情,相對于官方的追捧,民眾對這個項目似乎并不買賬。
在新浪網最近一份“你如何看待建設我國南北分界標志”的民意調查報告中,89.4%的投票者選擇了“不該建,完全是勞民傷財”。有的甚至用“反對”、“扯淡”、“勞民傷財”、“形象工程”等詞表示對該行為的不滿。
“西行者”的看法代表了大多數人的觀點,他認為,沒有什么比秦嶺、淮河更能代表中國南北地理分界線,要建設這樣的標志物,只能成為一個自我陶醉、貽笑世人的“標志”。 但是,這種費時費力又費錢的事情為何很多地方樂于爭而為之?究其一點就是當地政府是想通過打“分界”牌帶來旅游熱,給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和宣傳效應。不過,這種想法難免有點幼稚。
也有人認為,淮安的這種做法是為了吸引眼球,無可厚非。“淮安盡可能地讓當地資源發揮作用,從而推動經濟發展,這種做法可以理解。就算不能促進經濟發展,提高一下淮安的知名度也不是什么壞事。”一位評論者說。
事實上,中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城市之爭,實際上是在爭奪一種文化符號, 爭建南北分界線標志,說到底,也不過是在利益沖動與政績誘導之下的一種文化迷失罷了。寄望于憑空生造出一個文化符號,就能提高旅游經濟收入,就能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這其實反映出城市管理者與經營者的浮躁心態。
其實,近年來有關歷史文化遺產和地理標志之爭從來都不曾間斷。“在爭奪的背后,是巨大的投入,是投資環境的競爭,不但超出了學術界的范圍,也早已經偏離了實事求是的做法。爭奪的動力源于利益驅動,是拉動地方經濟增長的無奈之舉。”河南大學社會學教授趙文說。(袁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