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南北地理分界標志已開工建設
核心提示:“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淮安市政府正在給予《晏子春秋》里的這段名句以最新的注解,如果一切順利,在今年內,他們將把天氣預報員口中籠統的“我國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具體到以米計算。
這就是淮安市剛剛動工的“全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自消息傳出就口水仗不斷,河南的信陽認為自己更具有建造這個標志的資格,接著河南南陽也加入了進來……但沒等到爭論有個結果,之前沒有參與“論戰”的安徽蚌埠卻悄悄率先豎起了一個南北分界的雕塑,讓人猝不及防。
橋當中的地球狀標志物正好位于河道中心線位置,球體由南往北按暖冷色調過渡,橋面也由此分為紅藍兩色,寓意地球上的南北氣候特征。
明眼人一看便知,科學意義上的我國南北分界是一個縱深數千公里的“地帶”,絕不會落在一座橋的正中央。各地踴躍參與的背后,有著與“爭孫悟空老家在哪”這個荒誕命題一樣的邏輯,官員看重的,可能只是政府網站招商引資介紹里的一句話而已。
實地調查
老橋上翻建分界標志
淮安正在動工的全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位于淮海北路東側的古黃河(即古淮河,歷史上黃河曾從此奪淮入海而得名)上,原名王營南大橋,此處也是淮安市清河區和淮陰區的交界處。記者前去采訪時,15個高有5米左右的橋墩扎扎實實深入河道內,橋墩周圍搭著腳手架。施工的師傅告知現在橋墩的修復已近尾聲,不久后橋面中心建立起一個球狀物,這就是全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雕塑。
這座橋現在有個好聽的名字“紅橋”,而依附修建的老橋墩卻建于上世紀30年代的民國時期,70多年的滄海桑田,如今早已瞧不見老橋墩的斑駁和滄桑。只能聽住在附近的老人隱約談起這段歷史,國民政府時期建起的橋曾經起到連接河兩岸的重要作用,鋼筋混凝土的橋墩上鋪設木制橋面,行人、馬車、驢車從上而過,老人笑談那會兒過河也就自古華山一條路吧。
抗日戰爭時期,橋面被燒毀,戰爭結束后政府曾修復過。可是木質橋面承載力畢竟有限,上世紀60年代末,這座橋被西側的新建的大橋取而代之了。木質的橋面破損不堪,而橋墩卻依舊扎實地矗立在河中。
橋見證了淮安70多年的歷史變遷,而如今河兩邊也早已不是農田,而是市民廣場和住宅區。西側的王營黃河大橋早已承接了連接兩岸的重任。
老橋北邊的黃河廣場修建足有8年,是周邊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場所,沿古黃河沿岸步行,岸邊多是垂柳,也有槐樹、花草。市民沿河散步,很是愜意。
從北岸憑欄眺望,南岸也就60來米之隔,皆是一片綠化帶廣場,所種植物與北岸目前來看并無差別,河兩岸兩個廣場遙相呼應。
居民:北邊就此通暖氣?
河道中心線上的全國南北地理分界標志物一建,這立刻就把兩岸的住戶人家分了個南北。有些居民只知要動工,還并不曉得這橋中究竟要建設何物。而知道此事的居民多用“有趣,蠻有意思的”來形容自己身處南北的感受。
“那我豈不成了北方人,每天上班則是從北方到南方去了。”住在北岸黃河花園的何女士對于這樣的分法饒有興趣。早在上世紀60年代時,何女士曾走過此處的老橋。“這座橋廢棄很多年了,我只知道這里是廢黃河,年輕時還在此游泳。至于南北分界線只是一個提法吧,其實就兩岸來說是沒有明顯差別的。不過修復是個好事,沿襲歷史文化,對于淮安來說也算是一大特色。”
“那房價會有區別嗎?北方的房子是不是會比南方的房子便宜點呢?北方還有暖氣供應,咱這不會也供應暖氣吧?“住在北岸的周先生似乎更關心的是經濟因素,他認為這個標志只不過是個城市規劃雕塑而已,至于意義他并不多關心。
“一腳踏出去就到了北方了,這個想法挺有意思,那是不是北邊就會冷一些呢?不過對于孩子來說,可以趁機向他們普及南北差異的知識。”南岸的郭女士表示。
8旬老者楊先生覺得這只是一個分界的標志而已,不論身于北岸南岸并無差別,但是以此廢橋再利用,有足夠的理論依據。“淮安人民在心理上會有變化的,更了解古淮河文化和它歷史的地位,能傳承歷史文化地理,才是最深遠的。”
而也有部分居民認為,既然已經有西側的黃河大橋可走,再花錢修葺此橋,也是多此一舉,南北差異心中有數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