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改善國際競爭地位,提升全球競爭能力
本次深度調查的樣本中,超過四成的企業、近半數的制造業企業已進入國際市場。其中,進入發達國家的企業中,占領市場是其第一驅動力,提升管理經驗與能力是第二驅動因素;進入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中,占領市場也是第一驅動力,其次是規避貿易壁壘(見表59、60)。
表59 企業進入海外市場及海外上市情況(%)
|
是否已進入海外市場
|
是否海外上市
|
|
是
|
否
|
是
|
否
|
總體
|
40.2
|
59.8
|
1.0
|
99.0
|
制造業企業
|
48.9
|
51.1
|
1.1
|
98.9
|
非制造業企業
|
13.7
|
86.3
|
|
100.0
|
表60 企業進入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或新興國家的目的(%)
|
|
占領市場
|
85.3
|
占領市場
|
91.2
|
提升管理經驗與能力
|
45.5
|
規避貿易壁壘
|
19.6
|
獲取品牌
|
33.3
|
獲取自然資源
|
9.5
|
獲取技術
|
23.7
|
獲得低成本勞動力
|
9.5
|
獲取資金
|
21.8
|
其他
|
4.1
|
規避貿易壁壘
|
7.1
|
|
|
關于企業國際化中面臨的主要困難,調查顯示,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缺乏合格的國際化人才”(64.5%)、“企業缺乏高端的產品”(40.4%)和“缺乏合適的銷售渠道和品牌知名度”(37.3%),其他依次是“不了解國外法律和市場”(28.9%)、“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及準入限制”(19.3%)、“國外政治環境不穩定”(14.5%)、“難以實現國內外業務的整合或協調”(12%)、“國內管理模式難以復制到國外”(8.4%)和“難以突破并購審批等行政限制”(1.8%)(見表61)。
表61 企業國際化中面臨的主要困難(%)
|
總體
|
缺乏合格的國際化人才
|
64.5
|
企業缺乏高端的產品
|
40.4
|
缺乏合適的銷售渠道和品牌知名度
|
37.3
|
不了解國外法律和市場
|
28.9
|
國際市場的貿易壁壘及準入限制
|
19.3
|
國外政治環境不穩定
|
14.5
|
難以實現國內外業務的整合或協調
|
12.0
|
國內管理模式難以復制到國外
|
8.4
|
難以突破并購審批等行政限制
|
1.8
|
關于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主要方式,調查結果顯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出口”,選擇比重高達91.6%,其他依次是“戰略聯盟”(14.4%)、“承包工程”(9.6%)、“直接投資”(6.6%)、“海外特許權”(1.2%)和“市場收購或兼并”(0.6%)。調查表明,企業在國際化方式上,目前采用最多的仍然是出口,其他依次是戰略聯盟、承包工程和直接投資,但是后三者比例仍然較小,說明從總體上看我國企業的國際化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見表62)。
關于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順序,調查結果顯示,企業經營者選擇比重最高的是“先發達國家市場,后發展中國家市場”,占46.4%,其次是“先發展中國家市場,后發達國家市場”,占32.7%(見表63)。
表62 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主要方式(%)
|
總體
|
出口
|
91.6
|
戰略聯盟
|
14.4
|
承包工程
|
9.6
|
直接投資
|
6.6
|
海外特許權
|
1.2
|
市場收購或兼并
|
0.6
|
表63 企業進入海外市場的順序(%)
|
總體
|
先發達國家市場,后發展中國家市場
|
46.4
|
先發展中國家市場,后發達國家市場
|
32.7
|
按地理位置遠近
|
6.5
|
按照文化的接近程度
|
3.9
|
調查結果顯示,78.1%的企業經營者認為“低成本生產要素優勢”是企業進入海外市場所依賴的主要優勢,其次是“技術優勢”,選擇比重為47.3%,其他還有“管理優勢”(18.3%)和“政策與政府關系”(8.3%)。調查表明,目前中國企業進入海外市場依賴的主要是低成本生產要素優勢以及部分技術優勢(見表64)。
表64 企業進入海外市場所依賴的主要優勢(%)
|
總體
|
低成本生產要素優勢
|
78.1
|
技術優勢
|
47.3
|
管理優勢
|
18.3
|
政策與政府關系
|
8.3
|
調查表明,從總體上看,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仍處于初級階段,在國際分工中主要處于生產加工環節或低附加值狀態,在未來的企業國際化發展中,需要盡快實現產品的升級換代,提高品牌知名度及附加值,逐步走向產業鏈的中高端位置,才能在全球化競爭中長久生存。在目前,培養更多的國際化人才和拓展國際市場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當務之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