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對違約概率的驗證
第六十六條商業銀行應對違約概率估值進行驗證。
第六十七條驗證主體應根據實際業務數據對債務人評級模型的區分能力進行驗證,以確保模型能夠按照債務人風險大小有效排序。模型區分能力應采用不少于兩種方法進行檢驗,包括監測累積準確曲線及其主要指數準確性比率、ROC曲線及AUC系數、條件信息熵、Somers’D、KS檢驗結果等。
第六十八條驗證主體應根據實際違約頻率對違約概率估值的準確性進行驗證。驗證主體應采用不少于兩種方法分析實際違約頻率與違約概率估值的吻合程度,包括二項檢驗、卡方檢驗、正態檢驗、紅綠燈方法、赫芬達爾指數等方法。
第六十九條驗證主體應根據實際業務數據對債務人評級模型的穩定性進行驗證,檢驗違約概率估值在時間和客戶群變動情景下是否具有穩定性。
(一)商業銀行應分析不同評級方法論對評級穩定性的影響,設定內部穩定性監測指標。
(二)驗證主體應對不同時間段模型區分能力的穩定性進行驗證,確保模型的區分能力至少在三年中滿足內部設定的穩定性要求,并確保模型區分能力超過設定時限后隨時間段長度的增大而逐漸減弱而非驟降。
(三)驗證主體應評估經濟和法律環境等模型使用前提條件發生變化對違約概率估值穩定性的影響。
第七十條對于零售風險暴露違約概率穩定性的驗證,除應滿足本指引上條規定外,還應驗證資產分池的穩定性,評估新增客戶在不同資產池之間的分布比例與原有客戶的分布比例的一致性。
第七十一條如果零售風險暴露的違約概率考慮了成熟性效應,驗證主體應評估成熟性效應對違約概率估值穩定性的影響,包括:
(一)債項的成熟時間是否發生了變化。
(二)債項的賬齡分布比例是否發生了較大變化。
(三)未成熟零售風險暴露的違約概率調整參數是否恰當。
第七十二條驗證主體應根據實際業務數據對債務人違約概率估值的審慎性進行驗證。審慎性驗證可通過統計方法比較違約概率估計值與實際違約頻率,確保統計結果滿足內部設定標準。
第五節對違約損失率的驗證
第七十三條商業銀行應參照本章第四節的相關要求,對違約損失率估值的風險區分能力、準確性和穩定性進行驗證。
第七十四條驗證主體應驗證違約損失率估值考慮經濟衰退的方法和程度。
第七十五條如運用清收違約損失率方法估算違約損失率,驗證應包括對清收結束時間、可收回金額評估方法、成本評估方法、貼現率選擇等的驗證。驗證主體應重點評估下列內容:
(一)賬齡分布(vintage)是否發生了變化,折現率是否包含了對于回收現金流波動性所采取的溢價。
(二)折現率是否與回收現金流之間存在期限錯配。
(三)清收過程中發生的直接費用和間接費用是否得到了合理考慮。
第七十六條驗證主體應審閱違約損失率估計程序是否合理,即是否按照構建開發數據集、評估違約債項的已實現違約損失率、估計非違約債項的違約損失率等程序進行。
(一)驗證開發數據集時,驗證主體應評估違約債項樣本是否有偏、是否包含違約情況相對較多和已實現違約損失率相對較高的年度數據、風險因素與評級或分池時所用風險因素是否有實質性差異、是否與違約概率所用違約定義保持一致。
(二)計算樣本違約債項的實際違約損失率時,應運用適當方法評估經濟衰退對違約損失率的影響。
(三)估算非違約債項的違約損失率時,應基于實證研究分析與其類似的違約債項已實現違約損失率的分布情況。
1、使用模型(如回歸模型)直接得出或調整得出違約損失率估計值時,驗證應通過樣本外檢驗評估模型的預測能力。
2、運用專家判斷對違約損失率估計值進行調整時,驗證應重點檢查調整依據和程序透明度,并檢查調整政策執行情況的一致性。
第七十七條驗證主體可運用基準測試和返回檢驗的方法對違約損失率估值的準確性進行驗證。進行基準測試時,驗證主體應重點考慮違約定義差異、數據樣本差異以及有關貸款收回、損失和貼現率評估方法差異對基準比較結果的影響。建議驗證主體采用與其自身資產池相近的外部數據(如第三方評級機構)為基準,若沒有使用外部數據,應能提供充足的理由以及補償性措施,如較高頻率的返回檢驗,對于無法獲得外部基準的估值,如零售風險暴露,銀監會鼓勵驗證主體設定內部基準進行測試。
第七十八條對零售風險暴露的違約損失率估計值進行驗證時,應涵蓋違約損失率池內債項同質性、池間異質性以及違約損失率參數設定的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