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基礎設施投資和民生投資增長較快,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加強。
在投資方面,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在發展中不斷調整投資結構,把基礎設施投資和有助于改善民生的社會事業投資作為投入的重點,以進一步優化政府資金投向、鼓勵民間投資和抑制“兩高”行業盲目擴張為重點,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投資較快增長和投資結構優化。2003—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144.9萬億元,年均增長25.6%;其中基礎設施投資由2003年的1.2萬億元上升至5.2萬億元,增加了3.2倍。投資規模之大、增速之快為歷史所少有。民生類投資快速增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加強。2004-2011年,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速為22.4%,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年均增速達24.4%。在國家產業政策的扶持和促進下,裝備制造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2004-2011年裝備制造業投資年均增速均超過30%。近年來高耗能行業投資過快增長得到有效遏制。2003-2005年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分別高達43.9%、43.1%和31.9%,在國家一系列調控政策的作用下,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明顯回落,2010、2011年分別僅為14.7%和18.3%。圖2 2003-2011 年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
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貿易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內外需不平衡狀況逐步改善。在對外貿易方面,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黨中央緊緊抓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和挑戰,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不斷加快轉變對外經濟發展方式,努力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進出口貿易規模穩步擴大。2011年,貨物進出口總額達到36421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4.9倍,年均增長21.7%。進出口商品結構不斷優化。在出口總額中,工業制成品占比由2002年的91.2%提高到2011年的94.7%;機電產品由48.2%提高到57.2%;高新技術產品由20.8%提高到28.9%。同時通過加大財稅支持、加強金融服務和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等措施,積極擴大進口。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進口快速增長,大宗資源能源產品進口規模不斷擴大。2011年,機電產品進口7533億美元,比2002年增長3.8倍;高新技術產品進口4630億美元,增長4.6倍。鐵礦砂及其精礦進口6.9億噸,比2002年增長5.2倍;原油進口2.5億噸,增長2.7倍。從市場結構看,中國與新興經濟體貿易增長強勁。2002-2011年,與印度、俄羅斯、巴西、南非和東盟雙邊貿易占貨物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12.7%上升至17.7%,上升了5個百分點。歐盟、美國、日本和香港市場占中國貨物進出口總額的比重則由54.5%下降至45.0%,下降9.5個百分點。總體上看,近年來我國進出口不平衡狀況逐步改善,2009-2011年,貿易順差比上年分別減少1024億美元、142億美元和264億美元。
圖3 2002-2011 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順差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