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6月9日 棗莊 代價不菲的借力轉型
作為鐵道游擊隊的“故鄉”,棗莊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還是那個用黑白膠片修飾出的魯南小城。
實際上,這個挖了1500年煤炭的資源型城市,終于在21世紀初不可避免地走到了資源枯竭的十字路口。當資源告急,這個因煤而生并曾因煤而興的城市前途莫測。
2006年前后,有兩件“大事”深深刺痛了棗莊人的心:一是火車大提速后的棗莊站,竟然沒有取得進京動車組的停靠資格;二是計劃中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圣火傳遞路線,竟然從臨沂繞過棗莊直奔曲阜。
棗莊怎么了?有情緒、有焦慮,也有不甘。
棗莊市長陳偉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棗莊轉方式、調結構是逼出來的。棗莊的唯一出路是走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之路”。
而發展交通成為棗莊“同城化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2009年12月2日,經過棗莊市和濟南鐵路局的多次協商,進京動車組開始在棗莊火車站經停,從此棗莊人不用再到外地乘坐動車上北京了。
2010年8月2日,棗莊首條BRT線路快速公交系統(Bus Rapid Transit)試運行。市政府決定,所有市民免費乘坐一個月。
2010年8月25日,隨著京滬高鐵鋪軌作業進入棗莊西站,標志著京滬高鐵山東段開始全線鋪軌。這來之不易的“交通外力”支撐,使棗莊堅定了打造“魯南門戶”交通樞紐的發展方向。
當記者來到位于薛城區的棗莊站時,這里的站前廣場還處于不舍晝夜的施工之中。施工隊的工人中,有的來自外省,也有本地附近的村民。
6月9日中午,兩個清運沙土的女工告訴記者,她們來自農村,家里的地被征用了,沒有地種,就出來打工。“掙不了多少的,都是辛苦錢。”她們說。
棗莊站建設工地
來自黑龍江的馬阿姨是工地的廚師。中午時分,在簡易的帳篷里,馬阿姨正在用大鐵鍋燉豆腐,“我只會做東北菜,呵呵,但是他們(工人)都很愛吃。”馬阿姨做飯的地方,既是廚房又是臥房,條件相當艱苦,這令馬阿姨有點愁,“這里條件很差,我一個女人,和男人們一樣風餐露宿,經常半個月洗不上澡,可是又有什么辦法呢?”馬阿姨告訴記者,她的工資是每月2500元,“自己倒是不花什么錢,但是家里有上學的孩子,每月都得往家里寄錢。”
提起工人的工資,華北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棗莊市新城高鐵廣場配套客運中心及附屬土建項目部項目總負責人付貴良告訴記者,他帶領的建筑工人每月的工資可以達到6000元~8000元,原因是按照勞動法,雙休日加班要付雙倍工資,所以,盡管很累,但大家還是很樂意加班的。“不是我心狠,也不是我不心疼錢,主要是工期太緊,如果不24小時連續干,工期肯定完不成。”
付貴良也一樣,為了趕工期和確保工程質量,他日夜堅守在工地上,有幾次累得竟直接穿著軍大衣睡在青石板上。短短3個月的時間,他瘦了30多斤。但身心疲憊的付貴良對棗莊火車站的前廣場建設很有自信:“這是沿線最好的車站前廣場。”
據悉,廣場在站房前挖出一個觀景湖,出站口擺放8條漁船形花壇、擁有觀光電梯等,彰顯棗莊打造“江北水鄉、運河古城”的決心。
代價當然不菲,《齊魯晚報》上說,棗莊站大廳耗資1.8個億,站前廣場更花費了3億元投資。但如果能對城市轉型幫上忙,這些錢或許花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