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與歐盟就中國限制出口稀有金屬問題向WTO提起訴訟,聲稱中國限制出口幾種主要的稀有金屬違背了國際貿易準則。此前,美國和歐盟未能說服中國削減出口關稅并提高鋅、錫、鎢和黃磷等原材料的配額。
對于美國和歐盟的訴訟,中國礦業和經濟領域的一些專家認為,稀有資源畢竟并非取之不盡,中國也是資源消耗大國,有權利調整資源出口和儲備戰略,保證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后勁。
我國稀有戰略資源面臨枯竭危機
眾所周知,中國有很多稀有資源,尤其是許多現代高科技發展所必須以及軍事用途廣泛的稀有金屬蘊藏量在世界上所占比例很大。金屬鋯主要用于核工業反應堆、航天航空工業和武器制造,全球90%的鋯在中國加工;銦主要用在液晶屏等高端領域,全球80%的銦產自中國;中國擁有世界稀土資源的88%……
但是,近年來一些專家指出,照目前的開采速度,再有30年,世界上最大稀土礦———包頭白云鄂博礦藏就將消失;再有20年,江西稀土資源礦將消失;再有14年,世界儲量最大的中國鎢礦資源也將消失。
鑒于稀有資源供求緊張的形勢,2008年日韓等國就紛紛公布加大戰略資源儲備力度的計劃,鎖定了釩、鉻、錳、鈷、鎳、鉑、銀、銅、鎢、銦及稀土等31種稀有礦產資源,出臺具體措施,對“儲備清單”上稀有資源的進口和使用進行嚴格調控,將稀有資源儲備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一些專家不斷撰文指出,日韓以及美歐等國家稀有戰略資源儲備的目標都直指中國,并正在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大肆吞噬著中國稀有戰略資源,中國稀有戰略資源正遭受著一場空前的危機。
大量稀有金屬資源被濫采賤賣
其實,歐盟和美國很早以前就開始啟動稀有資源的戰略儲備。由于國外采取了比較嚴格的限制和保護政策,在獲得能源和資源方面,中國企業的海外出擊頻頻受挫,我國在稀有資源戰略儲備上處于下風。例如,我國緊缺的鐵礦石、石油等稀有資源,很難在國際市場上以較低的價格獲取。
寧夏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樊建民指出,由于近年來國家對采礦權的下放,各種稀有資源礦產陷入開采一哄而上的局面,致使大量戰略稀有資源被破壞和賤賣。出于經濟發展數據考核的壓力,一些地方為了局部利益,對稀有資源開采濫挖亂采,出口的絕大部分是原料或者初級產品。以銦為例,全球這種稀缺資源的儲量也就1萬多噸,其中絕大部分供應量來自我國,但是國內各地采銦廠過百個,出售競相壓價,它的合理價位應該在每公斤3000至5000美元,而國際市場價格每公斤僅四五百美元。銦如此,稀土、鎢等一大批稀有金屬資源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寧夏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張慶林認為,金融危機對歐美國家的工業生產造成很大影響,一些國家開始大量印發紙幣,用貶值的紙幣跟中國換取他們賴以發展的稀有資源。盡管近期資源性價格處于低谷,但是從長遠來看,各國都需要的稀有資源價格仍會處于不斷上漲趨勢,各國的儲備戰略將在全球范圍內引發劇烈博弈。巴西、澳大利亞長期在鐵礦石資源上卡我國“脖子”,漫天要價,而我們的很多稀有資源由于一些人目光短淺,為了眼前利益,不惜在外商面前競相壓價,連定價權都統統拱手相送,讓歐美日韓等國揀了大便宜,以極低的價格輕易就大量攫取到了我國特有的稀有戰略資源,進而大量囤積。
保護稀有資源刻不容緩
一些專家認為,為了我國的持久快速發展和國家戰略考慮,我國必須重視對稀有資源的保護,盡快對我國各類戰略礦產資源實施國家管制并建立儲備機制,對現行產業布局加以調整和結構性的重組,排除地方利益、本位主義的阻力。將戰略礦產列入限制外資進入產業名錄,盡快控制各類稀有金屬礦產原料和初級加工品的出口。應用于軍事及高科技領域的稀有金屬資源,能在切實保障國家安全方面發揮決定性的重大戰略作用,中國必須以更嚴格的手段加以限制和保護。
首先應該考慮的是盡快結束亂采亂挖、賤賣資源的局面,提高商業性地質勘探的門檻,加強對國內資源的控制。寧夏地礦局地勘處處長翁平說,找礦方面應拒絕商業資本在預查、普查階段就進入,防止私人企業以很低的價格攫取昂貴的資源。
其次,應當發揮國內各稀有資源行業協會的作用,盡量避免內部的惡性競爭,做好戰略布局,統一口徑,實現資源有序出口。同時,對資源企業的股權流通進行必要的約束,不能輕易地將大股東地位拱手相讓。
再次,資源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中國的稀有金屬礦占全世界的85%,一些具有戰略意義和關系到國防安全的稀有金屬正在流失,很多稀有金屬是制造衛星和尖端武器和雷達的必須用料,一些國家正在大量庫存這種珍貴的戰略物資。從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我國有必要對這些戰略資源進行嚴格保護。
相關鏈接
賤賣稀有資源有傷國本
中國是公認的全球稀有資源尤其是稀有金屬資源的供應國。美國貿易代表聲稱:“有權使用這些原料對美國工業生產商而言至關重要,這樣美國工業生產商才能獲取公平競爭的環境,更多的美國工人能重返崗位”。但是中國限制一些資源出口的做法,并不專門針對某一國,也并沒有違反WTO的市場準則,隨著中國對保護稀有資源的覺醒,外國想再輕易地“剪羊毛”的歷史將一去不復返。
在全球資源的進出口戰略格局中,中國并不居于特別有利的地位。由于裝備制造業相對落后,中國出口的資源產品大多是沒有經過軋、鍛或簡單加工的初級產品,這是為人詬病的賤賣部分資源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一個無法回避的難題。另外,盡管中國擁有大量的稀有資源,但并不是這些資源的壟斷控制國家,哪怕是中國出口的資源份額占據了全球市場的絕大部分,中國也沒有控制價格,迫使他國高價購買。
從近幾年各國的資源儲備的情況來看,一些國家已經赤裸裸地提出了自己的資源囤積計劃,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資源,為本國的長遠發展作打算。而中國并沒有采取嚴厲地控制稀有資源出口的“閉關”政策,很多情況下只不過要求國內企業要對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再出口,目的也是能夠充分利用資源,提高國內企業的競爭力。
一些國家指責中國限制資源出口損害了他國利益,難道一個國家為了自身的利益,就必須犧牲中國的利益嗎?從現實來看,中國為了正常發展,在海外拓展資源供給來源也作了很多努力,但是中國企業的投資被妖魔化,由于外國的阻撓和干擾,正常的市場交易很難實現,中國的鋼鐵企業不得不長期忍受鐵礦石高價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中國過去由于不重視保護資源尤其稀有資源,導致了大量資源被廉價買走。從長遠看,擁有越來越稀缺的資源,就意味著擁有持續升值的財富,賤賣資源可能導致災難性后果,使一個大國失去持久發展的動力。任何一個大國都不可能靠賤賣資源換取資金和技術維持發展,也不能指望在國際市場上廉價占有別人的資源。(記者馬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