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屆中國金融市場投資分析年會”上,物價還將持續在高水平運行成為與會專家的共識,但專家們在宏觀政策是以抑制通脹為主,還是以確保經濟增速為主方面頗有分歧。
未來兩三年或呈高物價低增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長夏斌指出,“今后兩三年內,經濟增長肯定是緩慢的,物價還會在高水平運行。”
中歐國際商學院教授許小年認為,在國際油價和糧價沒有大幅回落的情況下,國內通脹壓力不會消失。盡管五月份CPI漲幅略有回落,但PPI漲幅不斷創下新高。過去的歷史證明PPI在兩個季度后才傳導到CPI,PPI傳導到CPI的作用目前還沒有顯現出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副所長程國強認為,受供需基本面以及發展生物燃料導致農產品原料需求大幅增加、市場投機等因素影響,全球糧價上漲可能剛剛開始,在可預見的將來會進入一個長期的高價時代。
防通脹還是保增長
宏觀政策如何在防通脹和保增長之間保持平衡呢?
對此,許小年認為,在通脹預期下,工人會要求加工資、供應商會要求提價來轉移成本,企業提價反過來又會強化社會上的通脹預期,為下一輪的工資成本上升奠定基礎,三者之間不斷循環,就會出現惡性通脹。因此,應采取果斷而堅決的措施打消通脹預期,防止出現惡性通脹。他認為,政府要收緊銀根,用利率政策來管理社會的通脹預期;需要人民幣更大幅度的升值。
夏斌認為,我國每年約有一千萬的新增就業人口,如果經濟增長速度下降過快,代價肯定很大,不講代價的緊急剎車對世界經濟也不利,容易引發全球性的風險。因此,對于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挑戰,壓物價不是當前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首要目標是從國家利益出發盡可能地在增長與物價之間取得適度的平衡。
德意志銀行董事總經理、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指出,中國出口行業現在已經面臨非常嚴峻的形勢,如果人民幣繼續大幅度升值,出口行業的情況可能會繼續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