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6月,是趙勝(化名)內心最焦灼的一個月,他是臺州大型民營外向型企業集團椒光集團的小股東,企業這兩年的連續虧損,讓他第一次有了退股的沖動。
趙勝并不是唯一的例子,在浙江傳統經濟受到巨大沖擊的時候,更多的趙勝提出了同樣的要求,長三角一些地區開始出現恐慌性撤股苗頭。
世界前幾位的高級化妝品一瓶眼霜其制造加上研發費用成本僅人民幣二三十元…… “本地大型公司接連出現嚴峻挑戰,這意味著以塊狀制造業、集貿市場狀流通業、民營加外貿狀混合經營模式為特點的‘溫臺經濟模式’已經從短板企業開始進入了陣痛期。”長期研究長三角民營企業的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這樣認為。⊙本報記者 李娟
危機
長三角經濟面臨巨大沖擊
趙勝“入股”的公司所在地臺州是長三角區域的新興經濟大市,記者從臺州市發改委了解到,2007年臺州市對美國出口額占到全市出口總額的13.7%,今年1-2月份出口美國市場為2.29億美元,占比為13.2%,較去年同期下降1.1個百分點。特別是2月當月出口同比下降6.9%。
“這才是個開始。”有業內人士表示,對于制造業,特別是外向型制造企業來說,還沒有到經濟最壞的時候,按照經濟運行的鏈條傳導效應,美國消費疲軟對我國進出口的外需放緩大約滯后6-9個月,即美國次貸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將在今年第二季度進一步顯現。
這對浙江來說是一個絕對的壞消息,出口是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從浙江來看,2007年浙江對美國出口246.4億美元,占全部對外出口的19.2%。如果加上中國內地從香港等地轉口到美國的商品,美國在中國包括浙江省出口中所占比例在四分之一以上。
浙江曾經的服裝、鞋子、打火機這些傳統制造行業出現前所未有的危機,許多中小企業提前被淘汰出局,在寧波慈溪,一些家電制造企業至今沒有接到一筆訂單。這股危機同時蔓延到長三角,來自江蘇的紡織企業遭遇到同樣的危機。
有研究者認為,這很可能意味著更多的民營企業會暴發資金鏈危機和經營性危機,未來的數月將會是一個高危階段。
影響
臺州率先出現退股現象
經濟高危的中小企業處境最飄搖,在自身利益和企業發展相悖的時候,股東之間的分歧不可避免。
趙勝所在的企業在當地可謂是赫赫有名,出租車行駛在椒江區的時候,司機甚至還會無意介紹一下,這家企業創立于1984年,總資產近5億元,擁有20多個子公司、分廠或者海外分公司,其產品遠銷80多個國家和地區,早在2001年,就已經是浙江省著名商標。
這個公司越來越多地和飛躍一起相提并論,它和飛躍集團處在同一個經濟開發區,同樣也是大型民營外向型企業集團,同樣也陷入了重重危機。
記者與其中一名小股東取得聯系后得知,公司最近連年出現虧損,“就算在外貿最好做的2006年,公司的報表依然是處于虧損狀況。”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2007年。
到今年上半年的時候,就有很多小股東“坐不住了”,“我們經常碰頭,除了在這家公司有些股份,我們其他的投資很少,所以就想,不要讓小股東的合法利益受到更大損失。”
從1992年開始,該公司的主打產品就順利通過歐洲GS標準認證,在2005年,最輝煌的時候,該公司年銷售額逾5億元人民幣,自營出口超3000萬美元。他們這個行業的一般接單旺季出現在每年的1-3月,但是,記者在臺州其工廠了解到,今年他們旺季的接單量是1000多萬美元——還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該公司業務部一位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他們的主要客戶是世界上一些一、二流的超市,但今年家樂福已停止了向他們下單。“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今年公司在美國市場上更是屬于顆粒無收。”
在這樣的情況下,今年6月初,趙勝和其他10多名股東商量后,向有關部門聯名申請解散公司,這群“解散風波”肇源的10多名企業小股東,盡管自身并沒有意識到深層次的問題,但是作為一致行動的經濟人,他們背后的驅動力則是——“經濟寒冬”的陰影已經開始顯出威力。
對策
用什么來化解“股東危機”
臺州市發改委的一份文件顯示,臺州市5371家規模上企業中,虧損1111家,虧損面達到20%,虧損企業虧損額為3.09億元,增長55.7%。“這些股東也同樣面臨著抉擇,”業內人士表示,還會有更多的企業在發展中遭遇“股東抉擇”,股東的個人利益和企業的發展會在危機時不斷博弈。
濱臨東海的臺州,上個世紀末經濟起飛時,本身發展的起點就非常高。2002年,臺州以13.8%的經濟增速名列浙江省首位,到2003年上半年,臺州的人均收入水平超過杭州、寧波、上海、北京,躋身浙江省人均收入第二,全國人均收入前十名的位置。 臺州民營經濟的比重占了全市經濟總量的98%以上,這個數字,寧波是70%,紹興是96%。趙勝所在的臺州,這樣的股東危機并不是第一次暴發,也絕對不會是最后一次。
臺州市經委主任張銳敏對此表示,這是臺州目前比較大的一次“股東危機”,他們希望企業盡量低調解決,同時,他向記者表示,今年對臺州企業來說,普遍比較“難過”,這樣的危機也許在未來還會暴發,一旦利潤受損,股東對企業的發展會持有不同的方向。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史晉川分析說,對企業來說,這也是一個比較好的調整機會,小股東這樣的做法,是典型的急功近利,在開始投資的時候,覺得企業發展前景比較好,對企業的管理體制,構造并沒有提出異議,在企業能盈利的情況下,一切都是風平浪靜的。當企業出現危機時,就以自身利益作為理由提出要求解散,這其中都是以是否盈利作為第一判斷價值。不過,史晉川也告訴記者,這對投資人來說也是有教育意義的,投資應當以企業資質、內部管理等作為衡量標準,家族制不是值得投資或者需要撤股的理由,當然,企業更多的是需要在這次危機中借機進行調整和升級。
格局
大股東進行收購
“我們10多個人的股份加在一起大約12%左右,其他基本都是他們家人的股份。”這名小股東表示,這家企業有員工5000多人,是臺州椒江區的大型企業之一,一旦情況惡化,可能給當地經濟帶來一定負面影響。記者了解到,提交申請的10多名股東,股份基本都是在1996年前后入股的,從當時的情況來看,企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期。
記者獲悉,該企業負責人的女兒、女婿、兒子分管公司不同的業務,其家族管理模式受到很大質疑。記者了解到,他們所在的行業產量和出口量都居國內第一,在臺州市發改委的名單里,他們被列為銷售收入上億元企業,屬于“儲備上市資源”名單里的企業。
“盡管虧損,但還遠遠沒有到資不抵債的程度。”這名小股東表示,企業沒有引進職業經理人,所以家族制管理讓這些分散的股東“沒底”。
臺州市經委主任張銳敏對此表示,企業大股東進行收購,現在已經談得差不多了。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因為這兩年公司連年虧損,所以價格是雙方談判的重要原因,“從公司的整體資質來說,還是比較好的,不應當出現這么大的虧損。”也正出于這樣的原因考慮,從今年6月開始,企業現在的總經理就開始不斷和小股東進行“談判”,“有一小部分股東一家簽了協議,表示愿意出售自身的部分股份。還有一些因為價格原因還在繼續談。”(上海證券報 李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