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上午9點,北京車展E2展館,在光影交錯、眾人矚目中,“別克展望”概念車全球首發,這是在第一款由本土企業主導設計的全球概念車“別克未來”之后,通用再次選擇在中國首發的別克概念車,它代表著別克三廂豪華轎車未來的發展趨勢。
19日剛剛宣布通用、上汽、清華聯合組建的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的瓦格納,再次走上前臺,強調通用汽車的商業理念:“本地制造,本地銷售,我們希望絕大多數在這個市場上銷售的產品是在本地生產的。”瓦格納同時拋出的還有一個數字,今后每年要在中國投入10億美元。這筆錢用于新產品開發、產能擴張、新技術應用三個方面。
半個小時以后,日產在北京車展上發布了一款以中國消費需求為基準,面向全球市場的旗艦車型——全新天籟。戈恩稱這是日產全球第一款匯集了世界頂級技術,以中國市場需求為標準開發的全球旗艦車型。他希望用實際行動傳遞了日產對中國市場志在必得的信心和空前的重視。
本土化第二幕
20年前大眾與上汽合資成立上海大眾,邁出了跨國公司中國本土化戰略的第一步——就地生產。隨著更多跨國公司進入,競爭日趨白熱化,全球同步的產品戰略也逐步被引進中國。
如今全球同步上市的新車已經不是最大的噱頭,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中方人員自主研發,打造真正意義的全球戰略車型,在中國首發后推向西方主流汽車市場,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跨國公司正用空前高漲的熱情,在中國上演一場空前而更徹底的本土化競賽。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最新調查報告顯示:有88%的汽車公司高管認為,隨著亞洲汽車產量急劇增加,消費者偏好也將從北美和歐洲車向亞洲轉移。這表明汽車業界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應該也必須成為今后產品研發的一個重要基準。中國不僅僅是世界的制造中心,未來還將是全球的研發中心。
這場競賽的關鍵詞就是“本土化”。包括文德恩、蔡澈在內的多位跨國公司CEO,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均認為,生產本土化、研發本土化、人才本土化、零部件本土化,跨國公司在中國現階段的本土化戰略,涵蓋了產品設計研發、人才使用、生產、零部件供應、市場推廣、政府關系、企業公民等眾多內容。
中國本土化的戰略實質是,跨國公司將生產、營銷、管理、人事等全方位融入中國經濟的過程。通過這一戰略將有利于跨國公司降低海外派遣人員和跨國經營的高昂費用,與當地社會文化融合,減少當地社會對外來資本的危機情緒,同樣有利于中國安全、增加就業機會、管理變革、加速與國際接軌。
中國市場的新角色
新天籟專屬中國,戈恩已經為它進行了定義——“新天籟不但是一個世界產品,更是專屬于中國的產品。從功能上來講,這輛車是根據中國人的品位來設計的,在各項細節上都有中國團隊的參與。我們首先要讓中國的消費者滿意,因為他們是世界上要求最高的消費群體。”戈恩透露,在北京車展全球首發之后,新天籟會陸續在俄羅斯、日本等市場上市,是當之無愧的全球車型。
新天籟的高調亮相揭示了東風日產未來在產品方面的走向,即推出全系列產品、提高國產化率、走本土化開發路線。思路已經十分明確,所有日產品牌的產品都要實現國產化,而進口車業務則主要由英菲尼迪來承擔,不斷推出適合中國消費者口味的產品。
與日產同時,大眾發布了代號“Model X和Model Y”的新寶來和朗逸,僅僅這兩款車足以表明大眾在中國巨大的變化。
不同于以往只做軸距和車身的加長或外觀上“小打小鬧”的本土適應性修飾,一向強調大眾標準的德國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針對中國市場來開發新車型的轉變,從底盤到車身外觀,再到內飾,完全按照中國人的審美。更重要的是,在這兩款全新車型的開發過程中,中方人員參與度高達80%和50%,而對于難度系數最高的底盤調教工作,中國人的參與度更高。
本次北京車展,由文德恩帶隊的大眾集團高層全部到場,大眾全球董事會在中國同步召開。“我們的態度仍然是把最好的技術向中國轉移和發展,這樣我們的品牌也會非常成功。”文德恩說,“大眾在中國的合資企業已經完成了很多自主開發的工作,今后會不斷支持兩家合資企業的自主開發工作。”
這樣的表態,在五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現在的形勢確實不同了。
5年后取代北美
中國已經成為大眾最大的海外市場。許多市場專家預測,未來5年如果中國汽車市場仍能保持9%至10%的正常增長,那么2015年的產銷總量將超過美國市場,屆時中國乘用車市場有望達到1500萬輛。
如果大眾成功占據20%的份額,就可以達到300萬的銷量,這一成績將在很大程度上幫助大眾實現挑戰豐田的目標。
越來越多的汽車公司已經意識到中國市場的價值。他們開始做本土化開發、在設計中加入符合中國審美需求的中國元素、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負責中國區業務的經理人在總部的地位也越來越高。
通過北美市場,豐田戰勝通用成為了世界第一,用不了多久,這個重擔將落在中國市場。誰能通過中國超越豐田,成為下一個世界第一?這將是最大的懸念。
之前,哪一個跨國公司來中國更早,在國際市場上的表現更突出,也許就能在中國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如今這一標準正在改變。今后誰在中國更投入、更創新、本土化更到位,誰就可能在中國獲得更大的成功,誰就可能以此改變在世界汽車產業格局中的地位。(何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