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國經濟周期由波動頻繁向穩定增長轉變
自1949年以來,中國的經濟周期展現了階段性的變化特征。1978年以前,波動頻繁,大起大落;1978年以后,經濟增長經歷了一個超長的時期;1997年至今,經濟增長步入了持續穩定的高增長期。對比改革開放前,中國經濟周期展現出全新的特征,包括波動的路徑上移、波段加長、波幅減小等特征,特別是1997年以后經歷了一個超長的經濟加速增長周期,同時伴隨的是較低的通脹水平,在新中國經濟史上乃至與同期世界各國相比都是少有的。
中國獨特的經濟周期和經濟增長模式背后的成因包括:
第一、中國具備了勞動人口眾多、自然資源豐富、對外開放積極、政治穩定和中產階層興起等重要條件,這是實現經濟快速穩定增長的基礎。
第二、高儲蓄、低勞動成本、積極的引進外資、對外開放并加入WTO,使中國高投資的資金來源、高產出的消費市場得到有力保障。
第三、中國以政府和公有制經濟為主導的市場經濟體制,保證了效率得到發揮的同時,宏觀調控措施更為成熟和有效,可及時熨平經濟中過熱或過冷的苗頭。
第四、中國實施了成功的改革措施。漸進性和持續性的經濟改革措施,極大釋放了長期被壓抑的增長潛力,制度紅利充分得到挖掘;積極穩妥的金融改革與開放措施,有效化解了外來金融風險的沖擊。
第五、中國不干涉別國內政、和平共處、建設和諧世界、韜光養晦的對外政策,為中國營造了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國際環境。
總之,支持中國經濟超長周期增長的內部緩沖機制或自我調節機制在增強,抵御外部非常沖擊的機制也在不斷完善,從而有效克服了諸如重大洪災和疫情、亞洲金融危機和9·11事件等外部沖擊的影響,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經過持續長期的高速增長后,中國經濟周期前景如何?在三種情況下中國經濟短期內面臨下行的周期性風險,甚至是硬著陸的風險:第一,通貨膨脹失控導致宏觀政策急剎車;第二,全球經濟崩潰導致中國出口經歷嚴重的衰退;第三,產能持續以高于總需求的速度增長,繼而發生產能過剩導致的通貨緊縮。因此,如果中國宏觀經濟政策能夠將上述三種情形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將可以延長此輪經濟增長周期。基于中國具備的基本經濟增長條件,以及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未來兩年仍然會保持高速增長,但增幅會趨于下降。
首先,全球經濟崩潰的可能性并不大,中度的調整不足以導致中國出口嚴重衰退。同時,通貨膨脹在相當程度上是短期的結構性問題,中國已經具備了龐大的產能,這是控制通貨膨脹的重要條件。只要目前在貨幣政策上有效調控通貨膨脹預期,通貨膨脹并不是最大的威脅。
第二,中國內需呈繼續擴大趨勢,經濟增長模式亦趨于合理。未來數年中國國內消費將進入高增長期,人口老化問題不會在未來10年里阻礙中國經濟增長,除非美國經濟出現意外衰退導致外需下降。同時,城市化繼續發展,今后經濟增長不僅來自中等階層的貢獻,更多地來自于城市化過程中投資與消費的增加。
第三,改革、教育和技術的推動作用。當前中國正在進行多項經濟社會改革,只要改革能夠持續,中國經濟就將持續增長。此外,支撐經濟增長的因素還有教育和技術,政府在教育研發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一個經濟體長期增長的潛力取決于它自身技術創新的能力。目前,中國的技術創新潛力還遠沒有被挖掘出來,中國依靠技術引進的后發優勢還遠沒有被充分利用。中國完全有能力挖掘潛力,在未來幾年或者更長時間里維持高速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