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兩年中國經濟將與全球同步放緩
當前,全球經濟金融面臨著一系列復雜的形勢變化,經濟、政治、社會等因素相互交織,未來2-3年全球經濟面臨著周期性調整的可能,由此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中國經濟持續的高增長也積累了一些結構性問題。2008年以后,在內外因素的作用下,中國經濟增長將與全球同步趨緩,但結構將更加合理,發展將更加穩健。
一、未來兩年全球經濟將步入周期性調整
從2001年低谷開始,全球經濟持續強勁增長周期已經長達6年。2007年,主要發達國家的增長周期開始錯配,客觀上提高了全球經濟的靈活性。第一季度,歐洲和日本穩步增長,有效緩解了美國經濟放緩的影響;第三季度,歐洲和日本經濟開始放緩,美國經濟則強勁增長。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脫鉤于單一的發達經濟體,速度、質量和效益都在提高,金融體系更為穩健。隨著最近美國房地產市場的下滑、全球金融市場的波動和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全球經濟是否還會繼續高增長?這一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我們認為,在經濟失衡、流動性過剩、地緣政治沖突、油價高漲、美國次貸危機等重大風險挑戰下,未來兩年內發達經濟體可能不會再現2007年的好運,從而步入周期性的調整階段,但是仍然不會陷入大蕭條,其主要原因包括新興市場在日益扮演著穩定全球經濟和金融增長的角色、全球經濟增長動力未完全消失等。
第一,從經濟發展周期看,全球經濟增長將迎來拐點。所謂經濟周期,是指經濟擴張與經濟緊縮交替更迭循環往復的一種現象。對于經濟周期產生的原因,經濟學家們提出了純貨幣周期、投資過度周期等數十種理論解釋,并劃分了不同長度和類型的經濟周期。其中,熊彼特“創新”經濟周期較為典型,并與全球經濟增長的實際較為吻合。即:技術發明和制度創新等因素,使經濟增長呈現大約50年左右的長周期波動,每個長周期包括6個大約9-10年的中周期,每個中周期包括3個平均約為3-4年的短周期。按此方法劃分,18世紀下半葉以來,全球經濟經歷了產業革命、蒸汽動力革命、電力動力革命、福特制大生產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等5個創新因素帶來的經濟長周期。
最近的一個長周期始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的以數字化、網絡化為特征的信息技術革命,產品設計、開發和使用的周期大幅縮短,推動經濟、金融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以“跨國公司”為代表的全球化生產方式極大地提高了全球的產出水平和經濟增長速度。從時間跨度看,本輪全球經濟長周期從1983年開始,至今持續了接近25年的擴張,如果以長周期的規律演進,2009年左右將可能是本輪世界經濟長周期的下降期開始;本輪長周期由若干個9-10年的中周期組成,從2001年開始的最新一輪中周期可能持續到2009年前后。
總之,人類社會幾百年來所觀察到的數據顯示,經濟周期是客觀存在的,在經過長期的強勁擴張之后陷入調整是不可避免的。隨著全球化的加深,全球經濟周期波動的同步性在增強。因此,僅從經濟周期的一般運行規律出發,未來兩年內全球經濟完全有可能出現中度調整。
第二,本輪全球經濟增長周期有其客觀原因。全球經濟的本輪中周期從2001年的短暫衰退開始,此后經歷了2002年到2004年連續三年的加速增長,2005年輕微回落(共4年的短周期),2006年又有所加速。根據IMF和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未來兩年的預測數據看,2008年雖會放緩,仍然會持續較為強勁地擴張(共3年的短周期)。
本輪全球經濟的強勁擴張周期展現出全球普遍性增長、全球經濟失衡、高增長伴隨低通脹、資產泡沫嚴重等重要特征,這與以往有很大的區別。形成原因主要包括:
全球低利率政策。為應對2001年經濟衰退,美國將基準利率一度下調到1%的歷史低點;日本實行了6年多的零利率政策;其他區域的利率也都處于歷史較低水平。低利率刺激了全球流動性的高漲,全球主要經濟體M2與GDP的比率普遍提高了2-3倍。充裕的流動性極大地推動了金融市場膨脹和投資、消費的增長。
經濟金融全球化的推動。隨著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大型新興經濟體融入到全球一體化進程,世界經濟金融的全球化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如果用國際貿易額、國外總資產、國外總負債與GDP的比率來衡量全球化程度,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這個比率大約增長了3倍。同時,資源、人力在全球的優化配置,降低了全球通脹的威脅,也提高了全球產能的極限。
信息技術革命繼續發揮作用。本輪長周期的技術動因是信息技術革命,全球信息網絡助推了經濟全球化進程,也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技術創新周期呈級數般縮短,推動消費產品結構的升級。
較為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2001年開始的本輪經濟周期在總體上保持了一個較為穩定的經濟發展環境,為全球經濟的強勁增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