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日召開的中國(太原)煤炭和能源新產業博覽會上,煤化工產業成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產業化論壇”關注的焦點。當前,我國能源消費仍以煤為主,煤炭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的68%左右。因此,煤炭利用技術的產業化應用對優化國內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煤氣化:
規模利用仍需時間
煤氣化,即煤的氣化技術,是指將煤炭潔凈、高效地“變”成一種合成氣體。該技術是煤炭加工成化工產品、煤變油等工業的基礎性技術,也是以煤炭為原料的諸多行業的關鍵技術。
當前,山西潞安集團、同煤集團、上市公司煤氣化(000968)等都在運作煤氣化產業。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王洋研究員認為,煤氣化還沒有形成現代化、大型化,還必須結合我國的資源特點和煤氣用戶的要求來發展。未來,通過煤氣化制造工業燃料氣、合成氣將成為中國的氣源支柱。但是,“煤化工產業目前整體受煤氣化技術成熟性的制約。”王洋表示,“煤氣化技術走向規模化利用仍需5至8年的培植期。”
王洋指出,國內目前雖已研發了灰融聚等氣化技術,并具備煤種適應性強、投資及氧耗低等特點,但這些自主技術都缺少大型商業化示范裝置,不具備大規模推廣的條件,因而難以滿足煤化工發展的迫切需要。另外,在潔凈煤發電領域,國外已普遍采用的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是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多元料漿氣化技術在這一領域也將大有作為。
在此基礎上,王洋認為,應該大力推廣煤化工多聯產,即以煤炭為原料,通過把多種煤炭轉化技術有機集成在一起,同時獲得多種高附加值的化工產品(如脂肪烴和芳香烴等)、多種潔凈的二次能源(氣體燃料、液體燃料、電力)及其他產品。多聯產技術追求的是整個系統的資源利用、總體生產效益的最大化和污染物排放的最小化。這是未來中國煤炭行業的發展方向。
煤制油:
大型示范工程明年試運行
煤制油是當前國內的熱門投資項目。所謂煤制油,就是把煤液化的過程,包括間接液化和直接液化。間接液化是通過煤氣化先將煤變成合成氣,再經過加氫裂解生成柴油、汽油等油品。優點是技術成熟,煤種選擇面廣;缺點是技術能量效率較低。直接液化是將煤炭通過兩個步驟的高壓催化加氫精制而成各類油品,煤轉化過程的熱效率為59.75%。但這是前無先例的技術,存在一定的風險;對煤種有一定的要求,變質程度高的煤和惰性組分高的煤不太適合;得到的油品中芳烴類含量較高。中國神華煤制油有限公司目前在內蒙古就在建設直接液化示范工程。
據世界煤制油產業領軍企業——南非沙索合成燃料國際有限公司北京代表處執行副總裁陳黎明介紹,沙索目前在中國投資建設了兩個煤間接液化項目。一個在陜西榆林,擬建設年產360萬噸油品項目,總投資50億美元至7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553億元)。其中,沙索合成燃料擬占50%股權,中方主要投資者是神華集團。另一個在寧夏寧東煤化工基地,合作方主要是神華寧煤集團。項目建設規模、投資額與榆林項目相同,沙索投資占比擬為50%。
資料顯示,沙索公司現有兩套煤炭間接液化裝置,年生產液體烴類產品700多萬噸(薩索爾堡32萬噸/年、塞庫達675萬噸/年),其中合成油品500萬噸,每年耗煤4950萬噸。累計的70億美元投資早已收回,現年產值達40億美元,年實現利潤近12億美元。
神華煤制油公司董事長張玉卓在演講中表示,當前,神華煤制油在內蒙古鄂爾多斯的首套100萬噸直接液化示范工程已于2004年開工,現在完成了95%的工程量,將于明年試運行。(陸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