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央視名嘴張政新疆從政 任主席助理 名人從政一覽(名單/簡歷)  -金融國資納入企業國有資產法調整范圍 央行加大中小企業信貸 -土地規劃綱要發布 2020年確保耕地18億畝 -陳云林:訪臺籌備工作繼續進行 檢警機關鎖定10名涉襲張銘清嫌犯 -北京房價三年來首降 上海救市14條政策出臺 各地救市效果不明顯 -環保部將每日報各大城市空氣質量 大亞灣核電站未影響居民健康 -人大財經委副主任朱志剛被"雙規" 央視名嘴王志掛職麗江副市長 -中國人口平均壽命73歲 下半年推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 -出口退稅率上調紡織業利潤增57億/答問 我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 -陳錫文:土地承包權 農民房產不能抵押 禁小產權房 政策被誤讀
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總結計生工作成就與經驗(實錄)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10 月 24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 蔡昉:

在整個改革開放期間,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是在二元經濟條件下進行的。作為二元經濟結構主要特點的勞動力無限供給,通常與人口轉變有關。在人口再生產類型從"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長率"階段,經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長率"階段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長率"階段轉變的過程中,由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下降在時間上具有繼起性和時間差,相應形成人口年齡結構變化的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分別具有少年兒童撫養比高、勞動年齡人口比重高和老年撫養比高的特征。具體來說,在死亡率下降與出生率下降的時滯期間,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處于上升期,需要撫養的少兒人口比例相應提高。隨著生育率下降,經過一個時間差即大約20年的時間,勞動年齡人口所占比例開始上升。生育率的進一步下降導致人口增長率趨于降低,隨后逐漸開始人口老齡化。由此分別形成人口自然增長率和勞動年齡人口增長率先上升后下降兩條繼起的變化曲線。

2008-10-23 14:16:49

  • 蔡昉:

經濟增長、社會發展與人口政策共同推動和加快了中國人口轉變過程。由于改革開放期間與人口轉變的特定階段相重合,勞動年齡人口(16-64歲人口)規模大且不斷增長。勞動年齡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高,一方面保證了經濟增長所需要的充足勞動力供給,另一方面意味著人口負擔輕,經濟剩余多從而有利于達到和維持較高的儲蓄率(圖3)。因此,更加具有生產性的人口結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額外的源泉,即所謂的人口紅利。由此形成的這種人口紅利,通過資源配置機制的改革得以釋放,并且通過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而作為比較優勢得以實現,從而延緩了資本報酬遞減的過程,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額外的源泉。

2008-10-23 14:17:34

  • 蔡昉:

根據我們的計量模型結果,如果用人口撫養比,即16歲以下和65歲以上人口與勞動年齡人口的比率來表示這種人口結構因素的話,在改革開放期間,人口撫養比每下降1個百分點,可以提高人均GDP增長率0.115個百分點。1982-2000年,總撫養比下降了20.1%,推動增長速度上升2.3個百分點,同期人均GDP增長速度在8.6%左右,其中撫養比下降的貢獻為26.8%,即由于人口撫養比的下降,人口因素對改革開放期間人均GDP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4。由此可以看到人口發展對人均收入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直接貢獻。

2008-10-23 14:19:05

  • 蔡昉:

三、人口素質:數量與質量的替代

人力資本是附著在勞動者身上的獲得性的技能。人力資本之所以被言之為"資本",是因為要獲得這種資本同樣需要通過投資的形式進行積累,這是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共性;而人力資本之所以被冠之以"人力"是因為它和所投資的每一個人都不可分離,這是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的差異所在。

2008-10-23 14:19:22

  • 蔡昉:

人力資本的概念最先由舒爾茨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其后,一大批經濟學家對建立和完善人力資本的理論體系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經濟學家剛剛提出人力資本的時候,這一概念并不為人們所重視,甚至受到很大程度的抵觸。但隨著對人力資本在經濟發展中作用的闡述越來越清晰,人力資本的重要性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和接受。人力資本投資對于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我們可以從圖4鳥瞰其影響機制。人力資本對社會和經濟發展影響的多元性,既體現于人力資本投資形式的多樣性,也體現于它所影響的社會經濟活動類型的多樣性。

2008-10-23 14:19:42

  • 蔡昉:

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僅僅有經濟增長尚不足以實現社會的發展,只有人的全面發展才是社會進步的最好的體現,而人力資本所包含的諸多內容恰恰體現了人的發展。近年來,人文發展更是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與重視。在發展中國家以人力資本積累為目標和途徑的社會經濟發展方式,已經被認為是擺脫貧困的基本手段。在聯合國提出的八項千年發展目標當中,涉及人文發展的指標占有5項。這充分說明,人力資本積累作為發展的目標已經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2008-10-23 14:19:55

  • 蔡昉:

中國在改革開放以后所取得的經濟發展成果為世界所矚目,這其中人力資本的積累也功不可沒。1982年,中國1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為5.33年,比73個發展中國家的3.57年(1980年數字)高出1.76年;到2000年時,中國15歲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到7.85年,增長了約47.28%,與這73個發展中國家增加到5.13年相比,中國的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比這些發展中國家高出2.72年。

2008-10-23 14:20:14

  • 蔡昉:

對改革開放后20年經濟增長源泉進行的分析表明,人力資本水平的提高是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重要原因。如圖5所示,通過人口教育素質的提高,所帶來的經濟增長份額為24%,與勞動數量投入的貢獻份額相當。近年來,隨著人力資本投資的不斷增加,勞動力的素質又有了明顯的提高,可以預期,未來人力資本的積累將是維持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越來越重要的動力。

2008-10-23 14:20:30

  • 蔡昉:

四、健康老齡化的人口紅利

"健康老齡化的人口紅利"這個概念有兩個含義,第一,如果說傳統意義上的人口紅利來自于與勞動年齡人口規模、比例和增長率,從而帶來的勞動力供給和儲蓄率相關的特征,人口經濟學家所謂的第二種人口紅利,是伴隨著老齡化以及一個良好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而來的,是與人口老齡化以后的儲蓄動機和儲蓄水平相關的人口紅利。第二,由于出生時預期壽命和老年人口預期壽命的提高,是人口老齡化的重要原因,老齡化然而身體健康,不啻為一種寶貴的人力資源和人力資本,因此,這里所能看到的是從勞動力供給和人力資本積累的角度來觀察的人口紅利。

2008-10-23 14:21:01

  • 蔡昉:

我們觀察到的隨著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即老齡化而式微的增長源泉,實際上只是"第一次人口紅利",主要表現為勞動力豐富、人口負擔輕從而儲蓄率高,對經濟增長做出額外的貢獻。但是,在這個優勢逐漸消失的同時,我們還有機會獲得"第二次人口紅利",即在人口結構趨于老齡化的情況下,個人和家庭的未雨綢繆可以產生一個新的儲蓄動機,形成一個新的儲蓄來源,其在國內、國際金融市場上的投資還可以獲得收益。并且,健康老年人口的經驗、技能等人力資本,也可以擴大人力資源的供給,延長人口紅利。

2008-10-23 14:21:22

  • 蔡昉:

首先,取得這個人口紅利的關鍵在于設計一種好的制度,使得人們不再依靠家庭養老,也不再依靠現收現付制度,而是實現完全積累式的養老保障體制。按照這種思路形成養老保障體制,就等于啟動了積累第二次人口紅利并逐漸替代第一次人口紅利的機制。就第一次人口紅利來說,當人口結構不再年輕、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不再高的時候就會消失,但是第二次人口紅利在接續了第一次人口紅利之后可以永遠持續,獲得新的經濟增長源泉。

2008-10-23 14:21:34

  • 蔡昉:

其次,取得這個人口紅利要求有一個更加靈活、有效和安全的勞動力市場。在就業壓力還較大的前些年,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實際退休年齡為51歲左右 ,而美國、日本和歐盟等主要發達國家都在60歲以上。在中國,50-64歲年齡段的勞動年齡人口,占全部15-64歲勞動年齡人口的20%。也就是說,如果實際退休年齡只有51歲的話,勞動力資源便被大大浪費了。過去我們看人口老齡化問題,更多地是從指標分母的角度觀察,而忽略了分子的特征,即人口老齡化不僅是因為相對年輕人口的減少和比例下降,還由于預期壽命的提高,即老年人活得更長壽。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提高和人口轉變達到新階段的情況下,出生人口預期壽命大幅度提高(圖6),不僅顯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高于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因此,考慮到預期壽命的提高,增加對人的投入,可以把老年人口變得更加具有生產性,而不是成為社會的負擔。

2008-10-23 14:21:47

  • 蔡昉:

經過三十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在控制人口數量、調整人口結構和提高人口素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績。與此同時,也為進一步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延長健康壽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隨著大人口觀的形成和人口政策更加關注對人的投資,適當的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健康老年人口完全可以創造出新的人口紅利,從而保持中國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謝謝大家。

2008-10-23 14:26:02

  • 高全立:

謝謝蔡昉同志。下面請國家人口計生委發展規劃與信息司司長陳立同志發表主題演講,題目是《積極開展人口發展功能區工作、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大家歡迎。

2008-10-23 14:26:23

  • 陳立:

大家下午好,很高興有機會向各位匯報一下人口發展功能區的工作情況。

人口問題是制約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關鍵問題,實現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基本要求。我國目前已有13億多人口,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預計2030年前后達到15億左右的人口高峰。應該看到,未來30年我國還要新增2億人口,再加上從農村新轉移3億人口,這樣就有大約5億人需要在有限的國土空間上重新布局,這是一個巨大挑戰,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產生重大影響。

2008-10-23 14:27:59

  • 陳立:

為研究解決這一問題,遵照黨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指示,我們在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的基礎上,2005年啟動了人口發展功能區工作,先后赴內蒙古、河南、云南、貴州、甘肅、寧夏、新疆、黑龍江等8省(區)進行實地考察和入戶調查,并與當地發展改革、國土、水利、農業、人口計生、環保、林業、糧食、林業、統計、扶貧以及當地黨校等科研機構的相關人員座談,2006年9月提交了《建設國家生態屏障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調研報告,得到國務院領導充分肯定;根據國務院領導的批示精神,我們繼續深化了這一研究,于2007年10月初,完成了《科學界定人口發展功能分區促進區域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研究報告。10月10日,溫家寶總理給予了高度評價。2008年4月11日,國家人口計生委下發了《關于開展人口發展功能區編制工作的指導意見》,部署開展省級人口發展功能區編制工作。

2008-10-23 14:38:20

  • 陳立:

一、開展人口發展功能區工作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布局。科學編制人口發展功能區規劃,這既是推進形成全國主體功能區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要舉措。搞好人口發展功能區工作,對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統籌區域、城鄉協調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008-10-23 14:43:39

  • 陳立:

(一)人口發展功能區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

人口問題始終是制約我國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因素。通過系統評價我國不同地區人口發展的資源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科學界定人口發展功能區的分布與范圍,明確不同功能區人口發展的定位與方向,完善人口規劃與政策體系,促進形成人口合理分布、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格局。這是貫徹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2008-10-23 14:43:53

  • 陳立:

(二)人口發展功能區有利于促進人口的合理布局

根據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成果,到2033年,我國人口將由現在的13.2億增加到15億左右,城鎮人口由2006年的5.7億增加到10億左右,由此產生的大規模人口遷移與分布將對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挑戰。為此,科學把握制約人口分布的自然條件、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及人文條件,開展人口發展功能區工作,科學制定不同類型區的人口發展規劃和政策,引導人口有序流動和分布。

2008-10-23 14:44:17

  • 陳立:

(三)人口發展功能區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口發展功能區以自然資源等為基礎,以人口為主線,劃分功能區,這是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國家人口計生委作為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各主體功能區人口政策方面的研究。

2008-10-23 14:45:01

  • 陳立:

(四)開展人口發展功能區是轉變政府職能、全面提升人口工作水平的客觀要求

開展人口發展功能區工作,把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和分布等問題緊密結合起來,把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緊密聯系起來,這對人口發展戰略和規劃的深化,也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重大舉措,對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有重要意義。

2008-10-23 14:45:33

  • 陳立:

二、人口發展功能分區的總體思路與初步方案

遵循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的方針,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將人口發展作為謀劃未來發展的主線,科學界定人口發展功能區,引導人口有序流動與適度聚集,擴大人口的生存與發展空間,增進人口發展的機會公平,促進不同地區的人口與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基于每平方公里的格網數據,以縣域為基本單元,系統評價不同地區人口發展的資源環境基礎和經濟社會條件,遵循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統籌考慮國家戰略意圖,將全國劃分為人口限制區、人口疏散(收縮)區、人口穩定區、人口集聚區等4類人口發展功能區。

2008-10-23 14:45:48

  • 陳立:

(一)人口限制區

人口限制區主要是自然環境不適宜人類常年生活和居住的地區,占國土面積的31.71%;人口257萬,占全國的2‰;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和西北干旱區,以羌塘高原、可可西里、柴達木盆地、三江源地區、喜馬拉雅山地區、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高原等地區最為集中。

此外,國家禁止開發的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和風景名勝區等也應納入人口限制區的范圍。

2008-10-23 14:46:16

  • 陳立:

(二)人口疏散(收縮)區

人口疏散(收縮)區地處人居環境臨界適宜或一般適宜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臨界超載或超載,物質積累基礎和人文發展水平處于中等以下。約占國土面積的28.10%;人口1.55億,占全國的11.83%;每平方公里58人。集中分布在西北干旱區、藏東南-橫斷山區、云貴高原、黃土高原和東部山地區,主要包括準噶爾盆地區、內蒙古草原地區、川西高原區、橫斷山地區、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冀北山地、秦巴山地、大別山區、南嶺山地、浙閩山地、陜甘寧黃土丘陵溝壑地區、滇黔桂喀斯特山地區、黃淮海低洼易澇地區等。目前這類地區生態環境脆弱,人口與產業相對分散,城市化水平不高,人口與資源環境關系相對失衡,大都是國家生態屏障地區和國家重點扶貧縣集中分布地區。

建立市場導向的環境資源價值評價體系,完善資源補償制度。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引導人口收縮集中布局。

2008-10-23 15:34:58

  • 陳立:

(三)人口穩定區

人口穩定區地處人居環境適宜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平衡或有余,物質積累基礎和人文發展水平處于中等以上。約占國土面積的25.96%;人口4.39億,占全國的33.61%;每平方公里177人。主要包括西北干旱區的天山南北兩麓城市帶、河西走廊城市帶;黃河流域的呼(和浩特)包(頭)鄂(爾多斯)城市群、關中城市群、蘭州都市圈、西寧都市圈、銀川都市圈、太原都市圈;云貴高原的貴陽都市圈、昆明都市圈;以及西藏一江兩河的拉薩都市圈等所在地區。該類地區人口與產業集聚,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較高,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基本協調,但發展潛力不大,對區外人口吸納能力不高,人口規模有待穩定。

這類地區的戰略重點是提高人口城鎮化質量、實現經濟持續增長,加快人口城鎮化步伐,依托基礎條件較好、發展潛力較大的城市,培育若干城市群和都市圈,加強和優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能力,適度增加人口。注重區內人口總量的動態平衡。

2008-10-23 15:35:36

  • 陳立:

(四)人口集聚區

人口集聚區地處人居環境比較適宜和高度適宜地區,資源環境承載力平衡有余或盈余,物質積累基礎和人文發展水平處于中等以上。目前這類地區的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14.23%;人口7.11億,占全國的54.36%;每平方公里522人。主要包括:東北平原的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城市群、長(春)吉(林)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華北平原的京津冀都市化區中原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長三角都市化區、武漢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東南沿海的珠三角都市化區、浙閩沿海城市群、北部灣沿岸城市群、海南環島城市群;以及四川盆地的成渝都市化區等所在地區。該類地區人口與產業集聚,交通便利,城市化水平較高,人口與資源環境經濟社會協調狀態良好,人口吸納能力較強,具有一定的發展空間,是我國未來人口和產業的主要集聚區。

2008-10-23 15:36:08

  • 陳立:

這類地區的戰略重點是提高人口密度、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培育和發展若干個用地少、就業多、人口規模1000萬以上的新城市群,推進大、中、小城市和城鎮協調發展。積極促進產業集群的形成,按照常住人口規模,適當擴大建設用地供給,建立有效的耕地占補平衡制度,使農民市民化與土地城鎮化同步、外來人口吸納與建設用地增加相協調。實行嚴格的污染物排放和環境準入標準,特別要加大水污染治理和恢復工作的力度,確保飲水安全。

總之,通過人口發展功能分區與統一規劃,針對不同人口發展功能區的特點,確立不同的戰略取向,制定和實施差別化的政策體系,合理利用公共資源和市場機制,引導人口合理有序遷移與流動,逐步形成"聚集區人口成網連片、穩定區人口連線成軸、收縮/疏散區人口以線串點"的人口和產業布局,形成區域功能互補、協調發展的格局,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緩解資源環境壓力,促進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良性互動。到15億人口高峰期,大部分人口將以城市群和都市圈為依托,聚集在沿海、沿江、沿線地區。

2008-10-23 15:36:22

  • 陳立:

三、推進形成人口發展功能區的保障措施

初步研究提出了推進形成人口發展功能區的對策建議,簡言之,就是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充分發揮人口發展功能區工作在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作用,改革完善現有的管理方式和法規政策體系,創新工作思路,形成規劃引導、政策推動、市場調節、法律保障的體制機制。

2008-10-23 15:36:43

  • 陳立:

(一)充分發揮人口發展功能區規劃在主體功能區規劃中的作用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要求發揮人口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導和能動作用,科學編制人口發展功能區規劃,將其作為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的基本依據。確立人口發展功能區規劃的基礎地位,完善國家規劃體系。把引導人口有序遷移與合理分布作為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的重大戰略,把人口分布與生產力布局有機結合起來,努力實現人口發展與經濟振興、社會進步的有機統一。

2008-10-23 15:37:16

  • 陳立:

(二)研究制定和實施差別化政策體系,營造不同人口發展功能區間的位勢差,促進人口發展功能區的形成

一是把人口流向作為確定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方向的重要依據。綜合平衡人口集聚區承接人口轉移的成本以及限制區、疏散區生態保護的代價,完善中央對各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制度,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務的均等化。二是適當增加對集聚區和穩定區公共事業的投入,加快區內公共設施的發展,提高人口吸納能力和對外區人口的拉力。三是改革和完善資源價格形成機制,在資源價格市場化的過程中,使人口遷出區與人口遷入區共同受益。四是積極穩妥推行耕地占補平衡制度,在保持耕地總量不少、質量不降的前提下,適當增加人口聚集區的城市建設用地。五是繼續實施優先投資于人的戰略。限制區和疏散區要切實加強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與勞動技能培訓,提高農民轉移就業的能力。集聚區和穩定區要改革戶籍、教育、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等制度,促進農民工就業定居。六是研究和實施與人口發展功能分區相適應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不斷提高行政效能。七是在發揮市場對人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的基礎上,明確人口集聚區和穩定區的城市化政策,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2008-10-23 15:37:32

  • 陳立:

(三)改革政績評價指標體系,從注重物質財富增長轉變到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從側重經濟指標轉向綜合評價指標

對不同的人口發展功能區采用不同的政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對人口限制區,優先評價生態保護和人口控制;對人口疏散(收縮)區,優先評價生態環境保護、人口控制和扶貧;對人口穩定區,優先評價人口城鎮化質量、經濟增長持續性;對人口集聚區,優先評價人口集聚規模、經濟增長速度與質量。

目前,國家人口計生委已將人口發展功能分區工作列入全委重點工作之一,出臺了關于開展人口發展功能分區編制工作的指導意見。全國各省按照指導意見要求狠抓落實,依靠自身力量和專家隊伍,完成了基礎數據收集和基礎評估工作。長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重點區域和地區的人口發展功能區工作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同時,財政部將對這項工作給予支持,以促進人口發展功能區工作的開展,并推動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

謝謝大家。

2008-10-23 15:37:46

  • 高全立:

謝謝陳立司長。下面請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教授發表演講,題目是《中國人口數量增長與人口再生產轉型》,大家歡迎。

2008-10-23 15:38:09

  • 翟振武: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能夠在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上做一個簡短的匯報和發言。三十年前十一屆三中全會就在京西賓館召開了,這是中國歷史上取得重大事件的發生地,最重要的是京西賓館是我們改革開放的歷史起點。今天我們在這個會場上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周年,所以我感覺非常高興。

2008-10-23 15:39:04

  • 翟振武:

我匯報的題目是《中國人口數量增長與人口再生產轉變》。從1711年到1840年,僅僅130年,中國人口就從1.1億一躍而增長到4.1億,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1949年共和國成立以后,隨著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人口增長速度又大幅度飆升。龐大的人口規模和過快的增長速度,不僅構成了中國人口最顯著和最重要的特征,而且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自20世紀70年以來,中國人口增長與人口再生產類型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巨大變化。過去的30年,成為中國人口發展史上最重要、最偉大的轉折時期。

2008-10-23 15:39:45

  • 翟振武:

一、中國人口增長的歷史軌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衛生事業的迅速進步,人口死亡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降,從1949年的20‰直線跌落到1958年的11%,幾乎下降一半。而人口的出生率卻沒有下降,基本維持在解放前37‰左右的高水平。正是由于出生率"不變"和死亡率的"快變"同時發生,50年代中國人口增長率不斷攀升,年平均增加人數從1949年的1000萬人增加到1957年的1479萬人,人口增長呈現加速態勢。

2008-10-23 15:39:56

  • 翟振武:

1959年至1961年間,由于嚴重自然災害的侵襲,出生率不正常地猛然下跌,死亡率陡然增高,暫時打斷了建國后人口快速增長的進程。但1962年出生率迅速恢復到37‰以上,1963年更是陡增到建國以來的最高水平43.37‰。1962年以后每年出生人數高達2700萬左右,最高時甚至達到2954萬(1963年),年凈增人口數也平均高達2000萬以上。20世紀60年代成為建國后人口增長最迅猛的時期。

2008-10-23 15:42:04

  • 翟振武:

沿著快速增長的軌道,中國人口總量在1973年已經達到8.9億的巨大規模。為了減緩人口規模的過快膨脹,70年代初期,中國政府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計劃生育運動,成千上萬的醫生和干部走進田間地頭,向群眾宣傳計劃生育的知識,為他們提供免費的計劃生育藥具和技術服務,提倡"晚、稀、少"的生育觀念。這是一場長達幾十年的社會工程,它不僅動員了億萬人民群眾的參與,而且也深刻影響了億萬群眾的生育行為。中國人口發展的軌跡和發展的面貌,由此發生了全新的變化。我們將中國人口自70年代以來的歷史軌跡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2008-10-23 15:42:20

  • 翟振武:

(一)人口增長由快速向慢速轉變

在計劃生育的有力推動下,全國人口出生率從l970年的33.43‰降到1979年的17.82‰;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70年的25.83‰下降到1979年的11.61‰;1970年全國年凈增人口2144萬, 1979年則降為1125萬。各項速度和增量指標幾乎都下降了50%以上。婦女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下降到1978年的2.7,其下降速度之快,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中國在控制人口出生和增長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績,扭轉了在此以前持續了20余年的高生育和高增長的局面。這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特別是建國以來人口發展的一個歷史性轉折。

2008-10-23 15:42:46

  • 翟振武:

(二)人口增長的波動與反復

70年代生育率普遍急劇下降之后,最初的"啟動"效應已經過去,進一步提高甚至維持較高的婚齡遇到阻力;生育率已降到較低水平,進一步下降也比70年代困難得多。在總結建國以來處理人口問題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中央把計劃生育定為我國的基本國策,將其全面科學地表述為"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并將計劃生育列入憲法。與70年代啟動時期的順利下降相比,80年代無論是人口增長速度,還是出生人數,都經歷了一個明顯的波動與反復的過程,這是一個相持和攻堅的艱難時期。

2008-10-23 15:43:06

  • 翟振武:

由于周期性出生高峰的影響和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與完善,出生率從1984年的19.9‰迅速回升到1987年的23.3‰,自然增長率也相應從1984年的13.08‰反彈到1987年的16.61‰。每年凈增人口從1984年的1351萬跳至1987年的1795萬,整整增加了444萬。但是,出生高峰和政策調整影響畢竟是暫時的,不會從根本上扭轉人口轉變的方向。所以,在經歷了短暫的上升以后,人口出生率和增長率從高點上又開始逐步回落,到1989年,出生率降為21.58 ‰,增長率降為15.04 ‰。經歷這次波動后,整個90年代的出生率和增長率再也沒有出現反復,一直保持了下降的趨勢。

2008-10-23 15:57:45

  • 翟振武:

(三)人口規模的慣性增長和人口內在增長趨勢

90年代是中國人口政策取得豐碩成果的輝煌時期。中國在經濟還不發達的情況下,有效地控制了人口過快增長,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中國的人口規模就開始從實質性增長階段轉變為慣性增長的階段。中國的人口轉變與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有明顯的不同。因為西方發達國家總和生育率達到更替水平是一個自然的人口轉變過程,人口年齡結構并沒有劇烈的變動;而我們國家的人口轉變是在原有人口的高增長條件下,采取"剎車"的方式使總和生育率達到甚至低于更替水平,因此人口的慣性增長需要很長的時間。從圖3可以看出,雖然中國人口的總量增長速度越來越慢,但它的規模其實一直在擴大,這是慣性增長的表現。

2008-10-23 15:57:57

  • 翟振武:

從圖1-圖4可以看出,人口增長的速度各指標在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都呈現下降的趨勢。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90年的14.39‰下降到1999年的8.18‰;出生率也從1990年的21.06‰下降到1999年的14.64‰;連續幾年的人口增量逐年呈平滑下降的趨勢。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無可爭辯的事實,即從1990年以后,中國人口的增長率穩步下降,80年代出現的那種波動與反復已不復存在。在人口基數不斷增大的條件下,每年凈增人口數卻逐年下降。很明顯,這種增長率和增長人數的平穩下降,構成了90年代中國人口增長的特點。

2008-10-23 15:58:10

  • 翟振武:

當總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之后,人口的凈再生產率必定小于1,從而使人口的內在增長率變為負值,這標志著中國人口增長的方向性的改變。中國人口從一個增加型人口向一個縮減型人口的轉變,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偉大事件,對中華民族的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雖然在人口內在增長率為負值的情況下,人口依然在增長,但是這種增長只是一種慣性增長,是最終走向人口負增長的一個過渡階段。

2008-10-23 15:58:55

  • 翟振武:

(四)2000年以后人口增長速度仍然保持穩步下降趨勢

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繼續呈現出穩定的逐年下降的趨勢。在2000年至2006年間,人口規模從12.67億緩慢增加到13.14億。但此時的人口內在自然增長率已經達到-9.2‰。 這說明,這種增加只是其表象而非其內在的質。當一個人口的生育率降至更替水平或以下并保持下去,這就決定了人口的增長最終將達到它的峰值并停止下來。人口總量在達其峰值之前的數十年增長,實質是實現停止增長或負增長的前奏。中國人口在生育率等于或低于更替水平下的增長,完全是年齡結構變動所導致的慣性增長。這種增長既是不可避免的過程,也是實現零增長的必經階段。

雖然中國人口規模的增長在21世紀前30年還不會停止,但它增長的速度卻會沿著20世紀90年代所形成的越來越慢的趨勢發展下去。到2035年左右,中國口將實現零增長,并逐漸進入負增長階段。

2008-10-23 15:59:57

  • 翟振武:

二、有特色的中國人口發展道路與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經歷了三種人口再生產的類型。第一種是以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以及相應的人口低增長率為特征的原始人口再生產類型,它和原始社會、農業社會相聯系,表現為人口平均壽命短,世代更替迅速,人口增長處于停滯狀態。第二種是與以手工勞動為主的農業經濟相適應的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其特點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人口增長率。第三種是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的社會化大生產經濟相適應的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其主要特點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人口自然增長率。

2008-10-23 16:00:12

  • 翟振武:

歐洲的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開始以后,直接導致了人口死亡率的迅速下降,而現代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運用也使得生產力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更多體現在質量而非數量上,進而使人口出生率也逐步下降。多數發達國家死亡率下降開始于十八世紀后半葉,而出生率的下降則開始于十九世紀后半葉,到上世紀三十年代,基本形成了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現代人口再生產類型。這就是說,多數發達國家的死亡率轉變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時間,而出生率的轉變也至少用了五、六十年的時間。

二戰以后,隨著先進的醫療技術的傳播,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死亡率也開始下降,逐步進入了"高低高"的傳統人口再生產類型。死亡率下降到了低水平,而出生率仍然居高不下,中間巨大的落差使得很多發展中國家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處于人口快速增長的陣痛之中。

2008-10-23 16:00:32

  • 翟振武:

中國面臨著世界上最巨大的人口壓力和最復雜的人口形勢,但在政策和社會發展的雙重作用下,已經圓滿實現了人口向"低低低"的現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長期以來我國人口的低生育水平證明,中國這種政策調控和社會發展雙管齊下的方式是十分成功的,提前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的歷史性轉變,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們僅僅用了30多年的時間就已經完成了人口從"高低高"向"低低低"的轉變。自21世紀以來,人口再生產類型已經完全處于"低低低"的時期。

2008-10-23 16:00:45

  • 翟振武:

與其他所有國家不同的是,中國的人口再生產轉變并非自然而然的過程,在社會發展因素之外,還受到國家強有力的政策的影響。政策調控與社會經濟發展相結合,多管齊下,包括穩定和完善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充分發揮黨和政府在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建立利益導向機制、養老保障機制,對群眾生育觀念和性別平等觀念進行宣傳倡導等,成功地走出了一條獨一無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

2008-10-23 16:00:59

  • 翟振武:

三、人口轉變帶來的新挑戰

第一,人口規模控制和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國人口的老齡化進程。人口老齡化本是人口轉變過程中的必然出現的現象,但由于中國生育率下降較快,因此,老齡化的來臨也就比較快。無論是人口總量的繼續擴大,還是人口老齡化的加速,對未來的中國都是嚴峻的挑戰。而且,人口數量控制與人口老齡化還是一對矛盾。人口數量控制越嚴格,人口老齡化速度越快,老齡化狀況越嚴重。如果放棄人口控制政策,人口老齡化的進程會因此而減慢,但是生育率會反彈和上升,人口總量會以更快的速度增加。

2008-10-23 16:01:30

  • 翟振武:

2005年時,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到9%,而預計2030年將達到14%,2040年將快速上升到20.9% 。中國在經濟仍不十分發達的條件下必須面對許多國家在經濟發達的條件下才需面對的老齡化問題。所以我們必須利用好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到來之前的這二、三十年時間,促進經濟發展和資金積累,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建立起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應對老齡化的挑戰。

2008-10-23 16:01:46

  • 翟振武:

其次,人口出生性別比持續和大幅度偏高。中國家庭,特別是農村家庭的男孩偏好一直就很強烈。男孩偏好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多方面。隨著家庭規模的不斷縮小,家庭生育孩子的數量不斷下降,家庭必須要在有限的生育數量下實現擁有男孩的愿望。從這個意義上說,男孩偏好在生育率下降過程中會顯得更為突出和強烈,韓國的經歷就是一個例證。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的出生性別比持續攀升,大大超出了正常范圍。到2000年以后,出生性別比偏高的情況更為嚴重,2007年的出生性別比高達120以上。

2008-10-23 16:11:17

  • 翟振武:

在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即將全面完成的時刻,人口老齡化和出生性別比偏高等問題迅速到來,使得人口問題由原來單純的數量問題變得更為復雜多樣。實現人口規模、結構長期均衡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成為我們面對新世紀人口問題的必然戰略選擇。

2008-10-23 16:11:38

  • 翟振武:

四、人口增長與再生產類型轉變的歷史意義

中國人口規模經歷了五六十年代的高速增長,并且在60年代度過了人口規模增長的最高峰后,從70年代開始了人口規模增長速度的快速下降。但是下降的過程并不平坦,80年代人口增長過程出現了反復和波動。直到90年代初,在現代化過程和計劃生育政策的雙重作用下,總和生育率最終突破更替水平,達到1.8的低生育水平,使人口內在自然增長率首次達到負值,實現了人口增長的方向性的改變。

中國人口增長和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里程碑事件,對中國社會長期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2008-10-23 16:11:49

  • 翟振武:

首先,人口增長方向性的轉變使中國人口擺脫了歷史上在農業經濟條件下的盲目增長和收縮的歷史循環,人口增長速度出現了趨勢性的下降,并逐步向零增長接近,為中國現代化的順利推進鋪平了道路。幾千年來,中國人口一直在波動中增長。其間雖有不少時期人口增長率也曾出現過負值,人口規模也出現過絕對縮小,但那都是因為戰爭、饑餓、自然災害等原因而出現的暫時現象。從中國人口發展的歷史來看,增長一直是中國人口的"趨勢"和主旋律。從表面上看,現在中國人口的規模現在仍在繼續增長,人口自然增長率仍為正值,但由于總和生育率已經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內在自然增長率其實已經是負值。現在人口規模的繼續增長,只是人口年齡結構導致的人口慣性。只要中國的總和生育率繼續維持在更替水平以下,年齡結構的影響就會逐漸消失,人口的自然增長率就會逐漸接近人口的內在自然增長率,先達到零增長,然后達到負增長。總和生育率跌破更替水平,表明中國人口規模增長的趨勢已經發生方向性的改變,中國人口規模已經由增長的趨勢變為縮減的趨勢。這是中國人口增長過程中最本質性的變化。

2008-10-23 16:12:08

  • 翟振武:

第二,中國人口再生產類型的轉變極大地緩解了中國龐大人口對資源環境的重壓,為進一步優化中國的發展環境、拓寬發展空間創造了最為寶貴的客觀條件。幾百年來,特別是近100年來,巨大的人口規模像一個沉重的包袱,深深地影響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一直以它的地大物博自豪于世界。確實,從總量上,中國的眾多自然資源儲量都名列世界前茅,它是名副其實的自然資源大國。但是,當用人均指標衡量時,它立刻就成了資源貧匱的落后國。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少,既成了中國的突出國情,也成了中國追求發展的最大障礙之一。

2008-10-23 16:12:28

  • 翟振武: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國家的競爭能力和發展能力并不依賴于人口數量,而是依賴于人口素質。提高人口素質的主要內容是大幅度投資于人,投資于教育,提高人均教育水平。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平均每年出生2700萬人左右,在有限的教育資源條件下,人均教育資源占有量不可能快速增長。

2008-10-23 16:12:46

  • 翟振武:

中國人口規模在經歷了急速擴張后,從20世紀70年代后期開始,不僅人口增長率不斷下降,在人口基數不斷擴大的條件下,人口規模的凈增量也逐年縮小。20世紀70年代初,人口出生數高達2700萬,人口凈增量每年高達2000萬以上,而到現在,每年出生人數降到1600萬人左右,人口年凈增量已經降到700萬—800萬左右。從大規模計劃生育工作開展以來,中國累計少生 了4億多人口。人口規模的這種減速增長,既大幅度減輕了中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人口壓力,又有效大幅度的提高了中國年輕一代人均教育資源的占有量。一百多年來無數政治家和學者憂心忡忡的人口規模過大,人口總量過剩的"天大難題"終于獲得了相當程度的緩解,這是包括馬寅初在內的無數關心中國發展的仁人志士們的多年夢想。20世紀后20年中國人口規模增長過程的這種變化,為中國最終擺脫人口規模過大的沉重包袱,順利實現現代化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08-10-23 16:13:01

  • 翟振武:

第三,對于世界人口的發展而言,中國人口從高速增長到低速增長轉變的歷史過程,既為世界人口轉變提供了新的模式和經驗,也為緩解世界人口過快增長的局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它的人口狀況和發展,對世界人口的狀況和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重大意義。在十幾億人口的大國,對人口規模發展進行自覺主動的調整,這是一場偉大的社會工程,也是一場前無古人的社會試驗。正如一位外國學者所說,這場試驗如果成功,世界將從中收益;這場試驗如果失敗,世界也將為之付出代價。

2008-10-23 16:13:15

  • 翟振武:

讓人欣喜的是,30年的實踐證明,控制人口規模過快增長的這項偉大工程取得了令人滿意的預期效果。世界人口增長速度近20年不斷下降,其中中國人口規模增長速度的大幅下降是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中國對人口規模進行調控的實踐和經驗,為世界其它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新的模式和道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許多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人口增長速度過快、人口規模過大而嚴重阻礙經濟發展的重大難題,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始終是各國政治家的一塊"心病"。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問題不僅錯綜復雜,而且沒有任何前人的經驗可以借鑒。各國基本上要靠自己來摸索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中國的人口規模世界第一,在解決問題的難度上世界沒有國家可以與之相比。中國在20世紀后30年成功解決人口規模過快增長的做法,可能很多發展中國家無法模仿,但是,中國的成功實踐至少向發展中國家展示了解決人口問題的一種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模式。無論是在人口理論上和人口實踐上,中國的模式都是一個巨大的創新,一個巨大的貢獻。

2008-10-23 16:13:30

  • 翟振武: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人口規模經歷了由盲目急劇增長向減速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幾十年其實只是歷史上很短的一段時間,在人口發展史上更是一瞬間,而中國人口大起大落的艱難歷程,讓中國人口走完了其它國家上百年,甚至幾百年才走完的道路。雖然中國人口規模的增長在21世紀前30年還不會停止,但它增長的速度卻會沿著20世紀90年代所形成的越來越慢的趨勢發展下去。到2035年左右,中國人口將實現零增長,并逐漸進入負增長階段,那將是中國人口發展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屆時中國人口的總規模可能不再成為世界第一,但是,中國人口規模由"世界最大"向"不是世界最大"變化的歷史軌跡卻將作為世界人口史上最重要,甚至最輝煌的篇章之一而載入歷史史冊。

謝謝大家。

2008-10-23 16:13:44

  • 高全立:

下面請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原新教授發表主題演講,題目是《改善出生性別結構、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大家歡迎。

2008-10-23 16:13:57

  • 原新:

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大家下午好!我報告的題目是《改善出生性別結構、促進和諧社會建設》。

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的長期持續偏高,既是一個嚴峻的人口問題,更是必須面對的一個重大社會問題,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將產生直接和深刻的影響,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適時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取得積極進展。但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綜合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僅僅依靠某一兩個部門難以從根本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繼續升高的態勢。目前,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的形勢十分嚴峻,任務非常艱巨。

2008-10-23 16:14:47

  • 原新:

一、出生性別結構長期嚴重失衡

出生人口性別比是衡量出生性別結構的重要指標。在自然情況下,出生人口性別比正常范圍為103-107。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顯示,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高達118.58。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的基本形勢如下所述。

(一)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且持續升高

1982年人口普查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8.47,出生性別結構開始失衡;之后,出生人口性別比一直快速持續上升,1990年升至111.14,2000年達到116.86,2005年進一步攀升至118.58。

2008-10-23 16:15:12

  • 原新:

(二)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蔓延全國

1982年人口普查,只有18個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覆蓋人口78.58%,但是,沒有一個省份出生人口性別比超過115。2000年,除內蒙古、黑龍江、貴州、青海、寧夏、新疆和西藏等7省份出生人口性別比基本正常外,其它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都高出正常范圍。2005年,除西藏外的所有省份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均偏高,其中,有3個省超過130,8個省達到了120-130。

2008-10-23 16:15:33

  • 原新:

(三)出生人口性別比隨孩次而攀升

歷次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均顯示了一個規律:孩次越高,出生人口性別比越高。2005年出生人口中,第一孩的出生性別比為108.41,雖然偏高,但程度較低;第二孩升高到143.22,嚴重偏高;第三孩及以上孩次的出生性別比更高,達到了152.88,嚴重偏離正常值。顯然,多胎生育存在人為選擇孩子性別的現象。

2008-10-23 16:15:49

  • 原新:

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是具有男孩偏好國家或地區在生育率下降過程中的普遍現象。中國的特殊性在于生育人口規模十分龐大,男孩偏好的文化價值觀念根深蒂厚,特別是城市化過程中生育人口流動性的增強,生育行為的監管十分困難,促成了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升高,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出生性別結構失衡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2008-10-23 16:16:17

  • 原新:

二、出生性別結構失衡的主要問題

出生性別結構失衡給中國的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帶來的影響是全面的、結構性的,也是深刻的和長遠的。從人口變動的角度看,出生性別結構失衡將帶來如下主要問題。

(一)對女性生存權利的侵害

堅持男女平等,保護婦女兒童權益是中國構建社會公共政策體系的核心價值觀之一,是黨和政府一貫堅持的政治方針,攸關社會安全和社會和諧。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且持續升高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女性出生人口相對于男性出生人口的不平衡以及低齡女童非正常的高死亡率水平,是對女性生命權和生存權的侵害,是對人類生命和生活質量的損害。

2008-10-23 16:16:24

  • 原新:

(二)難以逆轉的社會經濟后果

女性是直接的生育者,肩負人類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重任。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女性數量減少,必然導致出生率水平下降,進一步減少人口總量和適齡勞動人口規模,并加速人口老齡化進程,影響人口長期持續發展,對社會經濟系統的沖擊是全方位的。

2008-10-23 16:16:46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相關文章:
中國流動人口分布集聚 廣東江蘇等10省占六成多
國家計生委:流動人口開始呈現出“不流動”現象
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14.5億人 2033年峰值15億人
中國提高計生家庭子女受教育年限 增強就業能力
李斌:當前著力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等四問題
"十一五"期末中國人口總量要控制在13.6億以內
中國人口平均壽命73歲 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下半年推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特別扶助制度
圖片新聞:
聯合國人居署報告稱北京是世界上最平等城市
廣州珠江江面被黑色污水侵入 環保局稱源于河涌退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