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央視名嘴張政新疆從政 任主席助理 名人從政一覽(名單/簡歷)  -金融國資納入企業國有資產法調整范圍 央行加大中小企業信貸 -土地規劃綱要發布 2020年確保耕地18億畝 -陳云林:訪臺籌備工作繼續進行 檢警機關鎖定10名涉襲張銘清嫌犯 -北京房價三年來首降 上海救市14條政策出臺 各地救市效果不明顯 -環保部將每日報各大城市空氣質量 大亞灣核電站未影響居民健康 -人大財經委副主任朱志剛被"雙規" 央視名嘴王志掛職麗江副市長 -中國人口平均壽命73歲 下半年推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扶助制度 -出口退稅率上調紡織業利潤增57億/答問 我出口食品合格率超99% -陳錫文:土地承包權 農民房產不能抵押 禁小產權房 政策被誤讀
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總結計生工作成就與經驗(實錄)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8 年 10 月 24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2008年10月23日(星期四)上午9:00,國家人口計生委和中國社科院聯合主辦的“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在北京京西賓館舉行。論壇以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成就和經驗,深入分析當前人口發展所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通過高層倡導和社會宣傳,促進全社會對人口發展問題的重視,推動新時期人口問題的統籌解決。

  • 趙白鴿: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大家好!由國家人口計生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舉辦的“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現在開幕!

    首先,請允許我介紹出席今天論壇,并在主席臺就座的領導和嘉賓。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彭珮云、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蔣正華、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李斌、中國科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偉光、全國政協常委、中央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第九指導檢查組組長柴松岳、國家人口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讓我們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2008-10-23 09:00:32

  • 趙白鴿:

    參加本屆論壇的還有近30名國家機關和各省市的省部級領導同志,他們是中國社科院副院長高全立,中央黨校副校長石泰峰,全國人大常委、中直機關工委員副書記、學習指導組第九組副組長陳希明,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洪天慧,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常務副會長江亦曼,國家工商總局副局長鐘攸平,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國家版權局副局長閻曉宏,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盧中原,中國記協常務副主席翟惠生,天津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俊芳,安徽省委常委、副省長趙樹叢,河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宋璇濤,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郭生練,湖南省人民政府副省長甘霖,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文華,國家計生委原副主任楊魁孚、李宏規、吳景春,讓我們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2008-10-23 09:05:24

  • 趙白鴿:

    今天到會的還有中直機關和中央國家機關的負責同志。他們分別來自中組部、中宣部、中農辦、外交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商務部、文化部、廣電總局、國家統計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務院扶貧辦、全國總工會,讓我們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參加本次論壇,并將作出思想貢獻的還有各研究機構和專家學者,包括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南開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人口與發展中心等專家和學者,讓我們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2008-10-23 09:11:48

  • 趙白鴿:

    參加今天論壇的還有我們國家的所有主流媒體,包括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青年報、中國婦女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日報以及中國政府網、人民網、中國網和中國人口網等,他們都派出了強大的陣容,將通過網絡、視頻、電臺和報紙等方式將本次論壇的信息向全世界傳播,讓我們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本次論壇還邀請了部分省市人口計生委的負責同志,特別是人口在6000萬以上的人口大省的領導同志們,國家人口計生委機關及直屬聯系單位的有關負責同志也光臨了本次論壇。在此,我謹代表本次論壇的主辦方,向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各位朋友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

    2008-10-23 09:13:33

  • 趙白鴿: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三十年來中國走過的發展歷程如同一幅波瀾壯闊、跌宕起伏的歷史畫卷。中國發展的歷史成就是什么?是近三十年來9.6%的年均GDP增長,是人類發展指數的快速提升。包括人口在資產運行的轉變、人均壽命、人的健康、教育、衛生水平的提高,是人類資本開發、利用和增長的過程。中國所取得的這些跨越式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三十年來,中國的發展歷程是一部經濟騰飛、社會進步、與人口交相輝映的奮斗史。未來的中國人口發展將向何處去?如何把握和應對人口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重要機遇和重大挑戰?政府將如何全面落實和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職能轉換,加強公共服務職能,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今天的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我們榮幸地請到了來自經濟、社會和人口發展前沿領域的領導者和專家學者,他們將以歷史事實、前瞻的視野和權威的解析為我們提供重要的決策依據和思想啟迪,為未來的發展探明方向。

    下面,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國家人口計生委李斌主任做主題演講!

    2008-10-23 09:15:07

  • 李斌:

    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已經走過了三十年的輝煌歷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長期封閉落后和沉悶僵化的狀態,打破了束縛人們的思想桎梏,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大大解放了生產力,有利地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歷史雄辯地證明,實行改革開放是我們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出的英明決策,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選擇,是實現國家現代化、讓人民富裕起來,振興中華民族的必由之路。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正是從這一國情出發,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黨中央、國務院始終將解決發展問題與解決人口問題緊密結合,堅持改革開放,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實行綜合決策、統籌推進。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我國創造了經濟快速增長和人口全面發展的兩大奇跡。實踐證明,從中國國情出發,確定人的全面發展為中心,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為改革開放和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利保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譜寫了輝煌篇章。

    2008-10-23 09:17:49

  • 李斌:

    今天,站在改革開放新的歷史起點上,讓我們共同回顧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走過的歷程和取得的偉大成就,展望未來的發展前景,進一步堅定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道路的信心。

    一、人口和計劃生育對我國改革開放事業的重大貢獻。

    黨中央、國務院始終高度重視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改革開放初期,在推進經濟建設的同時將控制人口納入了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戰略。1979年,鄧小平同志指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至少有兩個重要特點是必須看到的,一個是底子薄,第二條是人口多、耕地少。計劃生育工作是一項戰略性任務,一定要抓好。

    2008-10-23 09:23:55

  • 李斌:

    1980年,黨中央發表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提倡一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

    1981年,成立了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

    1982年,計劃生育被確定為基本國策,同年寫入了《憲法》。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特別是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人口問題被提高到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1991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加強計劃生育嚴格控制人口增長的決定》。從1991年開始,中央連續15年召開了專題座談會,研究部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隨著我國低生育水平的出現,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又作出了《關于加強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穩定低生育水平的決定》。2001年,《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頒布實施。2004年,國家啟動了人口發展戰略研究,歷時兩年,研究成果為國家制定重大戰略規劃和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支撐。

    黨的十六大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思想,為認識和解決人口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思路。2006年,黨中央、國務院又作出《關于全面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決定》,標志著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入了穩定低生育水平、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新階段。

    2008-10-23 09:25:15

  • 李斌:

    經過三十年的風雨歷程和艱辛努力,我國人口計劃生育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實現了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婦女綜合生育率從實行計劃生育前的5.8下降到目前的1.8左右,使我國13億人口日推遲了四年到來,有效地緩解了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促進了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人民群眾生活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飛躍。

    人口數量有效調控,為經濟快速增長創造了重要條件。由于實行計劃生育,我國人口撫養比下降1/3左右,創造了較長時期的人口紅利期,對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1/4以上。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高于其他國家,人口增長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GDP年均增長率達到了8.6%,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2007年,我國人均GDP達到2400美元。從改革開放前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2%上升到74%。據測算,如果不搞計劃生育,也就只有人均1800多美元。

    2008-10-23 09:28:32

  • 李斌:

    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得到了有效緩解。據測算,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我國的資源環境將面臨更為沉重的壓力,人均耕地、森林、水資源、能源等將比目前減少20%以上。

    人口生存和發展狀況明顯改善,實施千年發展目標進展順利。我國人口平均期望壽命從改革開放之初的68歲提高到目前的73歲,達到了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15歲以上的國民人均受教育水平從4.5年提高到8.5年,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5歲以下兒童的死亡率降到了18.1‰,孕產婦死亡率降至36.6/10萬。在聯合國提出的千年發展目標中,我國是發展中國家人類發展指數提高最快的國家,由1990年的第105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81位。

    2008-10-23 09:32:01

  • 李斌:

    為世界人口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樹立了負責任人口大國的良好形象。我國實行計劃生育,使世界60億人口日推遲了四年。探索出計劃生育與扶貧開發相結合的新路子,為減貧事業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徑。我國絕對貧困人口從改革開放前的2.5億減少到1500萬,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擴大人口發展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強南南合作和南北對話,積極參與國際規則的制定,我國在國際人口發展領域的影響力顯著增強。

    三十年來的實踐告訴我們,人口眾多是我國最大的國情,推動改革、謀劃發展、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要以這一基本國情為根本依據。解決我國的人口問題沒有現成的路可走,只有從實際出發、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發展的道路。必須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統籌解決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和分布等問題,實現人口自身發展的協調,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發展的協調;必須堅持人口與發展綜合決策,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實行部門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必須堅持國家指導與群眾自愿相結合,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必須堅持用發展和改革的辦法解決前進中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推進體制創新、管理創新、科技創新。

    2008-10-23 09:35:21

  • 李斌:

    二、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面臨著更為復雜的人口發展態勢。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前提下,本世紀上半葉將迎來總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年人口高峰,人口素質總體不高,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人口流動與遷移更趨活躍,人口發展處于數量、素質、結構及分布各要素相互交織、綜合作用的歷史時期。

    總的來看,人口數量問題仍然是長期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性問題之一。從更長的時期看,人口素質、結構和分布問題將逐漸成為影響經濟社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統籌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

    2008-10-23 09:38:19

  • 李斌:

    人口問題本質上是發展問題。綜合運用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政策、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是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今后一個時期人口發展的總體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推進制度創新,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引導人口合理分布,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008-10-23 09:41:32

  • 李斌:

    根據這一總體思路,當前要著力推進四個轉變,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良好的人口環境和持久的動力源泉。

    (一)學習運用科學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全面認識人口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積極促進發展方式的轉變。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立足基本國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與資源、環境關系緊張的狀況將長期存在。目前,我國人均耕地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人均水資源是1/4,人均礦產資源是1/2,人均資源量綜合排名世界第120位。按現有的需求水平,我國的糧食需求總量到2020年為6.03億噸,2033年為6.63億噸,大體比現在2億噸的糧食生產能力高出20%到30%,糧食安全面臨嚴峻挑戰。我國生態環境總體惡化的趨勢還沒有根本扭轉,環境可持續指數在146個國家和地區中名列倒數第14位。

    2008-10-23 09:42:57

  • 李斌:

    以基本國情為依據謀劃未來發展,要求我們既要適度的調控人口增長,又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統籌處理好人口與資源環境的關系。

    一方面,穩定低生育水平,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創造良好的人口環境。生育率應該保持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過高或者過低都不利于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及其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預計2020年,人口總量要達到14.5億人,2033年左右達到峰值15億人。

    穩定低生育水平仍然是現階段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首要任務,必須保持人口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緊緊抓住三個關鍵點:重點在農村,難點在流動人口,關注點在人口“大”省、人口再生產類型轉變較“晚”省份和流動人口較“多”省份,加強分類指導,抓重點促全局。

    另一方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促進人口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在生產方式上實現雙資源優化組合,充分利用人力資源,節約利用物質資源,形成在科技進步基礎上的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并重的產業結構。在消費方式上倡導適度儲蓄、適度消費,建設節約型社會。在分配方式上,兼顧公平和效率的統一,不斷完善分配制度,使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2008-10-23 09:46:09

  • 李斌:

    (二)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科學把握人口因素變化對于經濟發展趨勢的影響,積極促進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轉變。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保持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增強國力,改善人民生活是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的重要目標。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后勁大小,越來越取決于勞動者素質的提高和人力資本的積累。

    2008-10-23 09:50:12

  • 李斌:

    從人口結構特征看,我國勞動年齡人口的規模龐大,勞動力資源充足。按16歲到64歲的人口計算,2016年將達到9.9億人口的峰值。2050年為8.7億人,比2000年還要多出2800萬人,高于目前發達國家勞動力的總和。

    從市場能量規模看,我國人口總量大、人均收入仍然處于較快的增長階段,內需潛力巨大,必將成為較長時期內拉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強大動力。世界經濟論壇10月8日公布的《2008~200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大陸的排名首次進入前30位。擁有快速增長、規模龐大的國內外市場,宏觀經濟保持穩定是我國競爭力不斷增強的一個保障。

    從工資收入的變動趨勢看,存在著可承受的增長空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提高,物價向上波動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斷健全,今后我國勞動力成本合理增長是客觀事實,也是勞動者分享改革開放成果、調整分配關系和改善民生的具體體現。據統計,今年的上半年,農民工的平均工資首次達到了月千元以上,比上年提高了16.4%。即使是這樣,當前我國的勞動力成本也僅相當于發達國家的十分之一到二十分之一,也低于一些發展中國家。勞動力市場供求關系決定了我國勞動力成本總體水平還是比較低的,依然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

    2008-10-23 09:52:02

  • 李斌:

    我國勞動力素質不高,是影響人力資源優勢充分發揮的瓶頸。當前,農村勞動年齡人口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達47.6%,一些地方出現了民工荒,主要是技能工人荒。作為制造業的大國,我國還處在世界產業分布鏈的低端,這種狀況也需要改變。著力提高人力素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已經成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提高國際競爭力,確保經濟增長可持續性的關鍵。必須在繼續挖掘未來十幾年人口數量紅利的同時,進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大力發展高中和職業技術教育,培養適應產業結構變化的勞動力隊伍,不斷提升勞動力的綜合素質。

    2008-10-23 09:55:19

  • 李斌:

    (三)著力解決影響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積極促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由單純控制人口數量向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轉變。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人口自身是一個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各要素互相聯系、互相制約、互相促進的有機整體。人口發展必須統籌兼顧,協調推進。

    2008-10-23 09:57:57

  • 李斌:

    當前要著力解決制約人口自身協調發展的四個問題:

    一是預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我國出生缺陷發生率為4%~6%,全國每年約有80萬~120萬例出生缺陷發生,給社會和家庭帶來沉重負擔。我們將加強部門合作,全面實施出生缺陷干預工程,探索推行免費孕前優生健康檢查,努力減少出生缺陷的發生。

    2008-10-23 10:00:16

  • 李斌:

    二是綜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問題,促進社會性別公平。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嚴重偏離正常值范圍,成為影響社會穩定與和諧的嚴重隱患。對此,必須高度關注,強力遏制。近幾年,在全國開展的“關愛女孩行動”取得了積極成效。我們將全面總結經驗,加大男女平等和文明生育觀念的宣傳教育力度,制定和落實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長和婦女發展的經濟社會政策,開展優質孕產期保健服務,堅決打擊和查處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行為。通過齊抓共管、綜合治理,切實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勢頭。

    2008-10-23 10:02:07

  • 李斌:

    三是加強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引導人口有序流動與合理分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出現了以市場為主導、以發展型遷移為主要形式,規模空前的人口遷移和城鄉區域流動。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全國流動人口達1.47億。未來二、三十年,是我國人口城鎮化速度全面加快、人口遷移規模最大、活躍程度最高的時期,將有3億左右人口從農村進入城鎮,成為綜合影響我國未來一個時期整體及區域發展、產業布局、生態建設、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最重要的問題之一。

    做好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實現人口有序流動和合理分布,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關系低生育水平長期穩定。我們將做好人口發展功能區規劃工作,提出人口合理分布的政策、對策建議,研究制訂推動人口有序轉移、加快城鎮化進程、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政策措施。研究探索通過產業結構的提升,帶動人口轉移的具體路徑和模式。根據城鄉一體化格局發展的要求,解決好人口與城鎮布局之間的關系。加強流動人口的服務管理,建立流動人口優質服務體制機制,使流動人口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形成流動人口計劃生育服務管理“一盤棋”格局。

    2008-10-23 10:02:50

  • 李斌:

    四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破解人口撫養比升高的難題。我國人口老齡化具有老年人口數量多、老齡化速度快、高齡趨勢明顯的特征。2007年我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為8.1%,2020年將達到11.2%,到本世紀40年代將達到峰值3.2億人,占總人口的22%。

    我國未富先老、老年人口數量居世界首位,決定了我們只能走中國特色積極、健康的應對老齡化的路子。在農村,集中了全國70%的老年人口,養老成本相對較低,可考慮實行以土地保障為基礎、以社會保障為依托的田園式養老方式。加快建立廣覆蓋、補貼式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并對最需要保障的計劃生育家庭老人給予優先優惠。進一步完善農村公共服務設施,逐步提高農村老年人口的生活質量;在城鎮,擴大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范圍,提高統籌層次,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照料為補充的養老服務體系。對贍養和照料老人的獨生子女給予適當的稅收減免,對老人給予適當的護理補貼;同時,積極發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知識和經驗密集型產業,發展適合老年人特殊需要的商品和服務市場,鼓勵老年人發揮余熱,參與社會。

    2008-10-23 10:03:16

  • 李斌:

    (四)堅持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積極促進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轉變。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涉及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是創新工作理念。尊重群眾的主體地位,強化服務意識,更加注重依法行政和人文關懷,切實保障群眾合法權益,提高優質服務水平;更加注重用經濟手段調控人口增長,使計劃生育家庭優先分享改革發展成果。

    2008-10-23 10:03:48

  • 李斌:

    二是改進工作方法。從根本上改變過度依賴行政制約手段的思路和做法,運用法律、經濟、行政、教育、科技等多種手段綜合施治,建立健全以宣傳教育為先導,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優質服務、政策推動、綜合治理的長效工作機制,充分調動群眾實行計劃生育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三是完善工作體系。進一步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管理服務網絡建設,充分發揮在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中的重要作用。全面落實“十一五”規劃關于縣、鄉兩級服務站規范化、標準化的工作任務,推進基層人口和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和干部隊伍職業化建設,提高宣傳教育、技術服務、藥具發放、信息采集等服務能力和水平。

    2008-10-23 10:04:33

  • 李斌:

    三、構建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體制機制

    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推進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根本保障。

    2008-10-23 10:04:49

  • 李斌: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人口發展宏觀調控體系。

    一是不斷完善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宏觀決策機制。堅持將人口發展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深入開展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制定有利于促進科學發展的人口宏觀調控政策。統籌協調人口政策與經濟社會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加快推進人口和計劃生育信息化建設,完善人口發展動態監測、綜合分析和預報預警制度。

    2008-10-23 10:05:06

  • 李斌:

    二是加快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群眾參與、區域協作的綜合治理人口問題的工作格局。進一步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領導機構和協調機制,健全部門協同機制和區域合作機制,加強對出生、婚姻、死亡、流動、戶籍、就業、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人口管理制度的統一協調。

    三是建立健全與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相適應的政績評價體系。繼續堅持黨政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改變單純以人口數量指標為主的考核評估指標體系,探索建立涵蓋人口數量、素質、結構、分布等方面指標的綜合指標體系,探索開展對人口綜合承載力的變動情況和人口協調程度等的評估。

    2008-10-23 10:05:46

  • 李斌:

    (二)進一步強化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機制。

    一是全面實施和完善“三項制度”。完善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提高獎勵扶助標準,從2009年起標準提高20%,達到年人均不低于720元;擴大“少生快富”工程實施范圍;全面實施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扶助制度。

    2008-10-23 10:06:04

  • 李斌:

    二是構建利益導向政策體系框架。圍繞優生優育、子女成才、抵御風險、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和養老保障等六個方面的問題,不斷建立完善有利于計劃生育家庭的利益導向政策措施。

    三是統籌協調相關經濟社會政策。做好城鄉最低生活保障、社會救助、征地補償等普惠政策與計劃生育政策的銜接,制定和完善對計劃生育家庭特別是農村獨生子女戶和雙女戶的優先優惠政策。當前,應高度關注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宅基地制度等工作,在相關改革措施中切實維護計劃生育家庭的利益。

    2008-10-23 10:06:32

  • 李斌:

    (三)建立優先投資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投入保障機制。

    一是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人口發展領域穩定增長的投入保障機制。進一步加大對農村、中西部和貧困地區教育、扶貧、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衛生等人口發展領域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力度。

    二是利用經濟杠桿,引導企業、家庭、個人等加大對人力資本的投入力度,形成良性循環的社會投入機制。

    2008-10-23 10:06:50

  • 李斌:

    (四)建立健全基層民主管理機制。

    一是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規范基層政府的職責和權限,賦權于群眾和社會自治組織。加強對群眾自治組織的幫助和指導,增強群眾參與和群眾自治的能力。堅持依法辦事,切實尊重和維護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二是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和村務公開。認真落實《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大眾傳媒以及設立固定的政務、村務公開欄等,廣泛公開各項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律法規、政策制度、辦事規程等。

    2008-10-23 10:07:15

  • 李斌:

    三是充分發揮計劃生育協會等群眾團體的生力軍作用,暢通群眾訴求表達渠道,加強群眾意見和建議的收集、分析和互動,接受社會監督。

    以人的全面發展統籌解決人口問題,變人口壓力為人力資源優勢,為改革開放事業提供持久動力,是實現中國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需要全社會為之共同努力、不懈奮斗。讓我們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的道路,不斷開創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新局面,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2008-10-23 10:07:44

  • 趙白鴿:

    謝謝李斌主任的發言。下面請中國社會科學院王偉光院長做主題演講,請大家歡迎!

    2008-10-23 10:08:13

  • 王偉光:

    同志們:國家人口計生委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召開改革開放與人口發展論壇,作為東道主之一,我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對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和各界朋友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各條戰線取得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人口戰線貫徹落實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堅持走符合中國國情的人口發展道路取得卓著成績,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對此國家人口計生委主任李斌同志做了很好的概括和總結。我想從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如何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角度,談一下我的認識,主要談三個問題。

    2008-10-23 10:09:52

  • 王偉光:

    一、改革開放30年,我國人口發展已經邁出了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第一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人口發展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人口發展戰略和理論

    當今世界,人力資源、人才資源成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資源,人力資本成為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決定性資本。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自然資源、物質資本、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固然都起著重要作用,但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貢獻更為重要。在當代,發展必須依靠人力資本以及同人力資本密切相關的其他社會資本,已成為共識并為各國成功發展的實踐所證明。所謂人力資本,是對人力進行投資所形成的資本,是體現在人身上的體能、技能、知識和經驗的總和,具有其他資本所無法代替的價值。改革開放30年,我國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人口發展戰略和理論,成功地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人口發展道路,由人口數量大國逐步轉變為人力資源大國,并且邁出了轉變為人力資本強國的第一步。

    2008-10-23 10:15:26

  • 王偉光:

    眾所周知,我國素以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著稱于世,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資源相對不足、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基本國情的主要特點。雖然過去人口數量很多,但是由于人口教育、科技、健康等素質不高,人口年齡等自然結構和城鄉、就業等社會經濟結構比較落后,造成人力資本積聚不夠雄厚的局面,嚴重地制約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改革開放以來,在生育率、出生率和人口增長率長期持續下降的同時,人口素質顯著提高,如目前與1978年比較,城鄉居民科學、教育、文明素質大幅度提高,國民平均所受教育年限已由4年提高到8年左右;嬰兒死亡率持續下降,出生時預期壽命已由68歲提高到73歲左右;人口結構向著合理化方向轉變,勞動年齡人口數量和所占比例持續增長,城鄉就業人口由4億增加到7.7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因素中,有70%以上是與勞動力數量增長、勞動力素質提高和勞動力配置改善相關的;人口城市化駛入“快車道”,城鎮人口比例由17.9%提升到接近45%;2007年人均GDP達到1.89萬元,提高了近10倍; 2006年我國醫療服務、平均預期壽命、嬰兒存活率、成人識字率、大學普及率和農業增加價值比例已經達到第一次現代化標準,人均GDP、農業勞動力比例、服務業增加價值也接近達標,處于第一次現代化成熟期。這一切表明,我國已經完成由人口數量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初步轉變,這就為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了基礎,并且邁出了向人力資本強國轉變的重要一步。

    2008-10-23 10:16:13

  • 王偉光:

    中國人口發展的這種劃時代的轉變,是黨中央英明決策、全國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包括人口科學以及相關學科專家、學者的努力,以及從事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的專門隊伍的努力。大家知道,20世紀50年代我國政府便提出了節制人口和計劃生育的主張,著名經濟學家、人口學家馬寅初先生發表了《新人口論》,主張限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利用人口多這個大資源、但要去掉這個大負擔。然而,馬寅初先生正確的主張卻遭到不應有的批判,人口理論和人口問題變成無人敢于問津的“禁區”。70年代我國在人口數量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黨和政府出臺實施了旨在控制出生人口數量的計劃生育政策并取得明顯效果。

    2008-10-23 10:17:36

  • 王偉光:

    當然,在人口理論上真正實現撥亂反正、正本清源,還是在改革開放特別是為馬寅初先生新人口論平反之后。我國從事人口理論研究的一些專家學者全面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物質資料生產與人口生產相適應的“兩種生產”理論,論證了總體人口與生活資料、勞動年齡人口與生產資料、人口老齡化與養老保障、人口教育素質與科技進步、人口城市化與產業結構、人口地區分布與生產力布局等的關系,結合我國實際提出和闡發了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調整人口結構相結合,以數量控制為重點的人口發展戰略,為大力控制人口增長、切實加強計劃生育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持。當時,廣大干部和群眾將這一理論指導下的計劃生育實踐,概括為“經濟要上去、人口要下來”的簡明道理。在實踐中,通過算賬對比、典型引路、政策扶助等辦法和措施,探尋出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少生快富計劃生育模式。

    2008-10-23 10:18:06

  • 王偉光:

    20世紀末21世紀初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黨中央提出了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努力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從事人口理論研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在“兩種生產”理論的基礎上,又進一步論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資料生產、人自身生產和精神生產的“三種生產”理論,以及物質資料生產、人自身生產、精神生產和社會關系生產的“四種生產”理論,不僅將人口生產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之中,而且同資源、環境保護緊密地結合起來,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緊密地結合起來。在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的指導下,又進一步提出并闡發了資源是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可持續發展可歸結為資源的良性循環變換;環境是可持續發展的條件,可持續發展歸根結蒂是為了造就有利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人口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只有人類參與并且按照人的科學的、符合規律的、有意識控制的物質變換,才稱得上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可持續發展必須通過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得以實現等觀點,形成了中國特色的人口發展理論和戰略。

    2008-10-23 10:28:54

  • 王偉光:

    人口學是一門交叉性很強的學科。深化改革的生動實踐和對外學術交流的加強,給人口科學的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深刻的經濟發展轉軌,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社會轉型,由政府主導型向社會服務型轉變。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了我國人口發展史上前未有過的人口轉變,包括人口再生產類型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轉變,以及步入低生育水平以后的“后人口轉變”,人口科學在這種大轉變中獲得長足發展。經濟轉軌、社會轉型和人口轉變的偉大變革,為人口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人口科學只有在同實踐結合中才能有所作為。同時,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迅速推進,也使當今世界面臨的兩類不同性質的人口問題變得越來越清晰:發展中國家憂慮的是生育率過高,屬人口壓迫生產力性質人口問題;發達國家憂慮的是生育率過低和勞動力不足,屬生產力壓迫人口性質人口問題。對我國來說,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鼓勵從事人口研究的科研人員和科研成果走向世界,才能進一步推動人口學學科體系創新,以更好地服務于中國人口發展事業。

    2008-10-23 10:29:15

  • 王偉光:

    二、我國人口發展仍然面臨巨大壓力與空前挑戰,增強人力資本積聚、實現人口可持續發展是我國人口發展的艱巨任務

    迄今為止中國仍是世界第一人口數量大國,人口狀況怎樣,尤其是能否順利實現由人口數量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特殊的意義和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8-10-23 10:29:39

  • 王偉光:

    改革開放30年來人口戰線取得的成績可圈可點、功德無量,但是我國所面臨的人口問題并沒有完全解決,21世紀仍面臨著錯綜復雜的新的人口問題的壓力和挑戰。在我國,雖然人口增長過快、人口壓迫生產力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決,人口零增長的到來猶如海平面上的桅桿依稀可見,但是人口增長的慣性還沒有釋放完畢。預測表明,2030年全國人口增長到接近15億時,才有可能停止增長,也就是說,控制人口增長的任務尚未完成,仍需努力。從人口自身的變動和發展角度觀察,在人口增長勢能得到相當程度的釋放之后,人口素質和人口結構方面的問題日益浮出水面,形成重大壓力,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比較突出的,一是人口素質問題。目前每年約有20~30萬肉眼可見的先天畸形兒出生,地方病患者在6000萬左右,全國殘疾人總數達8296萬人,其中智力殘疾人達554萬,不健康人群總體數量龐大。30年來,各級各類學校入學率和升學率大幅度提高,但是受過高等教育和中等技術教育人口所占比例仍然不高,國民平均受教育程度剛剛達到8年,距離發達國家乃至某些發展中國家有著相當大的差距。

    二是出生性別比問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攀升,近年來一直在120上下波動,嚴重偏離103~107的正常值。這不僅影響到人口自身再生產的順利進行,而且會造成未來的婚姻性別擠壓,影響到家庭和社會的穩定。

    三是人口老齡化問題。隨著出生率的下降和預期壽命的延長,人口年齡結構正以比較快的速度達到老齡化較高水平。目前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超過8%,預計2020年可超過12%,2050年可超過23%,接近發達國家平均水平,居于發展中國家最高水平之列。人口變動和發展的這種狀況,嚴重地束縛了人力資本積聚的增長,制約了由人口數量大國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

    2008-10-23 10:30:00

  • 王偉光:

    從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角度觀察,目前比較嚴重的問題和矛盾,一是勞動年齡人口的繼續增長和就業問題。出生率長期持續的下降,已使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速度放緩,但是未來10年內勞動年齡人口仍處在緩慢增長階段,10年過后也將長期維持在較高水平。到2010年,勞動力供給總量將達到8.3億。勞動力供需之間的不匹配現象日益突出,一方面對生產性人員特別是熟練技術工人的巨大需求難以滿足,另一方面普通高校畢業生找到合適的工作越來越困難,形成結構性失業。

    二是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和遷移問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口的流動和遷移空前活躍,我國正在經歷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人口從農村向城鎮的流動和遷移。目前農村進城務工農民數量超過1.3億,形成主要由中西部流向東部地區、年齡以青壯年為主的“民工潮”,今后一二十年還將有數以億計的人口從農村流入城鎮,這既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動力,同時又是對統籌城鄉發展的一種制約和挑戰。

    三是人口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問題。人口多、自然資源相對不足、生態環境脆弱,是我國基本國情的重要特點。改革開放以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大大增強了我國的綜合國力。但是由于長期以來高耗、低效、高污染經濟增長方式的影響,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趨勢難以在短期內改觀。近年來強調節能減排,加速發展方式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的轉變,情況有所好轉,但是耕地、淡水、石油等能源和某些金屬非金屬礦產資源的短缺,水、土壤、大氣和固體廢物等污染的長期存在,使資源和環境處在前所未有的高負荷期。而且,中國作為當今世界上人口最多和增長潛力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承擔著減緩全球氣候變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等的責任和國際壓力,我們只能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科學發展路子。可見,我國人口發展面臨著增強人力資本積聚、實現人口可持續發展的嚴峻考驗。

    2008-10-23 10:30:51

  • 王偉光: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正確的人口發展政策原則,大力實施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

    人口問題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堅持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人口可持續發展模式,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人口問題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統籌解決,要在繼續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大力提高人口身體、教育和文明素質,調整人口年齡、性別、城鄉分布等結構,使人口的變動和發展同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變動和發展相適應,促進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戰略目標確定之后,政策就是決定的因素。人口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現,要依靠正確的人口政策的實施。這里,我想就當前國內外關于人口政策的不同聲音,談點制定人口政策的理論依據和應當遵循的基本原則。

    2008-10-23 10:31:12

  • 王偉光:

    第一,長期性原則。人口變動具有長期和累積的特點:人口再生產周期比較長,目前我國代際間隔在25年左右;一般人口增長率(包括負增長率)不會很高,但是指數增長累進性特點突出,如果保持1%的年增長率,70多年即可翻一番。人口政策不能有大的失誤,調整人口生產不可能像對經濟調整那樣采用關、停、并、轉手段,只能通過生育率的調整,經過年復一年的不懈努力,大約經過七八十年即一個人口預期壽命的時間,才能做出較有成效的糾正。因此,人口政策不但要顧及眼前,還要顧及到將來,起碼要顧及到七八十年以后可能帶來的后果。不能因為人口過多,就實行生育率越低越好的政策;同樣也不能因為人口和勞動力短缺,就實行生育率越高越好的政策。要弄清人口增長(包括負增長)的勢能或慣性至關重要,一定要把握好人口零增長拐點出現后的變動和發展趨勢。

    2008-10-23 10:31:43

  • 王偉光:

    第二,全面性原則。人口作為居住在特定時空的總體而言,是數量、質量、結構的統一。不同時期的人口政策可以有所側重,如改革開放以來的人口政策側重人口的數量控制方面,無疑是正確和行之有效的。但是任何時候的人口政策,都要兼顧人口發展的各個方面,不可失于偏頗。如實行旨在降低生育率的政策,出生率的下降必然帶來少年人口比例的下降,相應的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和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因此,必須把握好生育率下降的速度和節奏,將老齡化控制在經濟社會發展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內。對于21世紀的中國人口變動和發展說來,這一點尤為重要。不但人口數量控制要兼顧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調整,而且要將人口“控制”、“提高”、“調整”納入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發展之中,納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

    2008-10-23 10:32:30

  • 王偉光:

    第三,協調性原則。可分為兩個層面:一是人口自身數量、素質、結構的協調,要求計劃生育政策不僅能夠有效地降低生育率,還要有利于人口素質的提高和結構的合理調整。從根本上說,我國實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出生率和出生人數的下降,減少了未成年人口的消費,增加了國民收入再分配中積累的比例,增加了教育、科學、衛生等用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投資,有利于人口素質的提高和人口結構的調整,但一些具體政策還需進一步研究完善。

    二是人口政策與其他政策之間的協調。實施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歸根結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保護資源環境的需要,因而要堅定不移、堅信不移地貫徹執行。然而在改革開放、經濟轉軌、社會轉型、人口轉變深入發展,人口素質和結構問題越來越突出的情況下,大力提高人口健康、教育、文明素質,合理調整人口年齡、性別、城鄉結構,不斷增強人力資本的積聚,顯得格外重要。如果說,改革開放30年來人口政策的重點是人口的數量控制,那么未來的人口政策則要在繼續控制人口數量增長的同時,加大人口素質提高和結構調整的份量,重點是提升人力資本的積聚,實現由人口數量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進而向人力資本強國的轉變。

    謝謝!

    2008-10-23 10:32:39

  • 趙白鴿:

    下面請中央黨校副校長石泰峰同志進行主題演講,題目是《法制建設與人口發展》,請大家歡迎!

    2008-10-23 10:35:42

  • 石泰峰: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來賓,女士們、先生們!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全面進步、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這30年,也是我國在人口發展事業上取得重大進展的30年。30年來,正是在改革開放的歷史大背景下,以"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為主要任務的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出臺,并寫入憲法。中國人口的有效控制和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已成為舉世共睹的"兩大奇跡"。實行計劃生育使占世界人口20%的13億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得到巨大改善。

    30年來,堅持推行計劃生育基本國策,有效地緩解了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推動人口發展領域的法制建設既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特色人口發展道路的必然要求。

    2008-10-23 10:38:20

  • 石泰峰:

    一、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走向法治化的進程人口問題,人口問題既關乎國計,又影響民生。人口計生工作作為政府一項重要工作,必須納入法律的調整范圍,這是依法治國的建設法制政府的要求。

    回顧改革開放30年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的發展歷程,從法制建設的角度來看,我國走的是一條從政策調控到法律調控、從地方性法規到國家法律的漸進之路。為緩解人口過快增長的壓力,在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提出了計劃生育政策并開始大規模實施。雖然將計劃生育作為基本國策寫入了憲法,但只有原則性的一條。

    可以說,當時我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具有兩個基本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在憲法原則指導下的政策調控行為,或者說,是以政策調控為主的行政管制行為。那時候還沒有專門的具體法律來調控計劃生育,主要是依據黨和國家有關部門的政策開展工作。第二個特點就是在憲法原則指導下的地方性法規調控。人口計生工作有關的法規,不是從中央搞起來的,而是地方先行一步。1980年,廣東省出臺第一部地方性計劃生育條例。然后,各省人大陸續制定地方性法規來規范人口計劃生育工作。但是這些地方性立法,主要是規定公民要履行計劃生育義務,對公民權利保護的規定不是太多,對政府依法行使權力的要求少,重在強化政府管理層面的地方性立法。

    2008-10-23 10:38:59

  • 石泰峰:

    隨著我國逐漸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并提出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特別是提出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這一系列的條件環境變化決定了人口計生工作要轉型,要納入法治的軌道。2001年12月29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頒布和實施,標志著我國人口計生工作進入到法律調控的階段。《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同過去地方先行制定的地方性計劃生育法規相比,更加突出了對公民權利的保護,突出了對政府依法行使權力的規范,體現了政府行使權力的價值取向的重大轉變,真正體現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體現了權利和義務的統一。

    經過三十年的探索與實踐,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制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計劃生育領域,制定了《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工作管理辦法》、《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若干規定》、《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實施細則》、《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執業管理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對建立和完善人口和計劃生育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健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體系,以及建立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統一管理、優質服務新體制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8-10-23 10:41:13

  • 石泰峰:

    在人口結構領域,通過《婦女權益保障法》、《未成年人權益保障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殘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規,建立了特殊弱勢群體保障體系和社會服務體系,通過《刑法》、《關于禁止非醫學需要的胎兒性別鑒定和選擇性別的人工終止妊娠的規定》等法律法規和相關決定,加大綜合治理力度,有效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勢頭。

    在人口素質領域,通過《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民辦教育促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等法律法規,普及和鞏固了九年義務教育,發展了職業教育,提高了高等教育質量。

    在勞動與就業領域,通過《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勞動保障監察條例》、《就業促進法》等法律法規,為促進就業和人口的合理遷移創造了有利的制度環境。

    在公共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領域,通過《醫療機構管理條例》、《關于實施農村醫療救助的意見》、《國務院關于印發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方案的通知》等有關規定,構建以預防為主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立了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2008-10-23 10:42:03

  • 石泰峰:

    可以說,以憲法為依據、《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為主干、有關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規章為配套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制體系已基本構建。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各級政府和人口計生部門適應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建設法治政府的要求,認真貫徹落實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堅持依法行政,開展便民維權活動,積極探索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制建設的規律和有效途徑,為人口和計劃生育事業穩定、健康、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見,我國人口計生工作已經邁入了法治化的軌道,這是我國人口計生工作進入新階段轉型的重要標志,也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人口計生工作關系群眾的生育、生產、生活,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要堅持以人為本,并通過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來保護好、實現好群眾的合法權益。

    2008-10-23 10:42:37

  • 石泰峰:

    回顧三十年來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法制建設的歷程,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和鮮明的中國特色,具體有以下特點:

    (一)漸進探索,地方先行。1980年廣東省出臺第一部地方計劃生育條例,至20世紀90年代初各省普遍制定地方法規(或規章)。地方先行立法,符合中國實際,減少人口計劃生育工作中實施的風險成本,并為此后國家立法提供了實踐經驗和可選擇的模式。2001年《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頒布實施,各地又根據《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規定進行了全面修改和完善,促進了法制統一。

    (二)法律引導,分類實施。由于各地人口發展狀況、計劃生育工作水平不同,加之計劃生育地方立法先于國家立法,且已實施多年,國家立法只對涉及全局的重大問題作出原則性規定,為地方制定完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規提供法律依據。比如生育政策的設計,既體現了國家的意志和宏觀指導,也照顧了人民群眾的生育意愿,并且根據《人口與計劃生育法》的授權,實行多元化的生育政策,適應了中國民族眾多、幅員遼闊、地區社會經濟狀況差異較大的國情。基層計劃生育管理與服務的具體制度與措施,也主要由地方性法規作出規定。

    2008-10-23 10:43:33

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
1   2   3   4   5   下一頁  



相關文章:
中國流動人口分布集聚 廣東江蘇等10省占六成多
國家計生委:流動人口開始呈現出“不流動”現象
2020年中國人口將達14.5億人 2033年峰值15億人
中國提高計生家庭子女受教育年限 增強就業能力
李斌:當前著力解決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等四問題
"十一五"期末中國人口總量要控制在13.6億以內
中國人口平均壽命73歲 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下半年推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特別扶助制度
圖片新聞:
聯合國人居署報告稱北京是世界上最平等城市
廣州珠江江面被黑色污水侵入 環保局稱源于河涌退潮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