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天津市某繁華地段路口懸掛起這樣一條橫幅:“外來務工人員:您在騎自行車時,請按交通信號規定通行,并在非機動車駕駛道內行駛”。一條看似平常的標語,卻因“外來務工人員”幾個字而顯得格外刺眼。
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歧視,有人則認為這是有關部門善意的提醒,一場關于城市對“外來務工人員”歧視的爭論開始蔓延。
如何消解人們對這些“外來人”的歧視慣性?社會何時才能給予它應有的理解和寬容,在協調不同社會階層關系中政府怎樣才能發揮引導作用,都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在天津市某繁華地段路口懸掛的橫幅:“外來務工人員:您在騎自行車時,請按交通信號規定通行,并在非機動車駕駛道內行駛”。
一條橫幅引發一場爭論
4月3日,記者來到懸掛此橫幅的天津市南京路與錦州道交口,發現橫幅正掛在機動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之間的隔離帶上,在橫幅的末端,還寫有幾個大字:“天津市公安交通管理局制”。正趕上“交通整頓日”,四五位交警把守在十字路口,指揮過往車輛和行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執勤交警說,懸掛這條橫幅目的是為了對“外來務工人員”進行專項宣傳。去年年底以來,外來務工人員在天津發生交通事故的人數急劇攀升,已成為天津市交通死亡事故最大受害群體。外來務工人員橫穿馬路、騎車逆行現象嚴重,自我保護意識薄弱,整體素質不高,是導致交通事故頻發的主要原因。
“為了提高他們的交通安全意識,我們特別制作了這樣一條橫幅,提醒他們安全出行”,這位交警說。
據當地居民介紹,此條幅在這里已經掛了二十多天了,這里是交通事故多發路段,前一段時間還有一位橫穿馬路的老太太被汽車撞翻,當場死亡。然而,這樣一條橫幅是否起到設想中的作用呢?
“不遵守交通規則的現象確實很嚴重,但也不全是農民工,天津本地市民和農民工的比例基本上是一半一半”,正在錦州道路口執勤的交通協管員說。
在天津市某事業單位工作的張鵬平時開著一輛夏利上下班,有3年駕齡的他說:“闖紅燈、橫穿馬路、逆行,天津本地人不遵守交規的現象非常嚴重,政府更應該好好治理一下”。
記者又隨機采訪了幾位路過的農民工,多數人都表示沒有注意到那條橫幅,即使看到了,也不會因此有多大改變。一位農民工說:“把‘外來務工人員’這么單列出來,讓我們感到心寒”。
記者又多次試圖聯系天津市交管局進一步了解此事,但天津交管局至今未能接受采訪。
有網友將此事搬到網上討論,一時間引來眾多網民熱評。有網民發問:“有必要這么寫么?好像只有外地人違反交通規則了,太可氣了”。
名叫“草志沖天”的網民說,這是一種典型的歧視,交通法規大家都要遵守,不僅是外地人,天津本地人也需要教育,“交管局這樣做有點賊喊捉賊的意味,還有點小農意識的歧視和狹隘主義的排外”。
也有少數網民說,不要對這類橫幅太過敏感,政府這樣做絕非惡意,旨在幫助和提高農民工素質。
多數理性網民建議,不遵守交通規則現象與天津整體環境有關,提高改善的過程艱難而又長遠。目前有關部門應該做的,是盡快將條幅改為“騎自行車時請注意交通規則,避免交通事故”,而不是把行人分為本地人或是外地務工人員。
“隱形歧視”何時休
《信息日報》報道,2007年2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作協副主席呂雷建議,取消“農民工”稱謂,把他們統一稱為工人。
無獨有偶,新華網報道,2006年8月21日,西安市雁塔區區委、區政府下發文件,將“外來人口”、“外來務工人員”、“打工者”、“農民工”等稱謂統一規范為“新市民”。
然而,據《瀟湘晨報》報道,湖南省長沙市城調隊2006年12月公布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有20.2%的農民工感到受當地人歧視。另有網民反映,在全國各地,諸如“外地務工人員,不要亂踩草坪”、“農民朋友請勿酒后開車,避免交通事故”等帶有歧視性質的條幅標語屢見不鮮。
一邊是熱熱鬧鬧地忙著給“農民工”改名,另一邊則是社會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對農民工的一種歧視慣性,爭議還在繼續,有關農民工的話題也一直沒有停歇。農民工的生存環境,成為2007年兩會上媒體評出的百姓關注熱點之一。眾多代表、委員呼吁,靠簡單的改個稱謂無法明顯提高農民工地位,更重要的是消除人們在思想意識中那種根深蒂固的歧視和偏見,消除社會對農民工的“隱形歧視”。
“社會普遍對農民工存在一種歧視情緒,這對農民工的心靈造成了極大傷害,屢受不公的農民工,也常常用極端手段進行反抗。歧視產生矛盾,矛盾破壞和諧,這種‘失諧’,之于穩定與發展,之于人們養成愛好和平、平等友善的文明品質,有百害而無一利”,一位網民在博客中說。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王元成表示,城市需要農民工,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與社會是一個互相依存的有機體,城市不是有錢人的城市,而是所有人的城市。當城市成為文明的一種標志時,每個社會成員相互之間理應建立公正與平等、信任與合作、寬容與關愛,這是社會和諧發展的基本規則。不能讓農民工一方面用自己的雙手建設著城市的高樓大廈,另一方面卻被阻擋在城市文明的大門之外。
政府:說話前請三思
有關專家表示,打出“外來務工人員”的標語,是一種善意的提醒,其初衷是好的。然而,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一做法不僅沒有起到積極意義,反而引起了社會爭論和部分群體的反感。
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院長朱光磊說,“農民工出行時交通安全意識淡薄,不遵守交通規則的情況時有發生,但是在社會公共場所張貼類似的大幅標語,確實沒有必要。”
天津大學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楊燕說,政府部門打出這個條幅盡管不是歧視,但會傳達某種心理暗示,對外來務工人員這一群體造成誤解和心理影響
楊燕表示,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進步,越來越多的人對“二元社會”的概念越來越關注,不僅是學者、干部在研究這一領域,很多群體都將目光投到農村和農民。二元體制下,落后的農村現狀觸動更多有文化的人的內心,大家的感知程度也隨之變得越來越敏感。
朱光磊認為,作為國家行政管理機關,天津市交管局開展的專項治理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這一舉動忽略了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政府公共關系。政府部門在工作中不僅要注意大的方向和基本原則,在一些細小的方面也應更加謹慎,這就要求有關部門今后加強公務員的政府公共關系培訓,培養他們與民眾進行有效溝通的意識和能力。
專家表示,政府作為和諧社會的倡導者,應該在妥善處理各社會階層關系方面起到帶頭表率作用,在處理一些問題時,應講究方式方法,避免造成新矛盾,更不能激化矛盾。如在對農民工進行交通安全宣傳時,可以深入工地,到他們身邊,通過與他們近距離接觸、向他們講述實例等形式,達到教育的目的,這樣做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少喊口號,多做實事。” 朱光磊說,切實幫助外來務工人員提高自身素質,改善生活環境,使他們能夠真正融入城市的文明和文化,才是根本之道。(記者孫洪磊薛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