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市場上有影響力的三大鐵礦石指數編制機構,正在積極與中國鋼廠探討使用各自指數的可能性。在新的定價模式試水期,中國自己的指數再次落后了一步,游戲規則的設定依然掌握在別人手中。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從多位行業人士處了解到,三大礦山企業一致推崇的季度定價在二季度再次變為現實后,越來越多的中小礦山開始愿意選擇季度定價的模式,其中也包括澳大利亞第三大、全球第四大的礦山企業FMG。
三大指數差異大
在國際市場上有影響力的鐵礦石現貨指數主要有三個,一是普氏能源資訊(Platts)的普氏指數,二是環球鋼訊(SBB)的TSI指數,三是金屬導報(MB)的MBIO指數。由于三個指數的編制方法不同,報價也就不盡相同,甚至趨勢方向也不一樣。上周五,普氏指數和TSI指數上漲,而MBIO指數則是下跌。
據記者了解,普氏指數是將礦山、貿易商、鋼廠、貨運商、金融機構等作為詢價對象,每天普氏的編輯人員都會與他們聯系,詢問當天的交易情況和對價格怎么看,最終選出被認為在當天最有競爭力的價格作為“評估價格”。
TSI指數則更加重視每天的實際成交價格,鋼廠、礦山和貿易商都是他們的詢價對象,并且占比基本三三制,他們每天將實際成交價格上傳, TSI的分析師通過整理計算和給予鋼廠、礦山和貿易商同樣的權重,最終歸納成兩種品位(62%和58%)的進口鐵礦石到天津港的到岸價。
MBIO指數則是以中國青島港(CFR)62%品位鐵礦石為基準,將所有56%~68%品位鐵礦石折合為62%品位。
值得注意的是,在最初推行季度定價時,礦山企業都基本選擇以普氏指數為依據。對此,多位知情人士對記者透露,主要是因為普氏指數推出較早,并且在詢價時給了礦山和貿易商更大的權重,而由于鋼廠目前在談判中的話語權還比較弱,也就只有被動接受。
不過,最近淡水河谷礦石部高層曾對記者公開表態,以哪個鐵礦石指數為參考,鋼廠可以自行選擇。對此,行業信息咨詢機構“鋼之家”總經理吳文章建議,鋼廠應該綜合參考多個指數進行加權,而不要被一個指數操縱。
國內指數權威性不夠
事實上,從去年開始,國內一些鋼鐵信息咨詢機構也陸續推出了自己的鐵礦石指數。
比如“我的鋼鐵”指數就是去年誕生,其編制方法主要是綜合了進口礦和國產礦,進口礦是將南非、印尼和印度等進口的現貨礦以及長協礦做加權平均,國產礦則是綜合了國內主要鐵礦生產地區當天的現貨礦成交價格。
“加入國產礦的成交價格是與國外指數的一個重要區別。” 我的鋼鐵研究中心副主任俞連貴告訴記者,畢竟國產礦的消費占據我國鋼廠消費鐵礦石的30%~40%,應該作為其中比較重要的一個權重。
然而,這樣的指數目前卻還難以得到國際認可,一家制定國外指數的機構就對記者指出,國外礦山目前還是不太相信中國所做的鐵礦石指數的權威性,而像國外的指數很多已經被運用在金融衍生品市場,這就比較容易得到國際認可,比如新加坡交易所等一些機構就是將TSI等指數作為結算標準,開發出了鐵礦石掉期合同結算產品。
為了能夠更被國際市場接受,“鋼之家”選擇了與金屬導報合作。目前,MBIO指數除了采集礦山和貿易商的價格,還有一部分中國礦山與中國鋼廠的成交價,就是由“鋼之家”提供的。
“目前鐵礦石定價模式正在改變,作為國內成熟的鋼鐵網站,一定要通過我們的影響力去影響他,以反映我們鋼廠真實的需求和采購的真實情況。”吳文章這樣解釋與金屬導報合作的原因,“國內的大鋼廠和國內礦山之間的交易價格是比較穩定的,不應該在影響鋼廠成本的指數詢價和定價中缺席。”
俞連貴更是建議,目前鐵礦石定價可以說是處于“戰國時期”,如果更短期的定價機制已經不可逆轉,中國就應該盡早在指數方面占據一定的影響力。比如中鋼協出于公平原因,不一定要親自制定指數,但可以推廣一家第三方的指數,并建議國內鋼廠和貿易企業盡可能選用。
(本文來源:第一財經日報作者:陳姍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