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月18日在合肥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市長 張慶軍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跨越趕超的“十二五”
“十二五”時期是合肥發展歷程中波瀾壯闊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宏觀環境,強化創新驅動,聚焦調整轉型,深化改革開放,建設生態文明,改善民生保障,全面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新跨越、進十強”逐步成為現實,建設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副中心邁出堅實步伐,打造“大湖名城、創新高地”顯現嶄新形象。
——過去五年,是綜合實力大跨越的五年。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兩位數”增長,總量位次在全國省會城市中不斷前移。地區生產總值連跨三個千億臺階、達到5660.3億元,占全省比重由21.9%升至25.7%。財政收入突破千億元、達到1000.5億元,年均增長14.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達到571.5億元、年均增長15.4%。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2.36萬億元、年均增長19.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9312.8億元,是“十一五”末的2.5倍;增加值2255.7億元、年均增長15.6%;新增產值超百億企業10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183.7億元、年均增長16.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08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5890元。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
——過去五年,是創新發展大提升的五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2788.8億元、年均增長30.5%。新型顯示、機器人列入國家區域集聚發展試點,集成電路、智能語音、太陽能光伏、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生物醫藥、燃氣輪機等保持國內領先。累計完成技改投資5265.4億元、占工業投資61.2%,平板顯示及電子信息、家電、裝備制造產值均超千億元,家電“四大件”產量穩居全國之首。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298.9億元,電子商務、服務外包、旅游會展、新興文化產業等現代服務業和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等高技術服務業發展迅猛。進入國家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由2.1%升至3.2%,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40.2%,技術交易合同額年均增長28.7%,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達到1056戶、增長1.4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1280億元、占GDP23%,自主創新主要指標全部進入全國省會城市“十強”;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積極籌建,中科大先研院等新型協同創新平臺加速建設。四城區加快打造全省“首善之區”和輻射源,四大開發區奮力打造創新發展主引擎和新高地。五縣(市)著力打造新型工業化主戰場和城鄉統籌新典范,綜合實力全部進入中部百強,肥西、肥東躋身全國百強。農業轉型成效明顯,特色高效農業產值比重超過80%。
——過去五年,是改革開放大突破的五年。積極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先行先試“合肥版”,69項改革納入國家試點。順利完成廬江礬礦等國企改革,整合形成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地方金融三大市級國資控股平臺。民營經濟比重提高到53%,各類市場主體由17萬戶增至44.7萬戶。全面推進全口徑預算、開門辦預算和績效預算,穩步推行“營改增”。構建扶持產業發展“1+3+5”政策體系,累計投入資金126.3億元。建立和完善“借用還”一體化投融資管理體制,金融體制改革創出“一通三改”新模式,境內上市企業增至34家、居全國省會城市第7位。完善集體決策、“凈地出讓”、“雙向約束”等制度,國家節約集約用地試點市建設成效顯著。省市共建招投標平臺,公共資源交易“合肥模式”領跑全國。全面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農業土地流轉面積突破300萬畝,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達到6678家。文化體制改革取得突破,走出了一條公益性文化單位市場化、社會化運營管理的新路子。醫藥衛生體制綜合改革深入推進,基層醫改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基本完成。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累計招商引資1.27萬億元、年均增長15.7%,其中外資95億美元、年均增長13.2%,境外世界500強企業增至39家。多層次多領域拓展國際合作,不斷鞏固友城基礎,對外貿易持續擴大,“四港三區一中心”等八大開放平臺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雙節點城市。對臺經貿和交流合作不斷深化,重大臺資項目引進實現突破。積極與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長江中游城市群等加強合作交流,充分發揮合肥經濟圈核心帶動作用,與皖北結對合作深入推進,援疆、援藏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