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濕地保護與恢復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具有保持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凈化水質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功能。健康的濕地生態系統,不僅為人類提供多種物質產品和文化產品,而且對維護生態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國濕地類型眾多,生物多樣性豐富。單塊面積大于100公頃的濕地總面積為3848萬公頃,居世界第四位、亞洲第一位。中國濕地保存了全國96%的可利用淡水資源,分布高等植物2276種,野生動物724種,其中水禽類271種,兩棲類300種,爬行類122種,獸類31種。濕地水鳥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有56種,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有31種,占54%。
中國濕地保護工作雖然起步較晚,但保護強度大、措施有力,制定了搶救性保護自然濕地、制止隨意侵占和破壞濕地、開展示范工程建設等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政策,已取得顯著成效。全社會保護濕地的意識明顯增強,保護行動得到落實,科研監測等基礎工作得到強化,管理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贊譽,中國政府先后獲得“獻給地球的禮物”特別獎、“全球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杰出成就獎”、“濕地保護科學獎”、“自然保護杰出領導獎”等國際榮譽。
(一)實施全國濕地保護工程
2005年,中國國家林業局等10個政府部門,編制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劃(2005—2010年)》,確定了濕地保護、恢復、可持續利用、能力建設等工程建設項目,計劃投資90億元,實施400多個項目。目前,已審批實施近200個項目。在國家項目的示范帶動下,全國已建立國家濕地公園18處,面積27萬公頃;建立470多處濕地自然保護區,使1715萬公頃、近45%的現有自然濕地得到有效保護;一批退化濕地的生態功能正在恢復;濕地可持續利用的示范模式正在形成。
(二)加強三江源濕地保護
三江源是指長江、黃河、瀾滄江的發源地,這一地區濕地資源十分豐富,關系到中國乃至東南亞地區的水資源供給,被譽為“中華水塔”。為保護這一地區的濕地,2003年中國政府建立了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生態功能最重要的15.23萬平方公里區域納入保護范圍;2005年制定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計劃投資75億元,對河流、高原、湖泊、沼澤等類型的濕地進行重點保護,同時通過退耕還林、防沙治沙、草原恢復、水土流失治理等措施,全面保護和恢復這一地區的生態環境,增強水源涵養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