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不同程度存在的季節性撂荒并非源于自愿休耕,而是新條件下農業出現勞動力短缺的先兆
位于豫南的信陽市擁有780萬畝耕地,是河南省最大的稻區。過去,進入4月,這里油菜花開、小麥泛綠,田野一片生機;而如今本刊記者看到的景象卻是:大片農田成為“白 地”。當地農民說:這里傳統的耕作習慣為春夏種一季稻,秋冬種油菜、小麥或紫云英草;很多人現在一年只種一季稻,一年“兩熟”變“一熟”。
近年來,國家采取了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但一些農區耕地季節性撂荒卻逐步抬頭,南方一些稻區“雙季稻”變成“單季稻”,全國早稻面積已連續兩年下降。今年3月初,農業部發出緊急通知,要求浙江、安徽、福建、江西等早稻生產省份堅決遏制稻田撂荒狀況。
接受《瞭望》新聞周刊采訪的多位專家指出,耕地季節性撂荒發出農業內部勞動力短缺警訊。在工價大幅上漲、農資價格大幅上漲夾擊之下,農業比較效益持續下降,目前的惠農政策力度難以阻擋農民外出的腳步。
“兩熟”變“一熟”只求自給自足
近日,本刊記者走訪了信陽市3個縣的12個鄉鎮,發現有9個鄉鎮出現嚴重的季節性撂荒,撂荒比例在30%至70%之間。
河南省光山縣寨河鎮王畈村緊靠312國道,路邊大片農田長著野草。村委會主任官同意說:“全村4920畝地,有3000多畝秋冬地沒人種;我家有12畝地,也只種了5畝多。”光山縣十里鎮王寨村支書宋義明說:“全村2720畝地,有1000多畝荒著,去年全村還有二十多畝水稻田沒人種,出現全年撂荒苗頭。”
羅山縣龍山鄉十里塘村周洼村民組組長周明權說:“全組耕地204畝,70%的只種一季稻,全組油菜最多時一百多畝,如今不到二十畝。‘兩熟’變‘一熟’,這田丟得可惜。”
記者來到固始縣胡族鋪鄉李崗村,發現沿312國道兩邊大片農田閑置,一些農民在田里放羊。村民王少榮說:“我家6口人,3畝多地,秋冬田已荒了三年多,周圍近百畝地都荒著。我養了二十多只羊,除了下雪天之外不用備草料,地里的野草羊吃不完。”在胡族鋪鄉,記者遇到了來自浙江省永嘉縣的養蜂人丁小飛。丁小飛說:“我連續七八年都在這里放蜂,感覺胡族鋪鄉的油菜減少了2/3,大部分秋冬田荒了。以前我們十多個老鄉都在這里放蜂,現在只剩兩家了。”
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一些“種田大戶”也開始季節性撂荒。羅山縣莽張鄉甘崗村農民甘慶恩把外出打工的親戚的地“轉包”來種,總共種田16畝,可秋冬只種2畝油菜、1畝多麥。他說:“夠自家打面、榨油就行了,多了種不過來。”
算算“投工賬”種田效益低
羅山縣龍山鄉十里塘村農民雷發斌說:“為啥不種秋冬田,關鍵是不劃算。我大部分時間在縣城建筑工地上干力工,工價由一天40元漲到60元,一個月能收入1200元,干兩個月等于種一年田。”光山縣寨河鎮王畈村吳洼村民組吳斌說:“我家6口人,種5畝地,秋冬地一點不種。我和父親常年在北京打工,家里剩下我媳婦、兩個小孩,還有我奶奶,地種不動。我一年種稻、收稻時回兩次家,再多種一季忙不過來。”
光山縣寨河鎮王畈村村委會主任官同意說:“農民不愿種地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農資價格上升成本提高。今年,碳銨由去年每百斤27元漲到35元,復合肥由每百斤110元漲到150多元,磷肥也漲了25%。二是缺勞力。全村2986人,有700多人常年外出打工,青壯勞力90%都出去了。三是秋冬田產量低。我們這里是丘陵區,一畝小麥只能產400多斤,收入近300元;一畝油菜能打菜籽300來斤,按今年的價收入也只有750元左右,刨去成本,沒啥賺頭。”
光山縣寨河鎮寨河村支書馬良平給本刊記者算了一筆油菜生產賬:“如果機耕,一畝地要70元。播種時如果想產量高,就得挖坑點種,3個人一天能種一畝;人工現在每天最低60元,得180元;上化肥一畝地至少還得80元;油菜收打不能機械化,一畝地要一個半工,得90元。算下來種一畝油菜至少420元的投入。去年以前,菜籽價才1塊3一斤,種田是虧本的。”
今年以來,為了增加食用油供給,國家對油菜每畝實施10元錢的補貼,但記者采訪了許多農民,他們都表示,以現在的價格,每畝至少補50元才劃算。”
羅山縣莽張鄉黨委書記鄧超說:“過去農民種地投工不算錢,近來由于工價大幅上漲,農民種田時腦子里要打‘投工效益’這個算盤。農民現在只種‘一熟田’,鄉里也沒辦法,不能罰款,鄉干部也不能替農民種。”光山縣寨河鎮王畈村村委會主任官同意說:“前些年上級要求沿312國道旁不能有‘白地’,但現在也沒啥措施能制止這一現象。”光山縣十里鎮王寨村支書宋義明說:“現在實行市場經濟,農民是哪里有錢往哪里去,今后農民可能只種夠自己吃的田,再多種,體力和人工都顧不上。”
來自重慶的全國政協委員王長壽在今年“兩會”上說,目前重慶市農村耕地撂荒面積為53.6萬畝,占耕地的1.59%,涉及農戶42.47萬戶,占農戶總數的6.24%。重慶市江津、璧山9個區縣中,因舉家外出造成撂荒的占49.34%,家中缺勞動力撂荒的占36.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