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圍繞8500億的醫改投入討價還價之時,財政部提出,按照全國藥品銷售總收入的15%給予公立醫療機構補貼。這筆賬,按照王錦霞的計算,是2007年全國藥品銷售總收入4038億×15%=606億。但衛生部卻認為補貼應該達到42%,總額累計約為1700億。
按照王軍的說法,如果財政的錢花得有效率,就需要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引導不同機構競爭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財政大幅補貼的不可能也使得衛生系統的管辦分開以及公立醫院的改制步伐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中,出現了“要積極穩妥地把部分公立醫院轉制為民營醫療機構。制定公立醫院轉制改革措施,確保國有資產保值和職工合法權益”字樣。前述地方藥企老板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此輪公立醫院轉制的比例,可能將占到公立醫院總量的40%,“我已經通過風投準備好了資金,等著開閘放水,我就收購醫院,完成自己的醫藥集團夢想”。
今年1月初,北京市主管醫改的副市長丁向陽在公立醫院轉制、廢止收支兩條線等問題上向一位學者問計。該學者對前者沒有意見,但對后者——建議衛生主管部門對于基層醫院的收支兩條線和醫保預付制同時試點,用事實來分清兩種模式的好壞。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北京市新一輪公立醫院轉制即將展開,比例約在30%左右。
除了財政方面的考慮,來自相關部門的不同聲音,也被認為是加快管辦分離的一個因素。在今年兩會上,3月6日,在全國政協分組討論會上,全國政協委員、衛生部副部長、中央保健委員會副主任黃潔夫發言說:“如果醫院都實施收支兩條線,那則意味著回到上世紀70年代。如果全部醫院都按收支兩條線走,死路一條。”這次發言內容,與此前衛生部其他官員的發言,明顯并不一致。
衛生部內部意見的不統一,也折射出醫改博弈的復雜性,關于市場化還是計劃的爭論,即使到目前為止,也遠未結束。2009年新醫改方案顯示,未來數年之內,仍然是多種體系并存。新醫改方案提出,要“探索實行收支兩條線、公共衛生、醫療保障經費總額預付等多種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
不同利益集團在本輪醫改方案出爐之前達成的妥協遠不止這一處。新醫改方案中還出現了“藥房托管”字樣——在王錦霞看來,藥房托管只是動了醫院的那42%的奶酪,利益轉向了大型醫藥企業懷中。至于衛生主管部門、藥品定價部門、醫生灰色收入的奶酪并未被動搖。
盡管也是中國醫藥商業協會會員,但前述地方藥企負責人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卻提供了另外一個視角:“藥品零差率沒有錯,藥房托管也沒有錯。零差率是第一步,托管是第二步,斬斷了醫療機構和藥品的聯系,至于斬斷醫生與藥品回扣的聯系,則是未來的第三步。”
“起碼我們可以活下來了”,前述北京藥品流通企業老板說,“醫改方案中的‘基本藥物全部使用’條款已經被‘全部配備’代替,定價權也交給了省級人民政府,這起碼是一種權力下放的思路,比權力集中要好許多”。 ★
新醫改方案
4月6日,備受矚目的新醫改方案終于正式公布。
這份由國務院授權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下稱新醫改方案),全文1.3萬余字,共分六個部分。新醫改方案以“四梁八柱”為主要構架,要求形成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四位一體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并完善相應的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體制機制,加強科技與人才、信息、法制建設。
新醫改方案提出,要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目標分為兩步:到2011年,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全面覆蓋城鄉居民,基本藥物制度初步建立,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普及,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取得突破,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到2020年,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基本建立,形成多元辦醫格局,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基本適應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
據此,2011年之前要著力抓好五項重點。其中,基本醫療保障制度要全面覆蓋城鄉居民,三年內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下稱新農合)的參保(合)率均達到90%以上;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做好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和異地就醫結算服務;國家基本藥物目錄于2009年公布,規范基本藥物采購和配送,合理確定基本藥物的價格;發揮縣級醫院的龍頭作用,用三年時間建成比較完善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準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推進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逐步解決“以藥補醫”問題;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院。(本刊綜合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