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期藥大半未開封(資料圖片)
七成家庭存著過期藥 消炎感冒退燒排前三
專家呼吁,少開大處方,藥品拆零賣,多產小包裝
不知從何時起,用小藥袋裝上幾天用藥量的做法已悄然退出各大醫院、藥店,取而代之的是整瓶、整盒大包裝的藥品。老百姓在拿到這些包裝精美的藥品時,也不禁發愁,這么多藥都能吃得完嗎?據資料顯示,我國城市平均每個家庭有過期藥215粒,其中30%—40%超出有效期3年以上。而我國一年因過期造成的藥品浪費達1.5萬噸,這些藥品如果用5噸的大卡車來運,至少需要3000輛!
常用藥浪費最多
日前,《生命時報》聯合搜狐健康頻道進行的大型調查顯示,在3526名被調查者中,99.46%的人家中有“富余”藥品。其中,有70.01%的人表示,家中剩余藥品都會閑置到過期,只有0.54%的人稱在過期前能全部吃完。超過45%的家庭,每年浪費藥品的金額在10—99元之間,40%的家庭每年浪費的藥物在100—299元之間,另有3%的家庭,每年浪費的藥物超過500元。近九成被調查者表示,對這種浪費現象十分介意,只有12%的人表示不介意或無所謂。
而在各家的小藥箱里,常用藥是浪費最多的,其中,消炎藥名列榜首,有22.04%的人選擇。其后依次為感冒、退燒藥(20.25%),胃腸道藥物(15.5%),去火藥等預防保健類藥物(12.57%),止疼藥(12.85%),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藥物等慢性病藥物(7.88%)。在這些被浪費掉的藥品中,有15.91%的人只吃過一次,42.93%和35.36%的人家中的藥物還剩下1/2和1/3,只有5.8%的藥物,剩余量在1/4以下。
張小姐獨自一人在北京工作,打開她的藥箱,記者看到有康泰克(感冒藥)、嗎丁啉(胃動力藥)、999感冒沖劑、烏雞白鳳丸、婦科栓劑等十余種藥品。其中,除了烏雞白鳳丸只剩兩丸外,其他都吃了不到1/3。而在李阿姨家,藥箱更為“壯觀”。由于家中三代同堂,藥物也是“老中青”三代都不缺。從兒童用的兒感清口服液(感冒藥)、小兒敷臍止瀉散(止瀉藥),到常用的成人感冒、胃腸道、外傷用藥,以及治療慢性病的降糖、保護血管類藥物,算上補鈣劑、補鐵劑及各種維生素、魚油,大大小小的瓶瓶罐罐已超過50種。
轉變用藥觀念是關鍵
那么,如此多的過期藥品是如何產生的?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告訴記者,藥品過期浪費,其根本源頭可能在醫保上。在看完病后,常有患者問醫生:“您能再給我開點XX藥嗎?我家的沒有了,”或是“開回去給我老婆孩子吃。”尤其一到年終,有醫保的市民排隊開藥的現象更是普遍。此外,醫生“大手筆”的處方也很常見,醫患雙方的“你情我愿”,給過期藥的出現提供了客觀條件。
而如果人人有醫保,心里的安全感就會大大增加,也就少有人習慣性地開很多藥儲備起來。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衛生經濟與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張煒也建議,我國應在醫保制度上進行一些變革。尤其在醫保“該管基本醫療還是該管大病”這個問題上,如果管大病,門診的支出都由患者負擔,就不會有人一到年底如同采購年貨一樣去開藥。
除了制度問題外,老百姓在用藥觀念上存在的一些誤區,也是造成藥品浪費的主要原因。
覺得不舒服就是生病了。有時,有個頭疼腦熱或腸胃不適,很可能是機體為適應氣候變化、生活習慣變化、飲食變化所作出的“正常反應”。比如,去了外地水土不服拉肚子,只要不太嚴重,完全可以自己扛過去。許多人偏要在出行前備上滿滿一兜藥,回來后,這些用不著的藥就會被擱置,直到過期。
得了病就得吃藥。中國人似乎歷來對藥物特別依賴。唐鈞表示,感冒發燒明明吃兩片藥就能好,非要打點滴;能自己扛過去的病,非得吃幾片藥心里才踏實。而醫生不管給什么病人看病,都會開藥,有時候,藥開少了患者還埋怨醫生不負責。
藥到了就得“病除”。中國古話里有“藥到病除”這么一句。“許多國人對藥品的理解還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當時的主要疾病還限于傳染病,吃藥確實很靈。而此后,因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成為主流。”唐鈞介紹說,對于這類病,藥品只能穩定、控制病情,無法根治。這也是許多人大量開藥、大量吃藥,最后大量浪費藥的一個原因。
短期不好轉,就得換藥。患者對藥品的依從性差,不僅會造成浪費,也讓醫生們發愁不已。北京地壇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王孝榮和中日友好醫院藥學部主管藥師徐小華均表示,很多患者不按醫囑吃藥,比如抗生素類藥物應堅持吃3—7天,這是一個科學的用藥周期,時間太長太短,都容易導致耐藥性。但很多人吃一兩天覺得好轉了,就擅自停藥;或是覺得病情沒有改觀,就擅自換藥,剩下的藥自然就浪費了。在調查到“藥物被剩下的原因”時,28.55%的人都選擇了“服用一段時間后覺得無效,換了其他藥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