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部衛生監督局副局長王雪凝今天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披露,我國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網絡已經覆蓋15個省,每年對消費量較大的54種食品中常見的61種化學污染物和多種致病菌進行監測,獲得超過40萬個監測數據,初步掌握了我國食品中重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狀況及動態變化趨勢。
王雪凝說,食品安全監測和危險性評估工作是開展食品衛生監管的科學依據。衛生部建立了全國食品污染物和食源性疾病監測網、開展全國營養與膳食調查和全國總膳食研究,對食品中重點危害因素進行了危險性評估。
王雪凝指出,膳食和營養監測是監測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衛生部共組織開展了四次全國性膳食與營養調查和三次總膳食研究工作,掌握了我國居民膳食結構、飲食和疾病譜變化趨勢,深入研究人群因膳食導致危害因素情況。我國是全球第一個成功開展總膳食研究的發展中國家,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這些調查和研究數據已經成為我國開展危險性評估,制定食品標準和法規的科學依據。近年來,衛生部還根據監測發現的問題發布了蓖麻籽、霉變甘蔗、河豚魚、生食水產品、毒蘑菇等十余項食品安全預警信息。
王雪凝說,危險性評估是國際通行的制定食品法規、標準和政策措施的基礎。衛生部自上世紀70年代起,就組織開展了食品中污染物和部分塑料食品包裝材料樹脂及成型品浸出物等的危險性評估工作。入世后,衛生部加強危險性評估能力建設,開展了食品中微生物、食品中化學污染物、食品添加劑、食品強化劑等專題評估工作,近年來,先后公布了食品中蘇丹紅、油炸食品中丙烯酰胺、面粉中溴酸鉀、嬰幼兒配方粉中碘、PVC保鮮膜中的加工助劑、紅豆杉等多項評估結果,為及時引導消費、督促公眾和國際社會理解我國食品管理政策發揮了重要作用。
王雪凝最后強調,衛生部已經按照“十一五”規劃要求部署開展了相關工作,將對監測的范圍、監測的內容、監測結果的應用方面予以進一步完善。
7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請農業部、衛生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食品藥品監管局部門負責人介紹各部門落實《國家食品藥品安全十一五規劃》,加強食品藥品安全工作的舉措等有關情況,并答記者問。中國網進行現場直播!衛生部衛生監督局副局長王雪凝從食品衛生標準、食品衛生檢測、監測和危險性評估、食品衛生監督四個方面介紹了衛生部貫徹落實國家食品藥品十一五規劃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