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編者按:2011年即將離我們遠去。回首這一年,A股市場持續低迷令投行的生態環境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無論是保薦業務,還是承銷業務,投行業界都發生了許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新股破發潮涌、八菱科技中止發行、烏龍招股書、差異化審核、保薦代表人跳槽、投行專項治理……這些事件不僅深刻改變著資本市場,也同樣在改變著我們的投資理念。證券時報記者特別挑選出2011年投行業界六個最受熱議的關鍵詞,試圖記錄下2011年我國投行業界生態環境變遷,以期能在解讀和回味中給投資者帶來一些啟示。
破發潮(關鍵詞之一)
2010年末,當A股投資者們還沉浸在新股不敗的神話中時,破發潮卻已然暗潮涌動。進入2011年,中國A股市場出現多年來罕見的、最猛烈的一波“破發潮”,令許多投資者對“破發”這個詞有了更加深刻的體會。
2011年1月份,共有31只新股發行上市,其中16只在上市首日出現破發;到了3月份,發行上市的31只新股中有8只在上市首日便遭遇破發。2011年4月份,新股破發達到階段性的高潮,當月上市的26只新股中,共有16只在上市首日出現了破發;緊接著的5月份上市26只新股中仍有高達12只在上市首日破發。
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打新股這件本來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瞬間便淪為一件風險極高的冒險行為。其結果是,投資者在新股首發市場上演了一場空前的“大撤退”。
隨之而來的是一級市場“冰點”頻現。比如,2011年4月份有2只新股創下了首發(IPO)的“新冰點”,其中,中京電子創下了7家有效報價家數的歷史新低,龐大集團則以21.6%的網上中簽率創下了1996年來新股發行的最高紀錄。到了5月份,雙星新材則以65.52%的網上中簽率刷新A股歷史紀錄。
與此同時,各類機構投資者參與首發配售次數由2月份的峰值1902次銳減至5月份的285次,同期平均每次動用資金則由2.79億元萎縮至6200萬元。
進入2011年7月份,新股的破發潮才漸漸退去,新股發行終于站穩了腳跟。但回過頭來看,破發潮的出現無疑是受到了二級市場波動的影響,但其本質卻是新股在資金炒作下維持高價發行的一次全面崩盤。新股特別是創業板新股一直存在的“三高”隱患,終于在今年上半年轟轟烈烈的“破發潮”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事實上,暗藏在破發潮背后的還有詢價投資者與承銷商之間的一場博弈。從今年初開始,一場圍繞著新股發行定價權的爭奪戰,在詢價機構與主承銷商之間悄然展開。
今年4月份,在A股破發潮達到高峰時段,有媒體報道合計達40家第七類詢價機構遭到彼時仍較強勢的券商投行除名,其中主要包括了一些“不好好報價”的機構。然而,投行很快也遭到了詢價機構的集體反擊。比如6月份,八菱科技成為了首只因詢價機構不足20家而被迫中止發行的新股。
從最終的結果來看,市場化的力量取得了階段性勝利,新股發行的市盈率在2011年全面回落。比如,創業板的平均發行市盈率已由2010年第四季度的90.56倍,2011年前三季度逐步下降為73.88倍、44.18倍、39.91倍,甚至還出現了募集資金低于預期的情況。
事實上,2011年上半年A股市場經歷的這一場“破發潮”,無論是對于發行人、承銷商,還是對于機構投資者甚至散戶而言,都是一堂非常寶貴的“體驗課”。從某種意義上說,這堂“體驗課”對我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