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4日,聚集在中金的QFII不停“倒倉”到其他證券公司營業部,其“大搬家”導致其重倉股曝光。其中多是國內機構投資者所不屑的品種。
究竟是外來的和尚更會誦經?還是本地機構更聰明?現在尚不得而知。
鐘情銀行股
記者統計12月1日-12月4日的大宗交易數據發現,中金QFII倒倉總共涉及42只個股,總成交金額23.7億元。
匯總計算,中金淮海中路營業部“倒倉”金額從高到低依次為:中信證券(22.08,0.57,2.65%,吧)、招商銀行(13.06,0.21,1.63%,吧)、民生銀行(4.33,0.04,0.93%,吧)、工商銀行(4.00,0.04,1.01%,吧)、中國聯通(5.85,0.20,3.54%,吧)、中國石油(11.57,-0.04,-0.34%,吧)、中國鋁業(7.93,0.09,1.15%,吧)、中國平安(26.26,0.51,1.98%,吧)、中國人壽(20.09,0.17,0.85%,吧)、中國鐵建(10.23,-0.05,-0.49%,吧)、大秦鐵路(9.11,-0.04,-0.44%,吧)、交通銀行(4.94,0.06,1.23%,吧)等。
在4天的QFII“倒倉”總盤子中,銀行股總成交金額為7億元約占30%,為QFII近期第一大重倉板塊。此點令業界非常意外,記者簡單統計發現,三季度基金減倉最明顯的板塊一直就是銀行股。“近段時間,國內的基金經理都很看空銀行股,QFII的持倉策略確實令人感到意外。”某保險公司資產管理人士認為。
上述QFII倒倉的銀行股中,招商銀行累計成交額為1.48億、民生銀行1.47億、工商銀行1.47億,另外,浦發銀行(13.57,0.21,1.57%,吧)、興業銀行(15.38,0.28,1.85%,吧)、華夏銀行(8.30,0.19,2.34%,吧)、中國銀行(3.28,0.00,0.00%,吧)、建設銀行(4.39,0.01,0.23%,吧)、北京銀行(8.86,0.08,0.91%,吧)、交通銀行合計2.4億。
很明顯,QFII在銀行股配置方面,重倉的是招商銀行、民生銀行、工商銀行,對浦發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北京銀行等則是輕倉配置。
“招商銀行及民生銀行都是屬于盈利增速較快的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的信用卡、個貸業務開展得都相對較早,盈利前景比較好,分析師都傾向于給與高市盈率評級。民生銀行率先啟動事業部改革,變矩陣管理為垂直管理,后續的盈利增速也值得期待。工商銀行則是‘大而美’,營業網點最多、零售業務最大,總體經營穩健。”上海銀行業人士告訴記者。
沒有涉及的另4家銀行股是:深發展、中信銀行(4.25,0.02,0.47%,吧)、南京銀行(9.18,0.10,1.10%,吧)、寧波銀行(7.36,0.07,0.96%,吧)。
上述銀行業專業人士告訴記者:QFII沒有配置的銀行都分別有明顯的問題。比如說,深發展面臨資本充足率的問題。另外深圳房地產價格下跌幅度較大,可能導致深發展房地產業務的不良資產率上升。
中信銀行從2008年中報開始,不良資產率有明顯上升,且客戶方面有很大部分為全球500強企業,受全球經濟危機影響最大。南京銀行、寧波銀行是地方性的中小銀行,問題是資本充足率雖然很高,但凈資產收益率相對較低。
如果說,12月4日的銀行股上漲,有QFII“倒倉”導致重倉銀行股暴露的刺激因素,那么市場上銀行個股的走勢并沒有體現出對QFII選股的認同。當日,銀行股是市場主要的領漲板塊,但漲幅最大的個股卻是深發展、浦發銀行、建設銀行。此等個股并非QFII所重倉甚至是拋棄。有市場人士分析表示,國內的公募基金、保險等機構刻意回避轉而選擇其他,是為了避免給QFII抬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