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周報記者 鄭其杰/文
每一輪的牛市,都類似農民起義,裹攜大量的新股民在高潮時揭竿而起。風起云涌,全民皆兵。澎湃的激情之后便是四顧茫然,革命無法向前發展,于是有人號召“洗洗更健康”,背叛的資金迅速膨脹著,空頭的大刀向多頭揮去,接著是多頭的自殘,最后的奄奄一息,998.23點閃爍而過。
當然也有人坐山觀虎斗,他揮舞著政策,不論多空照單全收。
9月18日,大盤指數見低1802.33點,隨后觸底反彈的幅度超過百點。或許又是個單日反彈行情,然而晚上的《新聞聯播》告訴投資者,這輪行情不論短長,卻可延續。
于是,我們回顧2001年以來的由牛熊變換,只為強調一句話:炒股要聽政府的話。
國有股減持迎來大熊
2001年6月12日,國務院發布《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辦法》第一條提到制定該辦法的原因是“完善社會保障體制,開拓社會保障資金新的籌資渠道,支持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發展”;《辦法》第二條解釋了減持國有股,稱是“向社會公眾及證券投資基金等公共投資者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的行為”。簡而言之,就是向市場抽血。兩天后的2001年6月14日,上證指數創下2245.44的大頂,是時中國經濟的長期向好讓投資者血脈賁張,一如2007年的10月。
國有股的減持讓A股的單邊下跌一直延續了4個月,10月22日收盤后,證監會宣布首發增發中停止國有股出售,大盤在10月23日上漲9.86%,幾乎漲停。盡管大盤沒有改變向下的趨勢,但政府的利好卻是不斷,11月16日證券交易印花稅由4‰下調為2‰、12月20日出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暫行辦法》,2002年1月8日,證監會規定境外機構可以在中國境內設立中外合營證券公司。利好轟炸下,大盤在2002年1月29日見到了一個中期底。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A股在2002年6月23日迎來了此輪反彈的最大利好:國務院決定除企業海外上市發行外,對國內上市公司停止執行《減持國有股籌集社會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中關于利用證券市場減持國有股的規定,并不再出臺具體實施辦法。證監會也不失時機的制定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增發新股的通知》(征求意見稿),提高上市公司增發的“門檻”。“6?24”行情大盤當日上漲9.25%,并在6月25日見1748.89點的中期頂。
“6?24”行情對投資者的打擊巨大,熊市觀念深入人心,大盤在盤跌中走向了當年11月8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
代表大會。然而“十六大”行情卻是空頭的盛宴,大會召開當天大盤收出一根實體超過3%的光頭大陰線,并在隨后幾天加速下跌。打開2008年6月后的日K線圖,你會重復一句老話——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市場制度不斷完善
QFII正式啟動、第一家中外合資證券公司——華歐國際證券獲準設立、交通銀行(6.28,0.57,9.98%,吧)和中國銀行(3.70,0.34,10.12%,吧)被確定為社保基金托管銀行、華夏等六家基金被確定為全國社保基金投資管理人、尚福林出任中國證監會主席。不斷的利好沖擊讓空頭在2003年年初再次止步于1300點,盡管市場在反彈后再次選擇向下,但2003年卻是中國證券市場建設長足發展的一年。
2003年3月3日,基金報價單位由“分”改“厘”;3月20日,QFII投資細則明確,信托機構或政府投資機構等也可申請為QFII,QFII可投資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且無比例限制,并可參與增發、配股、新股發行和可轉換債發行的申購;5月26日,證監會宣布批準瑞士銀行有限公司、野村證券株式會社兩家機構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這是進入我國證券市場投資的首批境外機構;7月10日,瑞士銀行投下QFII第一單,標的為寶鋼股份(6.83,0.22,3.33%,吧)(600019.SH)、上港集箱(600018.SH)、外運發展(6.93,0.36,5.48%,吧)(600270.SH)、中興通訊(31.15,0.51,1.66%,吧)(000063.SZ);8月31日,證監會發布《證券公司債券管理暫行辦法》,證券公司經批準可以公開或定向發行債券;10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投資基金法》獲人大常委會通過;12月11日,中國證監會發布《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暫行辦法》,發審制度實施重大改革。
2003年是券商資金鏈問題總爆發的一年,莊股模式徹底遭到市場拋棄。與此同時,QFII和基金的長足發展讓“價值投資”開始大行其道,“局部牛市”成為A股市場的最主要特征。雖然全年上證綜指上漲了139.39點,漲幅為10.28%,但上漲的個股僅為240家,下跌個股為1034家,下跌個股數量超過A股總數的80%。作為價值投資的一種表現,以鋼鐵、石化、汽車、電力、金融為代表的藍籌股成為2003年整個年度的行情主導,占據了市場的絕大部分賺錢機會。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杭鋼股份(4.55,0.15,3.41%,吧)(600126.SH)和瀘天化(8.90,0.40,4.71%,吧)(000912.SZ)的2003年半年報的十大股東中分別出現了全國社保基金103組合、104組合,這是社保基金首次現身財務報告。
時光進入2004年,大批莊股時代的明星開始跳水,名震江湖的德隆系宣告倒閉,而全年關閉與被接管的券商創下熊市以來的新高,其中不乏像南方證券這樣曾經聲名在外的大型券商。
與此同時,證券市場的建設依然在繼續。2004年4月25日,《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試行辦法》出臺;5月18日,深交所中小企業板塊獲準設立,新和成(24.80,1.49,6.39%,吧)(002001.SZ)成中小板上市第一股;7月8日,上證所獲準推出交易型開放式指數基金(ETF);8月18日,深交所推出開放式基金;8月30日,證監會宣布新股暫停新股發行,目的是轉為向機構投資者詢價的方式來確定發行價格;10月19日,央行發布《證券公司短期融資券管理辦法》,券商被允許發行短期融資券;10月25日,保險資金獲準直接入市;11月4日,《證券公司股票質押貸款管理辦法》公布并實施,符合條件的證券公司可以以自營的股票、證券投資基金券和上市公司可轉換債券作為質押,從商業銀行獲得資金。
2003年的11月開始,大盤持續了將近6個月的上漲,滬市單邊成交量一直維持在100億元以上,個股交投活躍,市場一度相信牛市回來了。然而大盤在2004年4月7日見1783.01點之后,開始了單邊下跌,除了9月份短命的“國九條”行情外,做多資金在市場中幾乎尋找不到任何的中線機會,相伴隨的是市場流動性不斷收縮直至枯竭,一大批個股無法在集合競價時形成換手。不過個股的低估已經讓產業資本垂涎三尺,2004年9月,華僑城集團在收購巨田證券的同時,將巨田證券賬上的華僑城A(9.04,0.57,6.73%,吧)(000069.SZ)流通股全部回購,華僑城A由此踏上了牛股的征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