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圖片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專家專欄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數據庫/周刊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采購商
發展要聞  -珠海橫琴新區明年投資將超2000億元 面向全國公選專才/報名網址 -法制辦就拆遷條例聽取專家意見 抓緊修改 -哥本哈根48小時決定成敗 中方否認不接受應對氣候變化資金援助 -進出口稅率明年調整 關稅總水平9.8% 入世降稅承諾全兌現 答問 -中國稅負全球第二? 專家稱算法不準 物價漲幅比CPI高乃感覺失真 -惡意透支信用卡最高可判無期 偽造信用卡可獲罪 "惡意透支"標準 -中央一周三次警告高房價 "國四條"釋放清晰信號 京滬深樓市生變 -購置稅優惠縮水未影響 5成消費者年底不買車 新能源車呼之欲出 -發改委要求保持煤電價格穩定 設置聯動最高上限 將控制電價漲幅 -10月中國持有美債仍為7989億美元 首現單月零增長 如何化解風險
首頁>>中央企業
辨析"國進民退":央企漂亮成績單為啥沒換來掌聲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2009 年 12 月 17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編者按:近一段時間以來,“國進民退”的現象廣受關注,社會各界議論紛紛。那么,到底是否出現了“國進民退”?如果真的出現了“國進民退”現象,那么它到底是全面性的,還是選擇性的?它到底是一種持續現象,還是一種暫時現象?它的背景和成因是什么?它的出現是好是壞?如何正確理解和對待這些現象?所有此類問題,都有必要一一辨析。

“國進民退”不是國策 改革開放大政方向沒有改變

李榮融的進退之辯

在國資委最近公布的2009年前十個月央企的成績單中,中央企業在2009年累計實現營業收入98289億元,同比下降0.4%,降幅比1-9月縮小2.5個百分點;累計實現利潤6337.8億元,同比下降6%,降幅比1-9月縮小7.7個百分點;已交稅費總額9305.2億元,同比增長9.5%。

與2007年以前相比,這樣的成績當然算不上炫目,但在全球金融危機剛剛掃過的背景下,它已然超出了李榮融以及外界的預期。在2008年那個可怕的冬天,李榮融曾做好了最壞的打算,預備著國資委成立以來央企積累的所有榮光,被這場危機付之一炬。在2008年的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榮融說,“央企目前最大的問題不是要不要‘走出去’,而是能不能‘過得去’。”

很難說是因為全球經濟的冬天太短,還是中國經濟的春天太強大,總之,央企的復蘇來得遠比想像的早。在2009年4月的博鰲亞洲論壇上,李榮融就帶來了央企走出底谷的消息。

然而,就像中央企業每年漂亮的成績單都沒有換來掌聲一樣,2009年,率先復蘇的央企收獲的仍然不是贊賞和表揚,而是一頂“國進民退”的帽子。這頂帽子在國資委成立的六年來,一直壓在李榮融的頭上,而在2009年,它顯得尤為晃眼。與前些年社會輿論對“國進民退”的批判有別,這次,一個新的有力論據會被經常提起:中國政府刺激經濟復蘇的4萬億資金,絕大部分落在了央企身上。在冬天里“穿上棉襖”的央企,在擴張的道路上遠遠把民企甩在身后。中糧入股蒙牛、寶鋼入主寧鋼、中國建材橫掃水泥行業、山西煤炭行業大整合,甚至“央企地王”的出現,都強化了這一命題。

對此,李榮融并不認可。2009年8月,在為廣州的黨政干部和企業負責人所做的題為“遵循企業發展規律,推動國有企業科學發展”的專題報告會上,他回應道:“中國現在并沒有出現"國進民退"的現象。這是因為國企、民企都在競爭中共同發展,而不是說"有我沒有你,有你沒有我"。我相信,民營經濟還會做大做強,但客觀地講,它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中間會有些矛盾。”為此他還特別提出,在這一輪的并購整合大潮中,也歡迎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對央企進行重組并購。

不僅“大老板”李榮融,其轄下的中央企業負責人也堅決不同意這種提法,甚至比李表現更激憤。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采訪時,中糧集團董事長寧高寧反問:“國企賣了,說我們"賤賣國有資產",買東西又成了"國進民退",到底讓我們怎樣做才對?”

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不久前也表示,“什么國進民退啊,我說這個問題本身就不成立。中國大型企業在前進,央企也由于投資者和股民的參加,進一步多元化,進一步走向市場。央企收購一些中小企業來進一步擴大它的實力,有資本的融合,也有企業組織的融合。這是一個雙向進步。”

與“國進民退”現象交映的另一個現象是“央進地退”——這場不涉及所有制性質變化的整合風暴事實上來得更猛烈和持久。除了幾個國資勢力強大的中心城市外,地方政府都在竭盡所能抱緊央企這棵大樹。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選擇,邏輯很簡單:首先國企改制是政府必須要做的工作,接下來的問題是“賣給誰”:把國有企業賣給民營企業或者管理層,弄不好就被會扣上一個國有資產流失的大帽子;賣給外資,則要承受損害國家經濟安全的指責。而賣給中央企業,就像是從一個口袋轉進另外一個口袋,稅收、就業——這兩個地方政府最在意的“收益”沒有流失,何樂而不為呢?

有分析人士指出,“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在國資委成立之初就被作為引導國有經濟結構調整的“指揮棒”,現在已經失靈。特別是央企,“只進不退、有所為沒有不為”,是對現狀更加貼切的描述。

關于“進退之道”,國資委曾有過說法。2006年底,李榮融就曾放出過一個探測氣球,即網絡上流傳甚廣的“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7大行業由國資絕對控制。這一提法出爐后,即遭遇輿論強烈炮轟:這是在強化壟斷,與打破壟斷的市場化改革方向相悖。后來,該說法在國資委被淡化處理,至今未有公開文件面世。

在事實層面,國資委成立之初央企的數量為196家,截至目前減到了132家。這64家央企的退出,沒有一家是通過賣給民企或者外企實現的,大部分是央企之間的內部整合。

六年之后回頭望去,在國資委肩負的這幾項任務中,李榮融完成最出色就是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中央企業國有資產從2003年的約2萬億,增加到了目前的5.5萬億,翻了一倍多。在2005年的中央企業負責人會議上,李榮融曾得意地透露:“總理對國資委的工作很滿意,總理只是要求要保值,從沒對我說過要求增值多少,但我們的央企資產已經增值了這么多。”

(作者康怡,本報刊發時有刪節)

來源: 中國經濟網
1   2   3   4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明年起實行EVA考核 央企排名或大變臉
前十月中國海外并購逾400億美元 87%為央企
2008年央企人均福利支出3387元 購物卡應納入福利規范管理 答問
2008年央企人均福利支出3387元 最高4.46萬
68家央企涉金融衍生品業務浮虧114億 主因套利投機 部分相關股
涉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浮虧的部分央企名單及相關股
國資委: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浮虧114億
68家央企涉足金融衍生產品業務浮虧114億
六成高價地由"國企"拿 兩原因致央企多次買地王
圖片新聞:
工信部召集車企征求意見 汽車政策將有重大調整
哈勃望遠鏡最新圖片:神秘絢麗的"太空水母"(圖)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