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十一五”時期,雖然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但隨著《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的實施以及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一攬子刺激內需政策的落實,我國數字電視與數字家庭產業仍然取得了較快發展,產業轉型和結構調整取得階段性成果,技術研發與應用實現重大突破,自主品牌競爭力逐步增強,國際化步伐顯著加快,基本實現“十一五”的預期目標。
(一)數字電視產業規模穩步增長,產業轉型與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從2006年到2010年,以數字電視為主的視聽產業銷售收入從3967億元增長到10039億元,工業增加值率從17.4%提升到21%。其中,2010年我國彩電產量為1.18億臺,占全球彩電總產量的49%,數字電視機頂盒產量為1.23億臺,占全球機頂盒產量的76.6%,全球制造大國地位進一步得到鞏固。產業數字化、平板化、綠色化發展成效顯著,平板電視比重從25%提高到79%,節能發光二極管(LED)背光電視2010年占比達到18%;平板顯示產業鏈逐步完善,高世代薄膜晶體管液晶顯示器(TFT-LCD)面板及模組、多面取等離子顯示屏(PDP)面板規模化生產技術取得重大進展。
(二)數字家庭技術與應用取得進展,以應用促發展局面初步形成
以數字電視應用為中心、面向三網融合的數字家庭產業初步形成,“閃聯”、“e家佳”和“廣聯”等各具特色的數字家庭標準組織相繼組建,自主技術標準的國際化及推廣應用取得重大進展;構建了包括數字家庭網絡運營、數字家庭智能終端、數字化家用電子產品制造、面向三網融合的數字家庭內容服務在內的技術鏈,產品涵蓋消費電子、通信、安防、建筑、網絡運營、內容服務等眾多行業。廣州、杭州、武漢、青島、長沙等城市的數字家庭研發與應用示范步伐加快,部省共建廣東國家數字家庭應用示范產業基地建設初顯成效。以互動娛樂、智能家居、信息服務為代表的面向三網融合的數字家庭業務應用創新取得較大進展。
(三)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能力增強,標準體系建設取得較大進展
數字電視新型顯示器件與材料、數字電視系統級芯片(SOC)、數字電視中間件、大容量光存儲等新技術和新應用不斷取得突破,相繼推出了LED背光電視、互聯網電視、三維電視、智能電視等新產品。產業鏈不斷完善,多條液晶電視模組整機一體化生產線已實現量產。以地面數字電視傳輸標準(DTMB)、數字視頻編解碼標準(AVS)、數字音頻編解碼標準(DRA)、中國藍光光盤格式標準(CBHD)、數字接口內容保護標準(UCPS)為代表的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標準體系已經形成。其中DTMB已經取得國際電信聯盟(ITU)地面數字電視D系統代號,AVS成為國際主流視頻編解碼標準之一,DRA成為藍光高清視盤國際聯盟可選標準,“閃聯”、“e家佳”標準分別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和國際電工委員會(IEC)發布為國際標準。
(四)產業區域發展輻射作用明顯,骨干企業綜合實力進一步提升
初步形成了北京輻射圈、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環渤海地區、海西經濟區、成渝地區等各具特色數字電視及數字家庭產業集聚區,產業集聚及輻射帶動作用明顯。海爾、海信、長虹、TCL、創維、康佳等企業均進入電子信息百強前20名,年營業收入超過百億元,通過家電下鄉、家電以舊換新等拉動內需政策,進一步鞏固市場優勢地位,整體競爭力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攀升。2010年,海信、海爾、TCL、長虹、創維、康佳、廈華等7家企業的彩電產量占國內彩電總產量的49%,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
(五)產業國際化步伐加快,自主標準國際化應用取得重大突破
“十一五”期間累計出口彩電26664萬臺,出口額523.7億美元,出口量占總銷售量的58.6%。中國成為全球機頂盒的制造中心,占全球總銷售量的70%以上。企業在堅持開拓傳統市場的基礎上,進一步向新興市場進軍,并通過發展自主品牌,實現了從單一產品出口向全面“走出去”的轉變,海信、海爾、TCL、長虹、創維、康佳、廈華等整機企業在歐洲、東盟、南非等國家和地區開始建立研、產、銷機構,自主品牌的國際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國地面數字電視傳輸標準國際化應用取得突破性進展,已經在柬埔寨、老撾等海外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并帶動了相關技術、產品及系統的國際應用。
盡管“十一五”期間我國數字電視產業發展取得較大成績,數字家庭技術研發和產業應用取得較大進展,但仍然面臨諸多問題:彩電業轉型升級與配套核心器件缺失的矛盾依然存在企業的技術能力積累不足,難以適應核心技術快速發展的需要文化體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與產業支撐的協調性有待進一步增強。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