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際物流與運輸協會院士、研究員 王德榮
總里程已突破5萬公里 未來朝放射與網絡發展
國際物流與運輸協會院士、研究員王德榮先生已過古稀之年,他見證了中國高速公路從無到有的發展歷程。記者近日對他進行了專訪。
“后來居上”跨越式發展
問:中國高速公路目前有多少公里?
王德榮:從1988年中國開通第一條高速公路,截至2007年年底,中國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突破5萬公里,通車總里程穩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公路行業可以自信地說,改革開放30年以來,特別是近15年中國高速公路發展,直接改變了中國國內的交通狀況,迅速形成了國家優質資產之一,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問:請您回顧一下高速公路艱難的起步。
王德榮:上世紀80年代末,大多數交通干線和城市出入口交通嚴重堵塞。但短短十幾年時間,“后來居上”的中國高速公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990年世界第19位,1994年第8位,1996年第7位,1998年第6位,1999年第3位,2001年第2位。中國經歷的公路發展歷程,花費時間不到外國的一半。
1984年,全長375公里的沈(陽)—大(連)“汽車專用公路”,后被正名的“高速公路”,艱難邁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緊接著,滬嘉、西臨、廣佛等高等級公路也相繼開通,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逐步顯現。
作為一種集約型高效利用土地資源的新型現代交通運輸手段,全立交、全封閉、雙向隔離行駛的高速公路,每車道的通過能力比普通公路提高約5倍,運輸能力可提高兩倍左右,也是我國運營里程和運輸量增長最快的交通設施之一。
國道主干線規劃奠定基礎
問:路網規劃是科學發展的藍圖,中國高速公路是如何進行科學規劃的?
王德榮:在充分吸收發達國家公路網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中國國情實際,經過5年認真細致地調查研究和科學論證,一部溝通全國經濟血脈的“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規劃終于浮出水面。這12條高等級公路編織的路網,為持續30年的3.5萬公里路網建設的有序推進,奠定了基礎。
1993年召開的全國公路建設工作會議(濟南會議),解決了“全國高速公路怎樣建”的問題,并確定了集中力量重點完成國道主干線“兩縱兩橫和三個重要路段”的一期建設目標。
同時,世界銀行貸款為引進吸收國際先進經驗提供了條件,三(原)—銅(川)、北(京)—天(津)—塘(沽)公路等項目打開了探索國際接軌的管理模式之門,其后投入建設的濟(南)—青(島)、成(都)—渝(重慶)、滬(上海)—寧(南京)等高速公路,不斷創造著符合中國實際的建設管理新經驗。
在技術環節方面,國家“七五”“八五”重點科技項目,圍繞著“高等級公路建設成套技術”展開。產學研三結合的國家級科研團隊刻苦攻關,取得了“計算機輔助路橋設計”、“強基薄面筑路技術”、“大跨徑橋梁建設技術”等一批科研成果,支撐起大規模的建設工程。
快速發展的5個關鍵因素
問:中國高速公路發展有哪些成功經驗?
王德榮:2007年2月,世界銀行發布了最新研究報告《中國的高速公路:連接公眾與市場,實現公平發展》。報告回顧了過去15年間中國在高速公路發展方面的突出成就,比較了與其他發達國家高速公路發展的歷程,對中國優先發展交通基礎設施以推動經濟增長,實現公平發展的策略予以肯定,并詳細分析了中國高速公路網快速發展的5個關鍵因素:以五年計劃為基礎的清晰的長遠發展規劃;中央政府投資力度不斷加大,以及中國31個省(區、市)共同的努力;通過自籌資金和國內外的貸款,集中了中央和省級政府的資源;大部分高速公路建設都屬新建工程,實施時對現有路網的影響不大;大量來自原大型國企的有資質的建設公司和設計工程師,滿足了空前的建設需求。
明確未來高速公路發展目標
問:未來國家高速公路網是如何布局的?
王德榮:總規模3.5萬公里,擁有76%的高速公路占有率的“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在積累了寶貴經驗的同時,也開始難以滿足新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了。交通部于2001年啟動編制《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該規劃在2004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審議通過,為我國未來高速公路發展明確了方向和目標。
規劃確定的國家高速公路網采用放射線與縱橫網格相結合的布局形態,構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以及橫連東西、縱貫南北的公路交通大通道,包括7條首都放射線、9條南北縱向線和18條東西橫向線,可以簡稱為“7918網”,總規模大約為8.5萬公里。
7條首都放射線是:北京—上海、北京—臺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薩、北京—烏魯木齊、北京—哈爾濱。南北縱線包括沈陽—海口、長春—深圳、重慶—昆明等。東西橫線包括青島—銀川、連云港—霍爾果斯、上海—成都、廣州—昆明等。
國家高速公路網規劃建成后,可以形成“首都連接省會、省會彼此相通、連接主要地市、覆蓋重要縣市”的高速公路網絡。這個網絡能夠覆蓋10多億人口,直接服務區域GDP占全國總量的85%以上;實現東部地區平均30分鐘、中部地區平均1小時、西部地區平均2小時抵達高速公路,客貨運輸的機動性將有顯著提升。 (嚴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