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公布的《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于2008年6月8日起施行。為準確理解條例精神,記者采訪了國務院法制辦公室主任曹康泰。
問:為什么要制定該條例?
答: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抗震救災工作,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當前,抗震救災工作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即將展開。這次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時間緊、任務重,涉及面廣,行業眾多,很多事情需要統籌協調,科學安排。要保證這次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順利進行,做到質量與效率、眼前與長遠的協調統一,實現科學恢復重建,亟須有一部專門的行政法規對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進行規范。為此,國務院制定了該條例。該條例的實施,對于規范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活動,明確各級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在恢復重建中的責任,確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的進行,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
問: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堅持什么樣的方針和原則?
答:條例明確規定,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堅持以人為本、科學規劃、統籌兼顧、分步實施、自力更生、國家支持、社會幫扶的方針。
同時,條例也明確了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應當遵循的原則:一是,受災地區自力更生、生產自救與國家支持、對口支援相結合的原則;二是,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原則;三是,就地恢復重建與異地新建相結合的原則;四是,確保質量與注重效率相結合的原則;五是,立足當前與兼顧長遠相結合的原則;六是,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相結合的原則。
問:條例對過渡性安置作了哪些規定?
答:過渡性安置,是妥善安排受災群眾生活、穩定人心、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環節,是災后恢復重建的基礎性工作。為了建立靈活多樣的安置方式,明確過渡性安置的重點和要求,解決好受災群眾臨時的基本生活,依法保障地震緊急救援向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平穩過渡,條例對過渡性安置作了以下規定:
一是,明確靈活多樣的過渡性安置的方式。條例規定,過渡性安置,既可以就地安置,又可以異地安置;既可以集中安置,又可以分散安置;既可以政府安置,又可以投親靠友、自行安置。對投親靠友和采取其他方式自行安置的受災群眾給予適當補助。省級人民政府還將進一步制定具體辦法。
二是,對于過渡性安置地點的選址,提出了明確要求。條例規定,過渡性安置地點應當選在交通條件便利、便于恢復生活、生產條件的區域,并避開地震活動斷層和可能發生災害的區域以及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工廠、倉庫。
三是,著力抓好配套建設,確保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條件。條例規定,過渡性安置地點應當配套建設水、電、道路等基礎設施,并按比例配備學校、醫療點、集中供水點、公共衛生間等配套公共服務設施。
四是,強化對資金與物資的分配和使用監管。條例規定,活動板房應當優先用于重災區和需要異地安置的受災群眾,倒塌房屋在短期內難以恢復重建的重災戶特別是遇難者家庭、孕婦、嬰幼兒、孤兒、孤老、殘疾人員以及學校、醫療點等公共服務設施。臨時住所、過渡性安置資金和物資的分配和使用,應當公開透明,定期公布,接受有關部門和社會監督。
五是,要求各級政府積極組織生產自救。條例規定,地震災區的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受災群眾和企業開展生產自救,積極恢復生產。政府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組織修復毀損的農業生產設施,開展搶種搶收,提供農業生產技術指導,保障農業投入品和農業機械設備的供應。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優先組織供電、供水、供氣等企業恢復生產,并對大型骨干企業恢復生產提供支持,為全面恢復工業、服務業生產提供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