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七項政策調整建議
在不損害市場效率的前提下提高勞動者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占比。既要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又要避免過度干預勞動力市場。繼續實施最低工資制度,但不能通過僵化勞動合同實現。著力增加政府對勞動市場服務職能,加大對勞動技能和在職培訓等的公共投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崗位轉化能力,通過增強勞動市場的活力來根本保障勞動者利益。
改善產權結構,推進壟斷行業改革,通過國有資源收入再分配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和縮小收入差距。加快推進國有壟斷行業改革,切實放松鐵路、電信、電力等基礎產業和金融、出版等服務業以及部分城市公共事業的管制,通過市場競爭來改善供給和提高效率,有效縮小壟斷行業與其他行業就業人員不合理的收入差距。國有企業和國有資本在性質上是一種全民保障性資產,應該成為我國保障體系建設穩定的資金籌集渠道之一。其經營或出售取得的收入,部分應通過再分配的方式轉變為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和居民可支配收入。
有效增加財產性收入,特別是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和規范流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當居民收入主要來源于勞動所得時,由于勞動所得的不穩定性,消費行為更有可能趨于保守。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擴大消費的重要途徑。在農村,關鍵是推進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城鎮,關鍵是深化金融體系改革。
在穩定農民對承包地擁有長期物權的前提下,促進土地流轉和變現,使農民獲得穩定的收入流;清晰界定農戶宅基地產權屬性,推進宅基地流轉、置換方式創新,讓農戶分享土地升值的收益。
深化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改革,加快建立、健全多層次金融市場;切實增強金融機構風險管理能力、價值發現能力,增加金融資源的跨區域跨時間配置能力;積極開展財富管理服務,拓展居民金融投資渠道,提高居民的股息、利息、紅利等財產性收入。
加大二次分配力度和增加政府貨幣轉移性支出,有效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可支配收入。通過改革稅收制度等措施加大二次分配的調整力度。實行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充分考慮家庭綜合稅負能力,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計征和抵扣;完善企業所得稅制度,對有利于就業的中小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將減稅負與促就業有機結合起來;適時開征不動產稅,將目前的房產稅、城市房地產稅和城鎮土地使用稅三稅合一,稅率與單戶面積、價值和容積率等掛鉤,采取累進稅率。條件具備時開征遺產稅、贈與稅和特別消費稅,加大對高收入群體的稅收調節力度;適當增加政府貨幣轉移支付,并且更多地向低收入群體傾斜。
通過供給側改革,激活需求潛力,提高中高收入群體的邊際消費傾向。針對中高收入群體邊際消費傾向偏低,而對服務業和高端消費品需求不斷增長的現實,必須打破現有利益格局制約,真正推倒社會資本和民營經濟面前的“玻璃墻”,放寬市場準入,鼓勵公平競爭,加快金融、醫療、教育、培訓、咨詢、文化等服務業的改革和發展。通過改善有效供給,緩解結構性供給不足矛盾,不僅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也將激活中高收入群體的消費潛力。
建立全覆蓋、?;?、可流轉、可接續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健全社會安全網,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經濟發展的目的,也是調節收入分配和促進消費需求的重要途徑。新型農村養老制度要在試點基礎上,不斷積累經驗,擴大推動實施范圍。落實醫療衛生體制改革新方案,堅持預防與治療并重,降低醫療衛生服務的重心,逐步完善大病保障制度。建立以國家福利金和家庭支持為基礎,以社會保險金和商業保險金為補充的供養體系。提高社保的統籌層次,以“制度統一、標準有別、確保底線、自由流動、資金調劑”為原則,建立全覆蓋、保基本、可接續、可流動的社會保障體系。
改善政府支出結構,優化收入分配結構。切實提高“兩個比重”:一是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占政府總支出的比重,以增加政府公共服務消費來拉動和激活居民消費;二是適當提高政府消費占GDP的比重,增長部分也主要用于公共服務。完善政府間轉移支付制度,保證基層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加快制定并實施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增加對落后地區和農村公共服務投入,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程度。 (文/余斌 陳昌盛 作者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