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名隊員、59項科考任務
昆侖站、格羅夫山南極內陸科考是兩大亮點
第26次南極科考由251名隊員組成,這是自1984年中國首次進行南極考察以來,人員最多的一次。考察隊將執行59項科學考察任務,這也是中國南極考察歷史上任務最重的一次。
據第26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領隊袁紹宏介紹,251名科考隊員中,包括長城站考察隊員60人,中山站考察隊員84人,昆侖站和格羅夫山內陸考察隊員30人,南大洋考察隊員13人,國際合作2人以及船員等隨船人員62人。
考察期間,我國科考隊員除執行內陸、南大洋、常規觀測等科考任務外,同期展開的昆侖站和格羅夫山兩項南極內陸科考是兩大亮點。
“尤其是昆侖站在建成后開始轉入實質性科學考察,深入開展冰川、天文等學科考察,必將引起國際極地界的廣泛關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主任楊惠根博士說。
首任昆侖站站長李院生研究員是第七次出征南極內陸,擔任第26次南極科考隊副領隊兼昆侖站科考隊隊長的他說,此次昆侖站科考,將為南極冰蓋古老深冰芯鉆探做前期準備,也就是建造一個深冰芯鉆探場地,并試打一枝200—300米左右深度的淺冰芯,“深冰芯鉆探場地做起來,可以說我們對深冰芯鉆探的試探工作開始了。”
昆侖站位于南極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是全南極大陸海拔最高的科考站,預計能鉆取超過3000米深、能反映超過120萬年氣候記錄的古老深冰芯。
在昆侖站,科考隊將繼續開展冰穹A天文臺址參數測量和天文觀察,現場執行隊員表示,兩年多的努力不斷證實,冰穹A應該是一個好的天文觀測地點。“這次對天文臺址的測量和研究將在規模和領域上有所拓展。”
南極格羅夫山地區哈丁山是我國設立的第一個“南極特別保護區”。此次科考,另一支進入南極內陸考察的是格羅夫山科考隊,將考察距離中山站400公里遠的這個隕石富集區域的地質結構,收集隕石和宇宙塵。
“雪龍”有望不再“孤單”
新一代極地破冰船正籌備自主建造
無論是“一船一站”、“一船兩站”,還是“一船三站”,“雪龍”號極地破冰船一直在獨力支撐我國“南極”科考的運輸和大洋考察任務。
未來,這種局面可能會被打破,第二艘也是新一代極地破冰船的建造正在積極籌備中。在這次“雪龍”號再次奔赴南極前,“雪龍”號老船長、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黨委書記魏文良透露,第二艘極地科學考察船目前正在積極籌備自主建造。
“如果有兩艘船,我們在南極考察的運載能力將大大加強,南極考察的規模和深度也可以進一步增強,還可以解決‘雪龍’號無法兼顧兩極的難題。”楊惠根說。新的極地科考船將以科學考察為主要特點,和“雪龍”號組成的兩船編隊,將使我國極地考察能力向南北極更大區域拓展。
目前,“雪龍”號兼顧大洋科考、人員物資運輸等任務。后勤保障是南極科考的生命線,這導致常常要擠壓一定的大洋科考調查時間。統計顯示,我國前后三代考察船共25年的南大洋總海洋調查時間不及美國帕爾默1艘專業考察船1年的調查時間。
同時,“雪龍”號是運輸船改造而成,破冰能力相對有限,更缺乏現代化地球物理和海洋生物資源調查裝備,隨著我國極地科考事業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越發顯現。有關專家甚至指出,這是我國當前極地科學發展所面臨的最大困難。
“南極考察,實際上包括兩大部分:南大洋和南極大陸考察。我國首次南極考察就是分陸地、海上科學考察兩部分。新船如果能夠建造起來,我國的南大洋考察、南極考察事業能上一個大臺階。”楊惠根說。(余建斌王有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