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一個理論
生物學家在30年前發現,一些爬行動物的性別竟然和卵的孵化溫度有關。
今天的話題和一種俗稱“杰克龍”(Jacky dragon)的小動物有關。它的學名叫尖刺髭蜥(Amphibolurus muricatus),屬于蜥蜴目鬣蜥科髭蜥屬。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蜥蜴,生活在澳大利亞東海岸。與其他蜥蜴不同的是,它們的壽命很短,只有三四年。在爬行動物中,它算得上是比較短命的一種。然而,有的科學家卻偏偏沖著這點找上了杰克龍。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生物科學學院演化生物學家賽尼(Rick Shine)及其學生、現就讀于美國愛達荷州的華納(D.A.Warner)博士早在2004年,就決定對杰克龍的繁殖情況加以觀察實驗,“我們需要驗證出爬行動物后代是否由溫度等環境因素決定。”
賽尼的這項研究起因于30多年前的一個理論。1966年,現任教于美國新墨西哥大學的生物學家里克·查爾諾夫教授首次發現,普通鬣蜥(Agama agama)的性別竟是由孵化溫度決定的。查爾諾夫發現,當鬣蜥的卵在26℃-27℃環境中,孵出的個體全為雄性;當卵處在29℃環境中,則孵出10%的個體為雌雄。如果把卵先在自然界中孵化一兩天,然后取回來,再放在29℃環境中繼續孵化,結果孵化出的個體性別比例為1:1。
這個奇怪的現象迅速引起科學界的關注。眾所周知,哺乳動物和鳥類的性別由受精卵的基因類型決定。基因復制的過程會產生總數相當的雄性和雌性個體。為什么鬣蜥的性別卻由溫度而不是基因決定呢?下一個問題是,究竟哪些動物也任憑溫度操縱自己的命運?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1979年以后動物學家明確提出,某些爬形動物的性別由異型性染色體決定,即由基因決定受精卵發育為雄性或雌性個體。這就揭示了某些爬行動物性別決定機制與鳥獸類的相似,由異型性染色體決定。例如蛇類,以及動胸龜科中的沙氏麝香龜(Staurotypus salvinii),它們都具異型性染色體,雄性為XY型,雌性為XX型。不過,對另一些爬行動物的分析結果發現,其中相當部分不存在有異型性染色體———鱷類、絕大多數龜和某些壁虎。它們的性別也受制于孵化溫度嗎?
1980年,美國得克薩斯州立大學的研究者吉姆·布爾提出了一個理論,并將其寫進《性別決定機制演化》一書中。布爾指出,某些環境因子,特別是孵化溫度對未發現異型性染色體的爬行動物起決定性別作用。布爾等研究者還對三種圖龜在不同孵化溫度時性別比及孵化時胚胎死亡數進行研究,結果證實溫度影響圖龜與彩龜的性別比。
進而,查爾諾夫及布爾教授將這種現象命名為“環境性別決定”,并指出這不是大自然怪異行為的結果,相反,他們認為在特定溫度下孵化的雄性或雄性幼仔具有演化優勢,比如可能優化后代數量。
此后,科學界便希望通過更多的實驗證明這個理論。而今,賽尼等研究人員就找到了一個實證,并稱找到了演化生物學的“圣杯”。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日的《自然》雜志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