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千年前,人類就渴望制造一種像人一樣的機器,把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到了近代,自“robot”(機器人)一詞從捷克語中產生(捷克語譯為奴隸),到1959年美國的英伯格和德沃爾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機器人的功能和應用領域一直在不斷地拓展。現在,世界各國都在爭相開展機器人研究。比爾·蓋茨更預言,機器人會像電腦一樣走進千家萬戶,深深影響人類的生活。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機器人一直應用于制造領域。隨著人的活動領域不斷擴大,機器人應用也從制造領域向非制造領域發展。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等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便開始機器人研究的國家,如今,他們的機器人已經在很多重要領域得到了成功應用。
我國的機器人研究相對開始較晚。先后經歷了上世紀70年代的萌芽期,80年代的開發期和90年代的適用化期。
1972年,在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里,被譽為“中國機器人之父”的蔣新松在諸多爭議聲中開始了機器人研究。1977年,沈陽自動化所將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確定為學科發展方向。之后,中科院自動化學科的發展規劃正式納入機器人技術研究。
進入80年代后,我國機器人技術的開發與研究得到了政府的重視與支持。“七五”期間,國家投入資金,對工業機器人及其零部件進行攻關,研制出噴涂、點焊、弧焊和搬運機器人等五類機型。國家“863”計劃開始實施后,跟隨世界機器人的發展潮流,智能機器人主題成為主要研究方向,國內也建立了一批優秀的機器人研究基地,如北航機器人研究所、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上海交大機器人研究所等。歷經幾年,他們成功地研制出了一批特種機器人。
90年代初期,我國的工業機器人也在實踐中邁進了一大步。點焊、弧焊、裝配、噴漆、切割等各種用途的工業機器人相繼出爐,形成了一批機器人產業化基地。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制成功的6000米水下機器人,能夠無纜進行作業,獲得2000年國家十大科技成果之一。2006年,我國研制成功世界最大潛深載人潛水器海極一號,7000米的工作潛深,可以達到世界99.8%的海底,比世界上另外5臺同類產品深500米。
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機器人的研究在一些方面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方面,在產業化上與國際上有著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國機器人研究多是借鑒外國先進技術,進行二次開發的多,自身技術創新較少。
目前我國機器人主要朝著仿人仿生方向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創新不足仍是主要問題。總體上看,我國機器人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羅美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