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正在研制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在太空中可發射小衛星的空射小型運載火箭以及可以多次往返大氣層可重復使用的運載技術……其中,空射小型運載火箭爭取在“十一五”期間完成演示驗證。昨天,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燕生和副院長魯宇在北京科協北京宇航學會2006年航天科技論壇上表示,我國正在致力于研發新型的航天運輸系統。
新型大推力火箭將研制
據《北京晨報》報道,這項新的航天運輸系統包括三方面,一是對現正使用的一次性運載火箭進行改進,提高可靠性,縮短發射周期;二是加快研制新一代大推力運載火箭,在近地軌道達到16噸到25噸的推力,地球同步軌道達到6噸到14噸推力;三是著手研發一批前瞻的運載技術,比如空射小型運載火箭和跨大氣層可重復使用的運載技術。
“逐步研制實用型空射小型運載火箭,發展跨大氣層可重復使用的運載技術,是實現我國未來航天計劃的重要一步。”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魯宇表示。
正在研究空射運載火箭
“現在的傳統火箭發射方式是在固定的發射場發射,發射地點等受到很多限制,而采用空射發射后則可以做到在任意的空域、任意的時間發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劉燕生說,空射運載火箭是航天科技的一個前沿領域。
這一新型運載火箭可以通過使用大型運輸機將運載火箭攜帶到高空發射,在小衛星快速發展的今天,高空發射小型運載火箭的技術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一方面,它具有發射方式靈活機動、能夠快速發射和部署等優勢,另一方面,發射費用也較低廉,符合小衛星的發射要求,而目前長征火箭運載能力均在1000公斤以上,發射微小衛星有些“大材小用”,因此需發展能夠單獨發射微小衛星的小型運載火箭。目前處在技術研究階段,“爭取在‘十一五’期間進行演示驗證,在不久的將來能夠投入使用。”
比航天飛機更耐用
由于一次性使用運載火箭發射準備周期長、可靠性低、發射費用高,因此,只有當航天運載器具備類似飛機那樣廉價、可靠、快速、機動進入空間的能力,才能使大規模利用空間資源成為現實。
劉燕生說,我國正在研究可重復使用的運載器技術,達到多次重復使用的目標后,將可以降低發射費用、提高可靠性、縮短發射周期,雖然重復使用這一特性類似美國的航天飛機,但是它不能被稱作“中國的航天飛機”。
“目前,正在進行單項的關鍵技術的研究,”劉燕生說,美國的航天飛機是“重復使用運載器”的一個典型,但航天飛機的經濟性存在一些問題,運行維護成本較高,并且也不能稱為可完全重復使用的運載器,這導致人們重新思考如何發展運載器。不少國家也正處在新一輪的研究高潮,不過目前還沒有一個國家進行系統完整的運載器研究。
據了解,美國已計劃放棄航天飛機技術,重新開發新型運載器,而我國也在此時開展了相關技術研究,目標是要制造可多次重復使用的天地往返運載器。(記者 王大鵬)
晨報資料
全球運載火箭
已有20多種
運載火箭是由多級火箭組成的航天運輸工具。運載火箭的用途是把人造地球衛星、載人飛船、航天站或空間探測器等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運載火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在導彈的基礎上開始發展的。第一枚成功發射衛星的運載火箭是蘇聯用洲際導彈改裝的衛星號運載火箭。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中國、英國、印度和歐洲空間局已研制成功20多種大、中、小運載能力的火箭。最小的僅重10.2噸,推力約12.7噸力,只能將1.48公斤重的人造衛星送入近地軌道;最大的重2900多噸,推力3400噸力,能將120多噸重的載荷送入近地軌道。主要的運載火箭有“大力神”號運載火箭、“德爾塔”號運載火箭、“土星”號運載火箭、“東方”號運載火箭、“宇宙”號運載火箭、“阿里安”號運載火箭、 N號運載火箭、“長征”號運載火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