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20日電 據中國海洋報報道,隨著“十五”科技攻關計劃重點項目“海洋環境預報及減災技術研究”的完成,國家級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業務化系統正式建立,中國海洋環境預報及減災能力因此得到明顯提升。日前,這一“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重點項目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驗收專家委員會的驗收。
“客觀化、定量化、自動化是它最大的特點”,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副主任宋學家介紹說,“這一系統的建成,標志著中國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業務化系統正式建立,為實現準確預報提供了重要參考”。
參加驗收的巢紀平院士、李澤椿院士等專家認為,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業務化系統的建立,從整體上明顯提高了中國海洋環境預報預測能力,項目通過自主開發和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建立了海浪、風暴潮、渤海三維海溫海流、黃海渤海東海表層海溫、海冰、海面風場、厄爾尼諾數值預報模式和赤潮統計預報模式,并投入了業務化運行,在海洋防災減災中發揮了作用。部分研究成果在沿海地方預報部門得到推廣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影響。
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這一系統的建立,將使海洋環境預報能力大大提高,預報更加準確和及時,防災減災的決策依據更加科學,海洋災害預警技術能力大幅度提升。系統自動化全天候24小時工作,一旦有達到警戒線的情況發生,系統便會自動發出警報,為預報人員準確預報預警、相關部門及時決策和啟動相關預案等提供決策依據,為沿海人民減輕海洋災害損失爭取寶貴的時間。
以風暴潮為例,他們自主建立了覆蓋整個中國沿海的高分辨率業務化臺風風暴潮數值預報模式,對3個計算區域的19次有代表性的臺風風暴潮過程進行了后報,90多個站次的后報檢驗結果表明,相對誤差不超過10%,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一模式還在國際上得到了推廣。在2005年JCOMM(政府間海洋學委員會-國際氣象組織與海洋學與海洋氣象學聯合技術委員會)舉辦的國際風暴潮、海浪數值預報模式培訓班上,這一模式還被推廣到菲律賓、越南、馬爾代夫、朝鮮等10多個國家以及中國香港、澳門地區。(田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