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為誰而建?
主持人(董倩):
歡迎收看《新聞1+1》。
城市本來是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的,但是今天我們的節目關注的兩個地方,這句話卻完全變了味,在這里生活因為建新城而變得有些糟糕。
(播放短片)
字幕提示:內蒙古清水河縣“爛尾城”畫面
同期:
眼前有七八座已經建好的大樓,還有幾座是建成一半的,還有剛打上地基的,這個地方還是很荒涼的。
有些大門已經緊鎖了,只是露出一把鎖。另外,我透過窗戶往里面看到有鴿子的糞便。
解說:
縣黨政綜合辦公大樓、財政局、稅務局還有法院,屹立在寒風中的這些建筑已經停工了三年,如今空無一人,一片死寂,已經成了爛尾樓。這幾天,也正是因為這座爛尾城,內蒙古清水河縣可以說是名聲大躁。
韓宇(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副縣長):
清水河縣這個縣城空間比較小,對于經濟拉動各方面都有局限性,因此就決定搬遷這個縣城。
解說:
計劃投資60億,面積5平方公里,耗時10年,清水河縣的打算是重新規劃建設一個新區。今天看來,對于這個年財政收入只有3000多萬的國家級貧困縣來說,10年60億的投資計劃令人不得不佩服當時清水河縣領導的魄力。看看當地大多數居民生活在這樣破舊的窯洞,你很難想象,這個宏偉的新城計劃究竟是怎么想出來的。
電話采訪
張麗娜(新華社駐內蒙古分社記者):
當時主要是由于上級領導的一個點提,上級領導到這里來視察后,發現這里交通不便利,所以想遷到另外一個交通相對便利,地理位置相對平坦的印制,以便于經濟的發展,是這樣的一個初衷,可是就是現實條件不具備這個實力。
解說:
一邊是破舊的擁擠窯洞,一邊是建好卻住不進去的大樓,這真是一個讓人難受的畫面。
記者:
咱們做縣區新政府這個建設的時候,有沒有在城區老百姓中間做一個調研?
劉海豹(內蒙古自治區清水河縣工業園區副主任):
調研過,人大也通過,當時清水河人說只要建成了是個好事,就是考慮到當地家底怕建不成。
解說:
上級領導的指示,地方領導的敢為天下先,使一個龐大的造城運動就這樣轟轟烈烈的拉開了大幕。沒有人想萬一失敗怎么辦,萬一資金不到位怎么辦。
在距離舊城區26公里的清水河邊,前后歷任多屆政府,這個造城計劃都沒有停止。從建設投資估算表上看到,清水河縣新區項目需要約61億資金,其中僅利息支出一項就需要1.2億元。就算清水河縣人民不吃不喝,也需要4年才能還清利息。
劉海豹:
當時資金的想法是縣里頭自籌一部分,項目批下來以后呢,把小城鎮建設資金捆綁起來使用,再加上各單位、各部門積極向上級部門申請點資金。
解說:
美好的愿望、簡單的決策,面對的卻是殘酷的現實。到2008年,由于財力實在貧困,小馬拉不動大車,工程終遭擱淺。一棟棟好端端的大樓停工了、廢棄了,有的還被用來存放飼料。到目前,工程款項仍然拖欠了4000多萬,沒有著落。
韓宇:
它是個貧困縣,財力非常脆弱,力量非常有限,所以先建設就建不起來。
解說:
如今,一座爛城就這樣廢棄在清水河邊,誰也不知道該如何收場。而清水河縣新一屆黨政領導也正試圖通過招商引資,改變其使用方式來降低損失,但許多人對此措施并不看好。
電話采訪
張麗娜:
但是很難,一般大企業誰過來那兒投資,那么窮的地方,能給人家什么回報。
解說:
更值得一提的是,直到現在這個工程還沒有取得國家任何的審批手續,屬于違規建筑。在一棟爛尾樓的外墻上,“謀發展,造福子孫后代”的紅色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見,但這究竟是造福還是作孽?看看這座爛城,真正的受害者是誰,誰來負責,誰能負責?
主持人:
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人們為什么要到城市來,因為城市可以給我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美好的未來。您說這個清水河城市新建的目的是什么呢?
王錫鋅(特約評論員):
我覺得,也許從初衷來看,我們不能夠完全去懷疑或者否定別人建這個新城的初衷,包括剛才我們短片里面采訪到主管的副縣長還有當地的民眾,有可能他們的初衷是好的。但問題是,在這樣一個已知的條件下,年財政收入只有不到3000萬這樣一個已知家底的情況下,我們看到這樣一個建新城,可能就不僅僅有了一種所謂的想象力、魄力,可能更多地我們看到一種蠻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樣的建城,我覺得違背原來想象的這種初衷看起來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它不能讓民眾生活得更美好,它只能帶來很多的麻煩,一個爛攤子。
主持人: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生活在這個地方的人民群眾才有發言權,我的生活是不是更美好。你不能說,主政一方的官員說你更美好,這生活就能因此而美好起來吧?
王錫鋅:
沒錯。我們今天討論城市為誰而建的問題,其實它回到一個主體,就是誰來建。為誰而建我們都知道,建城市為了讓當地的民眾生活得更好,經濟、社會等等能夠發展。但如果順著這個邏輯,接下來就是,要建這種城可能就是民眾要首先有這樣的需求。
主持人:
但問題是恰恰它沒有任何手續。
王錫鋅:
首先,在這里我們看到不僅僅沒有手續,而且主要是這里沒有手續,很可能還與清水河縣這樣一個爛尾城的工程前面提到的因素有關,包括我們短片里面剛剛記者采訪的時候專門提到,因為這個新區的建設,縣里的領導企事業知道我們的家底不夠,但是上面的領導兩次有點子出來,他來點提了,建議要在這個地方修一個新區。所以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城市實際上是由誰來提出建,由誰來建的問題。那時候的點子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拍腦瓜子”的決策,可能就使得我們在建的時候沒有真正考慮自己的家底和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