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縣博望鎮朱崗小學坐落在麥田里,四周被上百座墳墓包圍著,有十幾座墳墓就擋在校門口。
水飯店村公墓就是磚墻圍起來的一塊麥田,占地5畝,一個穴位都沒有,公墓外面的耕地里倒有不少墳墓。
編者按:殯葬改革實施多年,火化對城里人來說早已不成問題,但對許多農村人來說卻仍是個難題,到底有多難?從這篇記者調查中可見一斑。
“入土為安”是國人的傳統觀念。城里人遠離土地,土葬改火化相對容易些(再說還有公墓,換個方式仍能入土);農村人守著土地,改革難度要大得多。近幾年,土葬在一些鄉村仍然盛行,墳墓占用耕地問題日益嚴重,令人不安與憂慮,倘若再不盡快遏制這種死人與活人爭地的勢頭,“確保18億土地紅線”恐成空談。
不少鄉村土葬之風不減,除了觀念落后、公墓建設滯后等因素外,一些鄉村領導、村中大戶的頭羊作用不可小覷,執法人員徇私枉法、以罰款代火化問題更不容忽視。
早春二月,久違的雨雪終于光顧了干旱的豫西南大地,喝足水的麥田毫不吝惜地奉獻著綠色。從車窗望出去,目之所及,一處處墳地把翠綠的麥田撕扯得支離破碎,讓賞心悅目的田園風光減色不少。
這是記者在河南省方城縣采訪時看到和感受到的。
土葬盛行,火化率逐年下降
方城縣博望鎮朱崗小學坐落在麥田里,四周被上百座墳墓包圍著,有十幾座墳墓就擋在校門口。學校看門的老人很健談,和記者嘮起土葬的事滔滔不絕。“人老(死)了家里人不愿意火葬,偷偷埋到墳地里,往往會被鄰居舉報,因為政府對舉報人有獎勵。一被舉報,民政部門的人就會來罰款,開口價4000元,被罰的人家就四處托人,說情砍價,最后一般罰2000元,村支書、村主任留五六百元,余下的民政部門拿走。”“給開發票嗎?”“發票?當然不給,連收據都沒有。被罰的人還不好意思說,怕人說沒能耐。當然,干部家屬老了,土葬就不用花錢了。”“選擇埋墳的地點也有講究,因為要合葬,大多要葬在別人家的承包田里,給承包人點好處,承包人也就同意了。”
記者轉了博望鎮、趙河鎮的多個村莊,就同樣的問題問了不少農民,回答大同小異。
《河南省殯葬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規定:建有火葬場的縣為火葬區。凡在火葬區死亡的人,除國家另有規定外,均應就地火化。方城縣就屬火葬區,然而麥田里的墳墓隨處可見,有的墳就在離公路一二十米處。據方城縣有關部門統計,全縣人口每年各類情況減員總計6500人左右。2002年開始在全縣推行火化,2003至2005年每年火化遺體在3400—3500具之間,2006、2007年每年火化遺體降為3000具以下,2008年火化遺體估計2400具左右,火化率由一開始的60%多下滑到50%以下,呈逐年下降趨勢。群眾反映,尸體火化后骨灰裝棺重葬、葬禮大操大辦、占用土地等問題,在當地相當嚴重。
公墓甚少,配套設施跟不上
方城縣有關部門認為,土葬現象嚴重的原因是相關政策和配套設施跟不上。《辦法》第二十五條規定:“土葬區的人在土葬區死亡后,應當將遺體安葬在公墓或公益性墓地。未建公墓和未設置公益性墓地的平原地區實行平地深埋、不留墳頭、不立墓碑的葬法。禁止在公墓、公益性墓地以外的其他任何地方建造墳墓。”方城縣城有一公墓,絕大部分是安葬城區死亡居民的骨灰,農村只有縣殯葬改革的典型——趙河鎮的幾個村建了公墓。記者參觀了其中最好的公墓——西北村公墓。該公墓占地7畝,有近300個骨灰穴位,實際只用了幾十個。這個村在鎮里有不少鋪面房,有一定經濟實力,能拿出6萬元建村民公墓,縣民政部門補貼2萬元。水飯店村公墓就是磚墻圍起來的一塊麥田,占地5畝,一個穴位都沒有,公墓外面的耕地里倒有不少墳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