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三鎮六村 順義6900村民為機場東擴搬家
八月如火的驕陽下,流線型的首都機場新航站樓熠熠生輝。
看著它奠基、建設、封頂,一點點長起來。那個地方,曾經叫順義區天竺鎮龍山村,是老人生活了近70年的地方。
“完全認不出來了,”張安說:“已經不能確切認出老宅的位置,但是我常告訴孫子,咱的家將來就是世界通往北京的窗口,這是咱的自豪!”
作為奧運會重點工程,首都機場擴建于2004年3月底開工,計劃2007年底竣工。2003年11月開始,地處新航站樓及周邊地區的6個村、6900余村民陸續搬遷,截至今年6月底,搬遷工作已順利完成,農民已陸續搬進新家,開始城市新生活。
6900村民如期搬家沒有耽擱一天工期在首都機場擴建工程的規劃中,天竺鎮龍山村正處于首先動工的新航站樓位置上,因此成為第一個搬遷的村子。“2003年9月25日,村口貼出了通知說‘機場新航站樓是支持奧運的重點工程’,當時村里人都議論,這可是國家的大事,咱得支持。”70歲的吳淑清對那些日子發生的每件事都記憶猶新:“10月1日,區鎮干部挨家挨戶進行宣傳,15日開始入戶測量,11月5日開始簽字搬遷,到11月20日,全村都簽了字。沒有一戶拖后腿的。”
11月21日,吳淑清一家搬出老宅子。兒子在村委會工作,正忙里忙外幫著有困難的村民。吳淑清就和兒媳婦收拾了幾個包袱,帶著14歲的孫女走出了家門。
“我沒回頭看一眼老家,從21歲嫁過來,沒有離開過一天。”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老人的眼睛有些濕了,“走到村口不得不停下來,不少街坊站在那兒眼淚汪汪看著老家,不忍心走。”后來,不知誰開了句玩笑,明兒機場建起來,甭管世界各地打哪兒來的人,第一腳踏進北京,都得打咱村這兒過。一句話,大伙兒又笑起來。
“畢竟故土難離。”吳淑清說:“可是一想到我們為奧運做了貢獻,又打心眼里高興。”
2004年5月19日,仁和鎮塔河村也開始搬遷,不到一個月時間,99.3%的村民簽下了協議。村委會主任仇文香離開村子之前,特意記下了一份塔河村村史,這個始建于1316年,因村西有河、村南有塔而得名的小村,即將成為機場第三跑道飛行區。
從2003年11月至2006年6月底,機場擴建范圍內的龍山、塔河、桃山、馮家營、卸甲營、哨馬營6村整建制拆遷,搬遷人口6900余人、民宅拆遷2100余宗、林木伐移364萬株、墳墓遷移1萬余座以及企業搬遷、各項市政基礎設施改移,按期向首都機場擴建工程指揮部提供施工用地。
聽村民意見選建新家園農民過上城里人的生活2006年7月24日,212戶塔河村村民拿到了新家鑰匙。位于順義城區的港馨家園小區成為塔河村民新的家園。
拿到鑰匙,村民龐亞田馬上把裝修工人請進門,“新家來看了好幾遍,裝修方案早盤算好了!”進樓一看,他還不是最積極的,樓上樓下,叮叮當當響成一片。幾乎所有的村民在搬進新家之前,都要好好裝修一番。
港馨家園是為機場擴建搬遷的村民專門建設的小區,可以入住塔河村及哨馬營、馮家營、卸甲營等村3000余戶村民。
相比剛搬進樓房的塔河村民,已經入住三山新新家園一年多的龍山村村民已經慢慢習慣了住樓的生活。
三山新新家園地處宜居的溫榆河畔,“三山”是指天竺鎮龍山、桃山、崗山三個村,均因機場東擴及噪音污染而搬遷,“新新家園”則意為村民們將在新小區開始新生活。充分考慮到拆遷戶對于住房的不同要求,小區樓房建設在居室面積設計上采用了56—134平方米6個戶型,村民在購房時享受每人45平方米低價房的優惠。
三世同堂的吳淑清大媽住進了寬敞的大三居。“一住進新家我就體會出來了,還是樓房舒適。冬天不冷、夏天不熱,做飯、上廁所不用出門,老年人尤其方便。小區里有綠地、有車位,干凈整潔,還有幼兒園、衛生站、商店,生活問題不出小區全能解決。”
機場擴建拆遷中,順義區把維護群眾利益放在首位,切實做好拆遷善后工作。在足額發放拆遷補償款的基礎上,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根據村民意見擇址選建回遷小區。港馨家園和三山新新家園均地處交通便利的順義城區周邊。
為方便搬遷村民的生活,區、鎮政府籌資900萬元在三山新新家園小區為拆遷戶興辦了幼兒園,設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站,中小學生上學均有校車接送。
區市政部門介紹,港馨家園周邊,燕京街、順康路、順泰路、順福路、順寧路等幾條道路正在新建、改造中。投資2.7億元的城南供熱中心也正在加緊建設中,今年入冬之前投入使用,港馨家園將成為第一個受益的小區。
天竺鎮龍山村拆遷前,38歲的張慶江是村辦企業的一名電焊工。現在,他有了一份新工作:首都機場國航公司飛行隊的一名電工,每月1000多元穩定收入,張慶江挺滿意。當初村子要拆遷的時候,在村辦企業和果園上班的200多名勞動力都著了急:村子要拆,企業沒了,失業了可怎么辦?
村里的一磚一瓦還沒動,區勞動就業服務中心的專場招聘會就開進了村。招聘會連著舉辦了兩場,提供的崗位多數對技術和年齡限制不高。村民馬淑秀在那時和50個姐妹成為區環衛中心保潔員,直到現在,她仍然在這個崗位上工作。
專場招聘會開辦的同時,勞動培訓部門也開始入戶登記,為村民免費提供職業技能培訓。
張慶江頭一個報名參加了電工培訓班,“我相信技不壓身的理兒,有了技術到哪兒都能找到工作。”拿到電工本,張慶江順利地在首都機場找到了工作。不過,他還不知足,又參加了區里免費的高級電工培訓班,自費學習了高壓電工。這些“本兒”都拿下來,還琢磨著“跳槽”找份更好的工作呢。
龍山村327名40歲以下勞動力,目前已有217人有了穩定的工作單位,從事個體的也有近百人。
搬遷失地,農民只有到城市就業才能保障將來的生活。在足額發放勞動力就業補貼的同時,順義區通過免費開辦培訓班,建立勞動力檔案等辦法,積極為農民尋求轉移就業的出路。
針對拆遷轉居后,農民有一時迷惘的心態,順義區勞動就業服務中心積極宣傳,開辦就業心理課,為農民解決心理上的誤區。
南法信鎮馮家營村村民孫玉鳳對此就深有體會,“當初,拿到了80多萬元的補償款,真想從此好好享福。可時間一長,總覺得坐吃山空不是回事,看到身邊的人都重新就業上班,心里發了慌。”
在勞動服務部門的幫助下,孫玉鳳自己創業,開辦了一個小超市,每月純收入數千元。她感慨地說,創業前雖然手里攥著錢,可是花一分就少一分。而如今是越賺越多,日子越來越有奔頭。
順義區在落實市政府貨幣安置的同時,還積極采取培訓、專場招聘等一系列輔助安置辦法解決就業問題,目前,機場東擴拆遷的6個村已安置勞動力近2000余人。
機場東擴不僅改變了拆遷村民的生活方式,使拆遷村民的生活質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而且加快了順義區城市化的進程,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 (閆雪靜 李黎 皮亞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