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雀巢決定從8月1日起再度上調部分奶粉和液態奶價格,平均幅度不高于5%。據稱,進口奶粉正在醞釀今年以來的第三波漲價,漲價幅度在10%~12%。而從銷售終端可以看出,不少商場稱已經收到品牌奶粉漲價的通知,價格漲幅在10%左右。
近期,洋奶粉在國內不斷建設研發與生產基地。隨著洋奶粉加大對中國的投入,洋奶粉在中國的話語權和份額將越來越大。目前,洋奶粉在中國高端奶粉市場的份額已達到80%以上,處于絕對壟斷地位。這更大程度地擠占了國內品牌生存空間,導致其生存狀況堪憂。
進口奶粉打響價格戰
今年以來,自雀巢率先領漲5%~10%之后,美贊臣在春節前后提價8%,惠氏、美素則在5月底相繼以新配方和新包裝為由漲價5%~10%。雅培的4個調查樣品6月初提價幅度分別為7.69%、7.39%、5.92%和4.97%。按照權威機構給出的數據,從2006年到2009年,洋奶粉最高漲價幅度累計達到62%,年平均漲幅已達15.5%。
和國內奶粉習慣直接提價相比,洋奶粉漲價更多則是以產品升級之名。惠氏在今年5月份剛剛推出一輪新包裝產品,而多美滋公司則介紹,今年7月份,旗下的“金盾”系列奶粉也將推出新品。
事實上,這是一種間接漲價,相比直接提價,推出新包裝、推出新產品是一種更容易被接受的漲價方式。人們會逐漸選擇購買升級版的新產品,而老產品則會逐漸退市。
分析人士認為,這是2010年以來大陸嬰幼兒奶粉第三輪提價——春節前1-2月份,品牌奶粉推動了第一輪漲價潮,平均約漲價10%;4月開始,雅培、施恩等參與了第二輪漲價,漲幅為5%~10%;如今,第三輪嬰幼兒奶粉漲價潮來襲。
在三聚氰胺事件后,洋奶粉集體漲價三次。第一次漲價是在2008年10月,三鹿事件一個月之后,很多外資品牌開始暗中漲價,漲價幅度約為20%;而去年3月前后,一些外資品牌也實施了10%左右的提價;去年7月中旬惠氏的提價幅度也為10%,經過幾次漲價,外資品牌的價格已比去年同期漲了30%以上。
分析人士認為,實際上外資奶粉玩的就是一場心理戰,成本只是一個借口,在消費者對國產奶粉信心不足的情況下,洋奶粉的受寵地位一直沒動搖。如何擴大市場份額和增加利潤是目前洋奶粉最重要的事情。
有關專家指出,其實以現在洋奶粉的價格,即使讓利給銷售渠道再多,本身也起碼有20%~30%的利潤空間,甚至高達50%以上。
每次奶粉價格的上漲,洋奶粉給出的理由都大致相同——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導致成本增加說的是最多的。多年來,這似乎已經成為洋奶粉對待市場的一種“外交辭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