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本市生產總值增長8.5%左右,居民人均收入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鎮居民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需要說明的是,8.5%左右的增速是穩中求進的目標,是需要付出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目標,既考慮了深圳質量型經濟發展的良好態勢和創新驅動、轉型升級的先發優勢,又充分考慮了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增多、各種潛在風險交織等不利因素。實現這一目標,既要把握“穩”的大局和主基調,把風險研判得更深入,把困難估計得更充分,把應對措施準備得更周全;更要在“進”上下功夫,積極進取、奮發有為,力爭取得更好結果,為全國全省發展作出更大貢獻。今年重點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統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重點領域改革,釋放經濟社會發展新潛能。要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堅持以改革破難題、促發展,進一步提高改革的精準性、系統性、有效性,增創體制機制新優勢。一是著力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抓好科技創新、企業、人才等五大政策落地,放大政策疊加效應。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實施“專精新特”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制定完善土地供應的若干意見,加強對工業、創新型企業等用地保障。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積極建設風投創投中心,出臺鼓勵VC/PE投向初創期、種子期公司的若干措施,加大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擔保增信、風險補償、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探索成立科技保險機構。持續推進補短板、降成本,實施補短板項目245個、年度投資950億元,全年為企業減負超過1350億元。二是著力擴大高質量產品和服務供給。深入推進打造“深圳標準”行動計劃,支持行業協會等制定更高的團體標準、行業標準。大力實施品牌競爭力、消費品工業質量、出口商品品質、工業設計能力四大提升工程,建設3個國家級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創建時裝、鐘表、機器人等知名品牌示范區。三是著力推進基礎設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臺專門實施方案,探索組建基礎設施金融機構,建立健全PPP政策體系,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交通、環保、綜合管廊等設施建設,加強科技、質量、信息等新型基礎設施供給,全年基礎設施投資超過1100億元,其中社會投資占比超過五成。四是著力以簡政放權提高供給效率。繼續大力推進強區放權,統籌第五輪市區財政體制和政府投資事權、市區職能調整等改革,增強市級決策統籌和區級執行落實能力,實現重心下移、財力下沉、權責匹配、效能提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再精簡一批行政職權事項,推進投資項目“多審合一、多評合一”。五是著力以國資國企、商事制度等改革激發供給主體活力。實施市屬國企改革“1+12”政策措施,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動資源整合和并購重組,做強做優做大一批國企集團。推進社區股份公司轉型發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廣“多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模式,強化事中事后監管,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加強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使用,建立聯動響應、聯合懲戒機制,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六是著力以社會事業改革增加公共服務供給。鼓勵更多社會資本參與教育、醫療、文化、養老等供給。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全面推廣羅湖醫改模式,完善分級診療體系,建立家庭醫生服務標準和簽約服務激勵機制,實施公立醫院人事制度綜合配套改革,開展醫養結合試點,創建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推動從“治疾病”向“促健康”轉變。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創新高等教育辦學體制機制,推進中小學校長職級制,探索建立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體系。完成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