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加快推進城鄉建設,承載力和宜居度持續提升
城市建設有序推進。加快重大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地鐵、翔安機場、海滄新港區、城市快速路系統加快建設。建筑業總產值1106.9億元,增長25.5%。成為全國唯一海綿城市、地下綜合管廊雙試點城市,獲中央財政20多億元專項支持。已建成納入綜合管廊的市政管線210公里。規劃建設35個公共停車場。建成公共自行車道205公里、站點435個。長泰枋洋水庫引水隧道全線貫通,蓮花水庫主壩順利完工。基本完成島內外自來水廠清水互補環狀供水體系。完成37處城市易澇點改造。生活垃圾分類處理廠、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一期等投入使用。目前國際上輸送容量最大的100萬千瓦柔性直流變項目投入運營。
城市管理更加精細化。推進城市綜合管理試點,完善源頭管控,開展占道經營、違章停車、油煙噪音擾民等12個專項整治,拆除違建913.6萬平方米。新增優化公交線路75條,增投出租車600部。53家運輸企業、879輛渣土車納入管控平臺實時監控。成為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連續三屆入選中國十大智慧城市,統一實名認證服務和預約掛號兩個平臺獲世界互聯網大會表彰。鼓浪嶼整治提升取得成效,53個申遺核心要素加快修繕,歷史文化魅力日益彰顯。
美麗鄉村建設持續深入。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落實支農強農惠農政策,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1.2萬人,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居全省首位。開展造血式扶貧,老區扶建資金由200萬元提高到1000萬元。實施新村建設、舊村改造、老區山區村改造項目15個,建設移民美麗家園11個。農村有線電視入戶率99.9%。探索生態資源保護、產業形態豐富、百姓增收致富良性循環機制,院前社閩臺生態文化村建設取得成效,洪塘村、軍營村獲評中國最美休閑鄉村,14個村莊獲評省級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典型村。
城鄉生態環境持續優化。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14個涉農鎮街均獲評國家級生態鎮,93.6%行政村獲評省級生態村。專項整治工業污染,淘汰高排放產業,加大黃標車淘汰力度,加強城市道路、建筑施工、堆場料場揚塵治理,空氣質量優良率99.18%,在全國74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二。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推廣許溪、過蕓溪整治經驗,全面開展九條小流域綜合治理。完成環筼筜湖30個和杏林灣52個排污口截污、環島路42處排洪溝截流,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93.4%。編制海洋生態紅線,完成海域清淤1200萬立方米。造林綠化950公頃,新增城市園林綠地414公頃,完成水土保持治理667公頃。
(四)加快完善基本公共服務,民生保障更加有力
社會事業繁榮發展。新改擴建中小學項目25個,開建公辦幼兒園19所,分別新增學位2萬個和5000個。獲批全國三個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之一。21所中職學校與185家企業建立校企合作實訓平臺。第二醫院三期投入使用,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廈大附屬翔安醫院等啟動建設,弘愛醫院等社會資本辦醫項目進展順利。流動人口計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社會融合示范試點取得成效。國家海峽版權交易中心掛牌成立。國內規劃面積最大的兒童公園一期、二期建成開園。成為全國體育產業聯系點城市。廈門國際馬拉松連續九年獲評國際田聯路跑金牌賽事,促進了群眾性體育運動蓬勃開展。山海協作、對口幫扶工作扎實推進,老齡、殘疾人工作不斷加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得到保障,民族團結宗教和睦,人防海防、檔案方志工作全面進步。
民生改善力度加大。總投資2.4億元的14件為民辦實事項目全部完成。全年新增就業18萬人。實施新一輪職業技能培訓補貼政策和高校畢業生創業引領計劃。企業最低工資標準調高至每人每月1500元。設立規范化鎮街勞動仲裁派出庭和社區勞資糾紛綜合調解室。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470元,高出國家標準90元。調整醫療服務價格1108項,全面取消耗材加成,社區診療報銷比例提高至93%以上。在全國率先實現慢性病患者分診20%目標。降低門診和住院醫療費社會統籌醫療基金起付標準,每年可減輕參保人員負擔1.5億元。在北上廣三地24家醫院試點醫保就地一站式結算。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提高至月人均3118元,居全國前列。建成366個居家養老服務站。完成老舊小區改造19個,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5107套,基本建成7290套。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持續發展,氣象、防震、防災減災工作穩步提升。
共同締造成效顯著。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工作會議在廈舉行,民政部等在全國推廣共同締造經驗。建成鎮街、村居全覆蓋網格化信息平臺,社區普遍成立社企共建理事會。完成村居換屆選舉。加快“三社聯動”,打造143個典范村(社區),持證社會工作者占全省42%,登記備案社會組織3675個。強化危化品、燃氣、電梯等重點領域安全監管,安全生產各項指標大幅下降,形勢總體平穩向好。深化建設平安廈門,在全國率先實施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地方性法規。建成“陽光信訪”信息平臺,來信來訪批次、人數分別下降34.8%和23.5%。開展打黑除惡、圍點整治等專項行動,八類嚴重暴力刑事立案數下降20%。順利通過全國雙擁模范城創建工作考評。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
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國務院約法三章,強化效能建設、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基本完成各級行政服務中心標準化建設,辦事群眾滿意率99%。清理規范涉企收費,企業減負超120億元。分類管理退稅企業,辦理退稅412.2億元,增長17.2%;網上辦稅占92%。全市“三公”經費支出減少16.9%。全面完成“六五”普法。堅持依法行政,法治政府評估保持全國前列。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法規草案6件,制定規章2件;修改規章17件、廢止13件。在全國率先建立規范性文件網上審查系統,全面落實行政自由裁量權基準制度。主動公開政府信息3.5萬件。政府與法院、檢察院、工會互動機制不斷完善。自覺接受人大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辦理市人大代表建議337件、市政協提案497件,辦復率均為100%,滿意率分別為97.9%和95.8%。
各位代表!“十二五”期間,我們牢牢把握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扎實推進產業升級、體制創新等十大行動計劃,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明顯進步。一是綜合實力得到新提升。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6%,人均GDP 1.4萬美元。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5000億元,年均增長12.7%。財政總收入突破1000億元,年均增長15%,地方級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7277.7億元。三次產業結構從1.0∶51.1∶47.9調整為0.7∶43.8∶55.5。平板顯示、金融服務、旅游會展3條產業鏈產值分別突破千億。二是城鄉建設邁出新步伐。廈漳跨海大橋、龍廈鐵路、廈深鐵路、廈成高速建成通車,全國首個自動化碼頭正式運營,完成廈漳港口一體化整合。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人均公園綠地11平方米,成為國家森林城市。三是改革開放獲得新突破。兩岸交流合作綜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試92項政策,“一區三中心”建設初顯成效。完成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行政審批事項精簡64.6%,名列中國服務型政府十佳城市前茅。實際利用外資92.4億美元,27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廈投資或增資擴產。外貿綜合競爭力居全國百強城市第五位,進出口額占全省49%。四是改善民生取得新成效。全市財政一般預算70%以上投入民生和社會事業。新增城鎮就業75.2萬人,轉移農村勞動力8.7萬人。實現城鄉義務教育完全免費和中等職業教育免學費。率先實現大病醫保城鄉全覆蓋,統一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和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開展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5.5萬套。五是社會治理再上新臺階。全面構建“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協商共治”社區治理體系,實施“以獎代補”項目932個,覆蓋全市269個社區。成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獲評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城市。連續三屆獲評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榮獲全國雙擁模范城“八連冠”。
各位代表!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在市委堅強領導下,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大力支持和有效監督下,全市人民齊心協力、艱苦奮斗的結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全體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離退休老同志和社會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駐廈單位、駐廈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來廈投資者和勞動者,向關心支持廈門發展的港澳同胞、臺灣同胞、海外僑胞和國際友人,表示衷心感謝!
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主要有: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額等4項指標未能達到“十二五”預期目標,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龍頭企業不多、帶動力不足,發展后勁和創新能力亟待增強;違章停車、流動攤販等現象仍然存在,部分路段在一些時點存在擁堵,城市綜合管理還需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有待提高,教育、醫療、養老等需進一步改善,群眾的一些迫切需求尚未得到有效解決,公共安全仍有隱患;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有的部門回避矛盾、推諉扯皮,有些人員消極作為、不敢擔當,個別人員甚至違紀違法。我們要正視這些問題,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