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重慶市人民政府市長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連同《重慶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并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提出意見。
一、“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時期是重慶發展史上極其重要的五年。胡錦濤總書記為重慶定向導航,國務院頒布實施國發3號文件,重慶改革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肩負中央賦予的重大使命,全市各族人民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共重慶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機遇乘勢而上,開拓進取創新圖強,有效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努力化解自然災害的不利影響,以大改革、大開放、大發展的堅定決心和務實舉措,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的目標任務,推動重慶經濟社會發展步入了生機勃發的新境界。
———經濟發展實現重大跨越。初步統計,2010年全市生產總值達到7800億元,五年翻了一番。地方財政收入達到1991億元,增長4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2880億元,年均增長18.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6935億元,年均增長28.2%。工業銷售值突破1萬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超過400億元、增長2.8倍。萬元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20.9%,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超額完成。特別令人振奮的是,人均生產總值邁上4000美元新臺階,趕上全國平均水平,為率先實現全面小康奠定了決定性基礎。
———經濟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三次產業結構由2005年的13.4∶45.1∶41.5調整為8.7∶55.3∶36。“6+1”支柱產業集群發展壯大,以惠普、宏碁和富士康、英業達、廣達為龍頭的1億臺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強勢崛起,汽車摩托車產值超過3000億元,裝備制造、化工醫藥、材料工業、輕紡工業產值均突破1000億元,形成百億級園區20個、百億級企業15戶。內陸地區金融高地加速形成,金融業增加值占比達到6%,成為支柱產業。銀行存貸款余額雙雙突破萬億元大關,不良貸款率降至0.9%。上市公司總市值翻了三番多,證券化率提高到52%。保費收入翻了兩番。擔保、小額貸款、信托、租賃、私募基金、風險投資基金、財務公司等新型金融業態快速發展,在國內率先開展離岸金融結算和電子商務國際結算。物流中心建設上檔升級,形成國際級物流通道3條、國家級5條,年貨運總量30%來自市外。會展、購物、美食之都加快建設,建成一批百億級商圈、百億級市場。成功申報中國溫泉之都,旅游總收入年均增長25%。
———“五個重慶”建設全面推進。主城進入“二環時代”,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提速發展,區縣城和中心鎮建設步伐加快,全市城鎮化率達到53%。三年拆遷主城危舊房1200萬平方米,改造棚戶區176萬平方米。建成“二環八射”高速公路網和“一樞紐五干線”鐵路網,在西部率先取消二級公路收費,基本實現“四小時重慶”、“八小時周邊”。建成主城快速干道116公里,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全面鋪開。新增跨江大橋39座。港口貨物吞吐能力達到1.3億噸,集裝箱通過能力超過200萬標箱。江北國際機場躋身全國十強,年旅客吞吐量增長2倍、貨郵吞吐量翻了一番。黔江舟白機場建成通航。完成森林工程1298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由30%提高到37%,主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由266天增加到311天。衛生和體育行動計劃全面實施,國民體質抽樣合格率達到87.6%,人均期望壽命提高到76.7歲。食品藥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切實加強,事故死亡人數減少31%,重特大事故件數下降75%。大走訪、大下訪深入開展,一批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五五”普法圓滿完成。打黑除惡取得重大勝利,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明顯,各類突發公共事件應對處置及時有效,群眾安全感指數穩定在95%以上。
———內陸開放高地快速崛起。兩江新區開發建設強力開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從建設到封關運行一年完成,實現貿易服務與沿海同樣便利。推動中、俄、哈簽署邊境口岸高效便捷通關協議,開通渝新歐鐵路集裝箱班列和渝深鐵海聯運,重慶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橋頭堡。進出口總額達到124億美元,增長2倍多。招商引資實現歷史性跨越,外商投資額翻了三番多,達到63億美元。“走出去”取得突破性進展,50億美元對外投資項目獲得批準并付諸實施。渝臺合作更趨緊密,臺資利用累計超過20億美元。承接沿海、聯動周邊成效明顯,引進內資達到2638億元。重慶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大大提升,正成為海內外投資者搶灘的熱土。
———綜合配套改革攻堅破冰。積極穩妥推進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戶籍制度改革,切實保障轉戶居民同等享有城鎮就業、養老、醫療、住房、教育等待遇,建立農村土地自愿、有償、彈性退出機制,為統籌城鄉發展進行了制度性探索。構建市場供給與政府保障并舉的“雙軌制”住房供應體系,大規模建設公租房,實施“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場、高端有約束”的調控舉措,房地產市場總體健康。推進城鄉要素市場一體化改革,創設農村土地交易所,組建農畜產品交易所、股份轉讓中心、藥品交易所、航運交易所、金融資產交易所和上市路演中心,聯合產權交易所運行良好。市屬國有企業資產達到1.2萬億元、增長2倍多,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更趨完善、改革重組深入推進、經濟布局逐步優化。民營經濟支持體系不斷健全,非公有制經濟占比提高到62%。
———“三農”工作和區域統籌力度加大。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五年累計超過1300億元,強農惠農政策體系基本建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提高。糧食產量連續三年超過1100萬噸,蔬菜、水果持續增產。實現鄉鄉通暢、村村通達,農村客運覆蓋到72%的行政村。完成水利投資382億元,建設大中型水庫24座,完成2200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又有1100萬人喝上安全水,建成城鎮達標防洪堤300公里,極大改善了工程性缺水和下雨即澇的局面。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26%。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實現全覆蓋。32%的農戶參加專業合作組織。建立起“一圈兩翼”對口幫扶機制,市屬國有企業融資100億元支持“兩翼”工業園區建設,“兩翼”經濟增速連續四年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百萬移民搬遷任務圓滿完成。歷經十七年的艱辛努力,搬遷安置移民113.8萬人,復建房屋3725萬平方米,調整搬遷工礦企業1397戶,庫區面貌煥然一新。成功保障三峽工程試驗性蓄水至175米。地質災害隱患得到有效防治,庫區水質保持穩定。特色產業加快發展,庫區城鎮調查失業率年均下降1個百分點。8個重點移民區縣發展提速,年均增速比全市快2個百分點。庫區發展全面轉入后續工作新階段。
———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財政教育經費支出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全面實現“普九”,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30%,大學城基本建成,解決了“普九”債務、農村代課教師等遺留問題。各類人才總量穩步增長。基礎研究水平明顯提升,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醫療器械等領域創新成果不斷涌現,發明專利授權量翻了三番。三甲醫院創建計劃進展良好,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標準化率超過40%,基本藥物制度擴大到26個區縣。重慶大劇院、科技館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成投用,廣播電視村村通、鄉鎮綜合文化站、信息資源共享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基本實現全覆蓋。建成中小學塑膠運動場1080個、登山步道86條,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人口自然增長率穩定在4%。。國防動員能力明顯增強,雙擁共建活動深入開展,軍政軍民團結更加鞏固。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7532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200元,年均分別增長11.3%、13.1%。五年城鎮新增就業138萬人。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形成,征地農轉非人員等社保遺留問題得到妥善解決,企業退休人員人均基本養老金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城鄉醫療保險制度全面實施。建立起城鄉困難群體救助制度和節假日送溫暖長效機制,城鄉低保應保盡保。率先實行相對扶貧標準,農村貧困人口減少104萬人。
剛剛過去的2010年,我們按照中央宏觀調控要求,擴內需、調結構、控通脹、惠民生,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7%,外商投資額、進出口總額、地方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均增長50%以上。成渝客運專線等11條鐵路同時在建,火車北站、西站改擴建工程和興隆場編組站建設全面啟動,總投資超過1400億元,掀起了重慶歷史上規模最大的鐵路建設高潮。2000公里高速公路全面建成、路網密度位居西部第一,又有1000公里地方高速公路相繼開工。200萬標箱規模的果園港加快建設。著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完成主城干道建筑立面及居住區綜合整治5600萬平方米,建成巴渝新居5.3萬戶,改造農村危舊房11.6萬戶。全面啟動戶籍制度、住房制度、“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微型企業發展等重大改革,農民轉戶進城145萬人,開建公租房1300萬平方米,實現“兩翼”農戶戶均增收3000元,扶持發展微型企業1萬戶、帶動就業超過10萬人。農村商業銀行、水務集團、力帆、鄉村基等7戶企業成功上市,直接融資700億元。大力落實“民生十條”,城鎮新增就業31.5萬人,農村養老保險擴大到30個區縣、250萬老人享受到養老待遇,新建農村寄宿制學校480所,130萬留守兒童得到關愛,交巡警合一改革和新型校園警務制度全面推開。采取加強產銷銜接、規范市場秩序、增加困難群眾臨時補貼等措施,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2%。市三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全面完成,為“十一五”收官劃上了圓滿句號。
各位代表!“十一五”時期,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314”總體部署為總綱,以人民幸福為追求,初步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充分體現“加快”“率先”、符合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發展新路子。
第一,突出發展要務,把中央要求與重慶實際緊密結合,審時度勢謀跨越,搶抓機遇促發展。我們創造性地放大西部大開發、三峽移民等機遇效應,全面落實國發3號文件,一攬子政策措施和一大批項目相繼落地,把重慶發展推上了快車道。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我們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提振經濟舉措,推出一系列適應性措施,實施重點產業調整振興規劃,重慶經濟逆勢而進,增速連續三年保持全國前三。實踐證明,只有把抓住機遇與改革創新結合起來,才能用好機遇,爭得主動、創造優勢,開辟出重慶發展的新天地,在激烈的競爭中實現趕超升位。
第二,突出民生導向,把發展經濟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共建共享幸福美好家園,使發展成果惠及千家萬戶。我們堅持把改善民生貫穿到各項工作的始終,保持一般預算的50%以上用于民生、75%用于區縣和基層,滾動實施年度民心工程,全面落實“民生十條”,不僅解決了大量突出的民生問題,而且激活了內需,拉動了經濟增長。以“五個重慶”為載體,傾力打造和諧安康、環境友好、宜居宜業的幸福之城,得到廣大市民的衷心擁護和積極參與。實踐證明,改善民生,既是發展的目的,也是持久的動力。只有處處以人為本,注重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的辯證統一,兩者才能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第三,突出改革創新,把解決突出矛盾與建立長效機制緊密結合,先行先試、敢破善立,以制度創新增活力、聚財富。我們把戶籍制度改革作為統籌城鄉發展的突破口,構建起破解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制度通道。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建立公租房建設管理新機制,幫助中低收入群體實現“住有所居”。首創地票交易制度,開辟城市反哺農村的新渠道。改革林權制度和農村流通融通體系,助推“兩翼”農戶增收。實踐證明,只有堅持用改革創新思維,集中破解大面積、長周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才能肩負起探新路、作示范的歷史重任,經濟社會發展才會有不竭動力。
第四,突出內陸開放,把“引進來”與“走出去”緊密結合,善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以開放促跨越、圖振興。我們加快構筑開放大平臺,建設國際貿易大通道,把重慶推向了大開放的最前沿。改變以港資為主、工業為主、增量為主的外資利用單一模式,形成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的新格局。配合國家開放戰略,實施面向國內市場和重慶發展的海外投資,實現國內發展與跨境投資、利用國際資源、掌握先進技術的良性循環。實踐證明,只有善用世界眼光和雙向思維謀劃內陸開放,才能分享到全球化帶來的更多機遇,在更高起點、更大舞臺上實現跨越發展。
第五,突出人文塑造,把培育正氣與張揚法治緊密結合,弘揚主旋律,懲治黑惡丑,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環境。我們堅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寓于建設幸福美好家園的行動中,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廣泛開展“唱讀講傳”活動,干部群眾受到熏陶、獲得教益。扎實開展“三項活動”,全面落實“三項制度”,進一步密切了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按照中央要求,順應人民愿望,依法開展打黑除惡,維護了公平正義,凈化了社會環境。實踐證明,只有以良好的社會風尚為引領,形成凝心聚力謀發展、和衷共濟促跨越的生動局面,我們的事業才會興旺發達!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的進步和變化,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的深切關懷和方向引領,得益于中共重慶市委的科學謀劃和統攬指揮,凝聚著重慶3200萬人民的豐富智慧和辛勤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作出奉獻的全市各族人民和外來建設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大力支持我們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無黨派人士,駐渝部隊、武警官兵和公安民警,中央國家機關各部門、兄弟省區市和社會各界,以及港澳臺同胞、廣大僑胞和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十一五”發展成就令人鼓舞,但前進道路上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和薄弱環節。主要是:綜合實力還不夠強,產業結構不優,消費貢獻率不高,自主創新能力有待提升;資源能源戰略儲備不足、應急能力不強,生態環保壓力增大;二元結構矛盾仍是制約發展的突出問題,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還任重道遠;城市規劃建設檔次還需提高,現代化管理能力尚需增強;社會建設欠賬較多,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調節利益關系、保障公共安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任務繁重;政府職能轉變還不到位,一些部門辦事效率不高,一些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工作作風有待加強。我們必須直面問題,彌補不足,更加自覺地推動科學發展,更加主動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更加有效地破解發展難題,決不辜負全市人民的重托和期望。
二、確保“十二五”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
“十二五”時期是重慶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全面發力、闊步前進的重要時期。綜觀國內外形勢,我們仍處在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當今世界,和平、發展、合作仍是時代潮流,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創新孕育新的突破,國際分工調整蘊藏新的機遇,國際環境總體有利。當今中國,長期向好的發展態勢沒有改變,經濟結構轉型加快,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進一步完善,為重慶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國內環境。當前重慶,多重機遇匯集,“314”總體部署和國發3號文件政策效應加快釋放,西部大開發深入實施、三峽后續工作全面啟動、國家中心城市和兩江新區開發開放又添新動力,大發展的氣勢已經形成。與此同時,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仍在持續,國內外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重慶發展還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我們必須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和創新精神,準確把握國內外形勢新變化新特點,搶抓機遇,改革開放,攻堅克難,奮力開創重慶科學發展新局面。
根據中共重慶市委關于制定“十二五”規劃的《建議》,做好今后五年的工作,我們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實現“314”總體部署為核心任務,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走民生導向發展之路。堅持發展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成果為人民共享,堅持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本質要求,堅持通過改革開放不斷釋放發展活力,基本建成西部地區的重要增長極、長江上游地區的經濟中心和城鄉統籌發展的直轄市,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其主要標志是:
———經濟總量和居民收入同步增長,整體跨入現代化階段。全市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5%左右,達到1.5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城鎮新增就業150萬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翻一番以上。
———建設特色鮮明的國家中心城市,成為集聚輻射功能強大的經濟中心。形成主城、區域性中心城市、區縣城和特色中心鎮聯動發展的大都市連綿帶,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50%、60%。工業銷售值翻一番,達到2.5萬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6000億元。金融、物流業增加值占比分別達到10%和6%。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2%。建成長江上游地區綜合交通樞紐,金融、商貿物流、科教文化信息中心地位基本確立。
———建設與國內外經濟廣泛融合的內陸開放高地,成為內陸開放示范區。兩江新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西永綜合保稅區和經開區、高新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國際貿易大通道全方位形成。加工貿易、服務貿易和一般貿易一體化發展,進出口總額突破1000億美元。五年外商投資額500億美元,境外投資300億美元,保持中西部領先水平。
———建設統籌城鄉改革先行區,形成城鄉統籌發展直轄市的基本構架。健全統籌城鄉發展的體制機制,農民工戶籍、“雙軌制”住房、金融要素、收入分配、國有民營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立起城鄉人口和資源要素充分流動的制度體系。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5∶1左右,“圈翼”發展差距縮小到2∶1左右,基尼系數縮小到0.35左右。
———建設“五個重慶”,成為市民安居樂業、幸福和諧的共同家園。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平方米,建成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5%,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40%,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成為西部宜居城市。交通體系完善,出行暢通便捷。建成惠及全民、水平更高的公共服務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分別提高到80%和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40%,市民健康保障水平領先西部,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躍居全國先進行列,群眾安全感指數保持在95%以上。
以上奮斗目標,體現了中央對重慶發展的戰略要求,表達了人民群眾向往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展示了重慶跨越發展的光明前景。我們堅信,經過五年不懈奮斗,一個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市服務功能顯著提升、城鄉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人民群眾幸福感顯著增加的現代化大都市,一定會崛起在西部大地上!
三、全面推進“十二五”戰略任務
(一)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力提升產業競爭力。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引領、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現代服務業為重點,推動產業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建成國家重要的現代產業基地。
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繼續抓好大投資、大基地、大支柱,推動整機加零部件一體化發展,培育一批千億級園區和企業集團。打造新一代信息支柱產業,基本建成國內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和離岸數據處理中心。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乘用車、商用車、專用車和摩托車產業鏈,鞏固中國汽車名城和摩托車之都地位。提升整機設計制造和成套水平,重點實施軌道交通、大型輸變電、特種船舶等項目,建成國家重要的現代裝備制造基地。加快推進MDI一體化、千萬噸煉油、乙烯及下游產品等項目,積極發展煤化工,建成內陸地區資源優化配置、競爭優勢突出的綜合性化工基地。延伸鋼鐵、鋁材、鎂合金、玻璃纖維等產業鏈,建成中國鋁加工之都和千萬噸精品鋼材基地。立足提升優勢產業,加強政策支持和規劃引導,構建通信設備、高性能集成電路、節能環保、生物醫藥等十大產業集群,建成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高地。
把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增強中心城市功能的著力點,擴大規模,提升能級。創新發展金融業,壯大銀行、證券、保險業實力,優先發展加工貿易離岸結算、電子商務國際結算、要素市場交易結算和總部結算,建成內陸地區金融高地。順應現代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趨勢,完善現代物流體系,大力發展保稅物流和多式聯運,提升研發設計、法律服務、咨詢評估等專業服務業水平。順應消費升級和城鎮化發展趨勢,大力發展餐飲購物、醫療保健、休閑娛樂、社區服務等生活服務業。合理布局大型商務集聚區,提升解放碑、江北嘴、彈子石中央商務區產業能級。基本建成會展、購物、美食之都,打造西部消費中心。重點發展都市商務旅游,積極發展休閑度假旅游,塑造長江三峽、烏江畫廊、大足石刻、合川釣魚城等旅游精品,建成西部旅游集散中心和國際知名旅游目的地。順應信息化浪潮,培育發展電子商務、文化創意、網絡服務等新興服務業。促進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連鎖化經營。
(二)加快基礎功能開發,著力完善國家中心城市支撐要件。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水平建設、高效能管理,優化實施城鄉總體規劃,推動“五個重慶”覆蓋城鄉,全面提升綜合承載能力。
構建特大城市帶動城鎮群、城鎮群帶動廣大農村協調發展的新格局。同步推進大都市空間拓展和功能完善,高水平實施二環區域組團開發,促進產業布局、交通組織、公共設施、生態環境與人口聚居相協調,提升國家中心城市綜合功能。加快萬州等六大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努力形成產業實力強、城市功能全、要素集聚多、對外開放度高的區域性中心,帶動輻射周邊區縣協同發展。完善遠郊區縣城功能配套,增強對人口和要素的吸納能力。加快中心鎮建設,發揮小城鎮在統籌城鄉中的傳遞作用。
加快“三港兩樞紐”建設,形成功能性、網絡化基礎設施配套體系。空港要以江北國際機場第三跑道和東航站區建設為重點,建成內陸重要的復合型樞紐機場,年旅客吞吐能力達到4500萬人次、貨郵吞吐能力達到100萬噸。航運港要以主城、萬州、涪陵樞紐港為核心,改造提升重點港區,年集裝箱通過能力達到700萬標箱,成為內陸最大的內河港。信息港要建設國際重要的云計算數據處理中心,構建直連國內外的高速數據通道,推進“三網融合”,建設電子政務、電子商務、數字社區等信息平臺,打造智能城市。鐵路樞紐要建成蘭渝、渝利等11條干線,提升三大客運站和兩大編組站功能,實現“四小時周邊”、“八小時出海”。公路樞紐要基本建成“三環十射三聯線”高速公路網,新增通車里程1000公里,改造提升國省干線公路,實現“四小時重慶”、“八小時周邊”。
堅持規劃、建設與管理并重,提高城市現代化水平。依據區域地形地貌、歷史文脈、產業布局、社會需求,優化城市組團功能定位和建設風格。高品位打造城市濱水地帶,新增一批城市廣場和公園,建設一批地標性建筑。構建城市森林景觀帶,促進城市與山系、江河、綠地和諧共生。合理開發利用城市地下空間。調整城市公共設施建設投融資結構。持續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建立建筑立面定期清洗制度,做到立面協調、空間清爽、街區潔凈、設施完備。基本解決城市如廁難、過街難等問題。建立發現及時、處置快速、解決有效、監督有力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推進數字化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效能。
著力提高城市暢通水平。優化城市功能布局,促進產業平臺、公共服務設施與居住小區合理配置,有效疏解都市核心區人口。提高城市道路規劃建設的前瞻性和統籌水平。完善組團式、網絡化城市道路體系,建成一批橋梁、隧道、快速干道、換乘樞紐和停車場。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實現都市區軌道交通和公交線路全覆蓋。加強道路交通綜合管理,消減通行堵點,做好排堵保暢。
增強資源能源保障能力。科學開發水電、風電,優化發展火電,積極發展核電,電源裝機容量超過2000萬千瓦。建成以500千伏“目”字型線路為骨干的智能電網,實現220千伏輸變電體系覆蓋所有區縣。按照國家規劃積極推動特高壓電網建設。加強與疆、陜、黔等省區的能源合作,確保年供煤能力超過6500萬噸,電煤常備能力達到300萬噸。推進煤層氣、頁巖氣勘探開發,加快供氣管道和儲氣庫建設,形成150億立方米的年供氣能力。推動中緬、渝黔等輸油管線建設,成為西南地區成品油戰略儲備基地。建成一批大中型水庫和小型水源工程,新增蓄引能力15億立方米,基本解決工程性缺水問題,促進城鄉居民飲水全面達標,所有縣級以上城市和重點集鎮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
(三)加快構筑開放平臺,著力建設內陸開放高地。實施更加主動的開放戰略,全面提升內陸開放水平,把對外開放與區域合作推向新的高度。
推動兩江新區跨越發展。按照國家賦予的五大戰略定位,深化改革開放,創新政策舉措,加快建設功能現代、產業高端、總部集聚、生態宜居、具有國際影響力和內陸開放示范效應的國家級新區,在服務西部大開發、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龍頭帶動作用。高水平規劃建設產業功能區、商務集聚區和生活居住區,推動人口和要素加速集聚,帶動大都市空間拓展。學習借鑒浦東、濱海新區,加快投融資體制、涉外經濟體制、科技創新體制和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發揮先行先試作用。整體推進基礎建設、功能開發和重大項目攻堅,基本建成江北嘴金融核心區、北部新區總部集聚區、空港綜合功能服務區、國際博覽中心和龍盛、水土產業基地。突出高科技、先進制造和高端服務,建成一批國家級研發平臺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引進一批國內外頂級企業和跨國公司地區總部、結算中心,培育壯大電子信息、汽車、軌道交通、航空、金融保險、臨港物流等重點產業集群。
加快大通道和口岸建設。完善兩路寸灘保稅港區和西永綜合保稅區服務功能,建成國家重要的保稅物流基地、加工貿易基地和服務貿易集聚區。加快建設內陸國際貿易樞紐,依托長江和蘭渝、渝昆、中緬鐵路,增開鐵海聯運和國際直達航線,完善通達太平洋、印度洋和歐亞的國際貿易大通道。健全大通關體系,擴大口岸開放,創新監管機制,建設智能口岸,實現便捷高效通關。
加快轉變外經貿發展方式。拓展利用外資的廣度和深度,集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研發、運營、結算機構。推廣整機加零部件一體化模式,做大做強加工貿易,延長加工貿易本地增值鏈。以信息、軟件、工程設計、咨詢等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為重點,建設國家服務外包城市。擴大一般貿易,優化出口結構,提高成套設備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支持企業到境外并購先進技術、先進裝備、知名品牌和上市融資,建立海外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資源開發基地。
擴大區域交流與合作。積極開展與東盟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合作。務實推進與四川地區的經濟合作,依托兩地地緣、文脈優勢,充分發揮長江黃金水道和已建在建的6條鐵路、6條高速公路通道功能,促進川渝兩地制造業和服務業優勢互補,實現經濟資源和要素優化配置。加強與陜、鄂、湘、黔等周邊地區及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的聯系,促進產業互動、資源互利、市場共享,實現優勢疊加、共同發展。抓住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實施的有利時機,發揮重慶對臺交流的獨特優勢,建設兩岸經濟合作先行示范區,使重慶成為臺商聚集地。
(四)加大城鄉統籌力度,著力縮小城鄉區域差距。堅持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中同步推進農業現代化,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促進城鄉共發展共繁榮。
優化配置城鄉資源要素。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領域,逐年增加各級財政“三農”投入。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統籌規劃和合理利用城鄉建設用地,穩步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充分發揮農村土地交易所功能,構建有利于農村土地增值、農民權益保障的良性機制。開展農村用益物權價值評估,擴大抵押質押融資規模。推進村鎮銀行區縣全覆蓋,穩步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社。擴大農業保險范圍。引導和規范城市資源下鄉,建好工商資本下鄉示范項目,建立工商企業與農民收益共享機制。深化農村經營體制改革,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提高農民職業技能和創收能力,加快形成以家庭經營收入為基礎、工資性收入為主體、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穩步提高的農民收入增長格局。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專業化、標準化、集約化。加強農村土地整理,建設高標準農田。穩定糧油生產,大力發展蔬菜、柑橘、生豬等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漁業、茶葉、特果、蠶桑、中藥材、煙葉等特色產業,建設現代畜牧業示范區、長江三峽柑橘帶、蔬菜自給保障基地和三峽庫區天然生態漁場,保障“米袋子”、“菜籃子”安全。把發展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農村流通市場與規模經營結合起來,促進產加銷一條龍、農工商一體化。加強動植物疫病防控。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技術推廣和農技培訓體系,實施“三萬計劃”,推廣良種良法,加強農業機械化,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建農民幸福家園。因地制宜調整農村聚居點布局,適度集中建設農民新村和巴渝新居,全面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改善縣鄉道路,適度建設農村聯網公路,促進農村客運公交化,行政村通暢率達到85%。推進區域供水一體化,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新建和改造工程,加快清潔能源、商貿流通、醫院學校、文化體育、村郵站等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村容環境,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
堅持把振興“兩翼”放在區域發展的優先位置,推動“圈翼”協調發展。完善“圈翼”互動發展機制,促進產業園區多元共建、上下游產業鏈接協作,提高對口幫扶實效。深入實施“兩翼”農戶萬元增收工程,完善農村流通融通體系,延伸產業鏈條,實現95%有勞動能力的農戶三年增收萬元以上。加快“兩翼”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特色產業發展,采取特殊措施幫扶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完善動態扶貧開發機制,完成20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
把壯大縣域經濟作為統籌城鄉區域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推動“一圈”區縣率先發展、“兩翼”區縣加速崛起。促進南岸、萬州、長壽、九龍坡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產業發展和體制機制創新,增強產業帶動能力。拓寬區縣招商引資渠道,辦好特色工業園區,提高投入產出效率。擴大區縣經濟管理權限。繼續實施遠郊區縣城市建設專項補助,加快配齊教育、醫療、文體、商業等要件。支持區縣因地制宜推進改革創新,增強區縣發展活力。
認真實施三峽后續工作規劃,促進庫區群眾安穩致富。培育壯大天然氣及鹽化工、船舶制造、生物醫藥、綠色食品、旅游休閑等特色產業,建成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和特色農業園區,擴大庫區群眾就業,確保居民收入趕上全市平均水平。深入實施“綠化長江·重慶行動”,庫周兩岸森林覆蓋率達到65%。堅持預防為主、監測為要、避險為先,積極應對庫岸再造,完善地質災害防治長效機制,推進生態屏障區人口轉移。妥善處理移民搬遷安置遺留問題,同心同德建設和諧穩定新庫區。
(五)加大改革攻堅力度,著力突破體制機制障礙。抓住制約科學發展的關鍵癥結,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推動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通過改革破解難題,依靠創新增添優勢。
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縮小貧富差距,關鍵靠改革,核心是制度安排。初次分配既要體現效率,又要體現公平,更加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每年按職工人均收入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形成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突出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建立社會保障水平正常增長機制并擴大覆蓋面,降低民營企業社會保險繳費門檻,合理確定高收入群體社會保險繳費標準。加強財稅調節,完善個人所得稅征收方式,穩妥推進高檔商品住房房產稅試點,完善市區兩級財政轉移支付方式,保持一般預算的75%用于區縣和基層、50%以上用于民生。落實支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協調發展城鄉教育,促進受教育機會均等,不讓社會成員輸在起跑線上。
加快金融改革創新,在擴大直接融資、要素市場建設、外匯管理改革試點、優化金融發展環境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促進國內外金融機構集聚,支持地方金融機構向外拓展。創新銀行金融產品,提高證券化水平,建設保險創新試驗區。規范發展境內外私募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開展外資私募股權基金結匯投資便利化試點,促進擔保、小額貸款、信托、租賃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加速發展。推動農村土地、農畜產品、股份轉讓、藥品器械、航運船舶等交易所規范發展,使之成為內陸地區相應要素的集散中心和定價中心。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加強風險監測防范,保持良好金融生態。
推進國資國企改革創新,更好地發揮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和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率作用。加快整體上市步伐,完善國有企業資本、產業、運營結構和監管體制,形成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強的企業集團。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業績考核和收益分配制度,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堅持非禁即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基礎設施、商貿金融等領域。支持優質民營企業上市,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用好用活資本金扶持、稅收優惠和融資擔保等政策,促進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蓬勃發展。營造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的體制環境,推動國有民營外資經濟融合互動、競相發展。
(六)實施科教興渝和人才強市戰略,著力建設創新型城市。全面落實中長期科技、教育、人才規劃綱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向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
加快建設長江上游科技創新中心和科研成果產業化基地。堅持以自主創新引領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推動科技、標準、產業同步發展,以“重慶創造”提升“重慶制造”。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組織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加強研究開發、資源共享、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打造高交會等科技展會品牌,集聚一批國家級科研院所、海外高水平研發機構,推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爭創一批馳名商標和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促進專利授權量明顯增長,建成保護知識產權模范城市。支持各類標準制(修)訂,建設技術標準高地。聚力打造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完善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構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壯大科技風險投資規模,促進成果孵化和產業化,讓創新創造活力不斷迸發。
優先發展教育,推進教育現代化、國際化、城鄉一體化,基本建成長江上游教育中心。加快發展學前教育,高質量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建設一批高水平大學和特色院校。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技能為核心,探索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加強繼續教育,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積極發展特殊教育。支持民辦教育發展。加大城鄉教育資源統籌力度,改善農村和貧困地區辦學條件,發展寄宿制學校,教育照顧好農村留守兒童。完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逐步推行中職免費教育。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創新教育管理和人才培養模式,增強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質量。提升教師專業化水平,培育良好師德師風。
堅持以用為本,建設內陸地區人才高地。實施高層次人才和基層人才培養工程,壯大各類人才隊伍。大力培養重點領域的高端人才和緊缺人才,用好技能人才和實用人才,加強勞務資源平衡調度,滿足優勢產業人才需求。創新人才工作體制機制,依托兩江新區和各類產業園區,探索建立“人才特區”,集聚更多海內外人才,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
(七)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著力增進民生福祉。創新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都市工業和服務業,通過產業發展、結構調整擴大就業面。堅持創業帶動就業,完善創業扶持政策,支持大中專畢業生、返鄉農民工等群體自主創業。健全困難群體就業幫扶制度,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提供公益性崗位等機制,動態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擇業觀念教育,健全城鄉統一、規范有序的人力資源市場。認真貫徹勞動法律法規,改善勞動條件,支持工會和行業組織維護職工正當權益,努力形成企業和職工利益共享機制,構建和諧的勞動關系。
推進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深入實施社會保險法,不斷完善統籌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努力實現人人享有基本社會保障。提高城鄉養老、醫療保險參保率。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制度。適時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和統籌層次。發展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補充醫療保險。完善以城鄉低保為基礎、專項救助相配套、臨時救助作補充的社會救助制度,逐步實現城鄉全覆蓋。大力發展社會福利機構和慈善事業。
加快醫療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覆蓋城鄉為目標,以縣級醫療機構上檔升級、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化、基層人才培訓為重點,健全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滿足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健全藥品供應監管體系,實現基本藥物制度全覆蓋,保障群眾用藥安全、價格合理。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健全疫病預防控制、健康教育、應急救治等公共衛生服務網絡,提高重大疫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處置能力。強化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建成一批醫學科研基地和現代化醫院,培育一批全國領先的優勢學科和醫學專家,加快建設長江上游醫學中心。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完善人口政策,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健全人口和計劃生育公共服務體系和獎勵扶助制度,促進優生優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質,遏制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趨勢。加快人口管理服務信息化,成為西南人口信息中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培育壯大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加強未成年人保護,發展婦女兒童和青少年事業。健全殘疾人服務體系,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完善全民健身服務體系,提升競技體育水平,增強全民體質。
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健全基層管理服務體系,發揮群眾組織和社會組織的作用,提高城鄉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全面培訓社區干部,提高其待遇水平。大力發展志愿服務。建立干部下訪、接訪常態工作機制和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暢通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發揮人民調解作用。實行重大工程項目和重大政策實施的社會穩定風險預評估,從源頭上化解社會矛盾。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化警務改革,推進能力強警、科技強警、文化育警和從嚴治警,提高治安管理法制化、信息化水平,縱深推進打黑除惡專項斗爭,加強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綜合治理,依法打擊各類犯罪。加強社區矯正工作。開展“六五”普法。夯實安全生產基層基礎,落實企業主體責任,增強政府監管能力,提高全民安全意識,實施高層建筑消防和高危行業安全治本措施,防控重特大事故發生,建成安全保障型城市。健全產品質量和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機制,讓群眾用得安心、吃得放心。完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預防控制、應急處置、應急保障和恢復重建能力。做好新形勢下的民族和宗教工作。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健全國防動員體系,支持駐渝部隊和武警部隊建設,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八)推動思想文化建設,著力建設長江上游文化中心。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全面提升重慶文化軟實力。
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倡導愛國守法和敬業誠信。弘揚紅巖精神和三峽移民精神,塑造新時期重慶城市精神。深入開展“唱讀講傳”,扎實推進千萬市民文明行動。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引導市民知榮辱、講正氣、盡義務、獻愛心,弘揚科學精神,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新聞出版事業發展,加強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傳媒運用和管理,正確引導社會輿論,提高先進文化傳播能力。凈化社會文化環境,保護青少年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
加快發展文化事業。著眼公益、基本、均衡、便利,形成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建抗戰大后方歷史文化博物館等十大公共文化設施,打造文化新地標。新建一批書城、影劇院、博物館、特色文化街區和文化廣場,實現街道和社區文化活動中心全覆蓋。促進文化服務下基層、進農村。繁榮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藝術創作,推出更多優秀理論成果和文化精品。加大文化遺產和民俗文化保護力度,傳承歷史文脈。
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充分運用市場機制,重點發展廣播影視、出版發行、數字讀物、動漫創意、演藝娛樂等產業,高品位打造影視基地和一批文化街區。完成經營性國有文化單位轉企改制,鼓勵文化企業并購重組、上市融資,培育一批龍頭文化企業。構建現代文化市場體系,保護著作權。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加強文化綜合執法。
(九)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著力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牢固樹立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加快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消費模式,實現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承載、社會承受的良性循環。
強化資源節約和管理。加強土地管理和整治,科學管控建設用地,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高。加強礦產資源勘查、保護和合理開發。抓好重點行業節材,推行包裝減量化,減少并逐步取消一次性用品。完善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和垃圾分類處置體系。理順資源性產品比價關系,促進資源有效配置和節約利用。
積極推進節能減排。構建節能環保型產業體系。加強投資項目節能降耗評估審查,嚴把能效和資源消耗準入關,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加大企業技術改造力度,推進重點企業節能減排。政府帶頭,科學管控,大力推進公共機構節能。嚴格節能減排責任制,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有效減少污染物排放。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開發推廣源頭減量、循環利用、零排放和產業鏈接新技術,推行清潔生產,建設一批示范園區和綠色企業。編制低碳經濟規劃,開展試點示范,建立碳排放統計、監測和考核體系。推動重點行業低碳排放,探索碳匯交易。
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實施財政、產業等差別化政策,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制,引導各區縣按主體功能定位發展。大力實施森林工程,增加森林碳匯。加強自然保護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保護管理,修復三峽庫區消落帶、石漠化地區、工礦采空沉陷區生態。開展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持續改善大氣環境質量。扎實推進三峽庫區水污染防治、飲用水源保護和次級河流綜合整治,確保水質安全。新建和完善一批城鄉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提高污水管網配套集收率和垃圾收運處置水平。開展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固體廢物和城市噪聲污染治理,有效控制放射污染和土壤污染。加強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完善環境污染事故預防和處置體系,確保環境安全。弘揚生態文化,扎實開展生態環保示范創建活動。
各位代表!“十二五”發展,對于重慶實現“314”總體部署,具有決戰決勝的重大意義。我們一定要凝聚起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朝著“314”總體部署指向的目標大步前進!
四、奮力做好“十二五”開局工作
今年是全面實施“十二五”規劃的第一年,開好局、起好步,至關重要。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3.5%,一般預算收入增長15%,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3.5%和18%,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重點做好八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和改善經濟運行調控。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穩定市場預期。引導信貸資金合理投放,發揮擔保、小額貸款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服務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作用。強化煤電油氣運調度,加強糧食、食用油和電煤、成品油等重要物資儲備,新增市級儲備糧6萬噸,建立40萬噸成品油儲備,增加200萬立方米儲氣量。抓好糧油、蔬菜生產流通,加強市場監管,保持物價運行平穩。挖掘農村消費潛力,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8%。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質量和效益,實現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8%。
二是著力實施產業結構調整重大項目。完成工業投資2600億元。基本建成整機加零部件(2+6+200)垂直整合的筆記本電腦一體化基地,形成4000萬臺產能。完成MDI一體化等項目前期準備,加快長安千億汽車城、北汽銀翔西南基地等項目建設,全面完成重鋼環保搬遷。啟動建設西部物流中心、涪陵龍頭山港、萬州新田港、永川港橋等物流園區,全面推進船舶標準化改造。加快建設西永、悅來、茶園等商圈和雙福西部農貿城,建成區縣農產品批發市場18個。開展旅游大營銷、大招商,實現旅游總收入增長20%。實施重大產業創新發展工程,啟動建設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組建百億元級科技投融資集團,建設國家檢測中心基地。強力推進節能減排,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8%,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一步下降。
三是加快完善城市功能。完成城鄉總體規劃修訂工作,高起點做好“二環時代”新區規劃和城市風貌塑造。完成主城干道、城中村、老舊居住區綜合整治改造,新建一批城市廣場和雕塑。完成機場路拓寬等一批道路、橋梁、隧道工程,竣工試運營軌道交通三號線和一號線朝沙段。打好國家森林城市、生態園林城市和環保模范城市創建攻堅戰。新增造林500萬畝,城市增綠550萬平方米,建成園博園。實施第六批污染企業環保搬遷,基本完成14條次級河流綜合整治。主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在311天以上,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70%、80%。
四是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和農民增收。建設一批糧油、蔬菜和種養殖基地,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增收。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新增有效灌溉面積20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5萬畝。推行標準、技術、管理、服務“四統一”,建成一批林下經濟和特色產業基地。著力解決農村流通融通兩大關鍵問題,支持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擔保貸款,引導更多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商貿餐飲企業到“兩翼”建基地、下訂單、發展配送。啟動300個貧困村整村脫貧,完成12萬低收入人口脫貧。
五是實現三峽后續工作良好開局。編制三峽后續工作實施規劃,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形成滾動實施機制。加快生態工業園區和特色農業園區建設,推進半淹城集鎮功能配套,實施巫山江東、奉節新縣城等庫岸和高切坡整治工程,綜合整治漢豐湖、龍河東、桃花島等消落區,綠化長江兩岸130萬畝,轉移生態屏障區1.5萬人。加強安全監測防范,嚴格長江干流庫岸沿線礦山管理,嚴控沿江城鎮建筑密度,確保庫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六是提升內陸開放水平。全面打響兩江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片區開發攻堅戰,建成投產一批重點項目,力爭達成“兩年見成效”目標。完成兩路寸灘保稅港區二期工程,加快西永綜合保稅區配套功能建設。打通連接滇、桂邊境的公路物流通道。建立海外投資項目庫。提高招商引資實效,擴大對外貿易規模,力爭外商投資額80億美元、進出口總額200億美元。
七是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完善戶籍制度改革配套政策,落實轉戶居民基本權益,形成科學有序的轉戶常態機制及合理的人口層級分布。完善“雙軌制”住房供應體系,新開工公租房1350萬平方米,通過加強土地供應、稅收約束等調控,促進房地產市場結構合理、供求平衡、秩序規范。擴大直接融資規模,推動建工、隆鑫等企業上市。簡化審批手續,發展微型企業2.5萬戶。開展國家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加快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領域改革。積極穩妥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試點。
八是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民生十條”,認真辦好民生實事。陽光公正地搞好公租房申請審核、搖號配租,實現50萬人入住。完成10萬戶農村危舊房改造,建成5萬戶巴渝新居和500個農民新村。城鎮新增就業30萬人以上。農村養老保險覆蓋所有區縣,適時提高養老、醫療、低保等待遇水平。建成100個鄉鎮(街道)就業和社保服務中心。新建改建城鄉社會福利中心和鄉鎮敬老院100個。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失業保險補助與物價波動掛鉤的聯動機制,保障低收入群體基本生活。完成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建設鄉鎮中心幼兒園100所。實現8900個村電視戶戶通,新建30個街道文化中心,管好用好基層文化設施。改擴建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42個。新增交巡警平臺200個,建立數字化城市應急指揮防控體系。開展安全生產基層基礎攻堅年活動,安裝農村道路防撞護欄1000公里,高危行業和企業安全標準化100%達標,建成200個安全社區。完成450個社區標準化菜市場整治改造。
五、努力提高政府自身建設水平
“十一五”時期,我們按照為民、務實、清廉、高效的要求,完成了市、區縣和鄉鎮三級政府機構改革,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政府行為,健全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行政立法、行政執法、行政處罰裁量等工作規范,較好執行了工程建設招投標、重要資源使用權招拍掛出讓、產權交易、政府采購等制度,依法查處了違法違紀案件,各級政府及其公務員依法履職、服務群眾的意識和能力有了新進步。進入發展新階段,我們將牢記宗旨、執政為民,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在西部率先建成法治政府。
第一,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增強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扎實推進學習型政府建設,加大公務員培訓力度,力求思想適應發展變化、知識適應時代要求、能力適應工作需要,提高駕馭復雜局面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自覺向群眾學習、向基層學習、向先進學習,不斷提高謀發展、解難題、闖新路的認知水平。立足重慶實際,遵循發展規律,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辦法和開放的視野,突破陳規陋習和體制障礙,不斷增強創新發展能力。
第二,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健全政府職責體系,強化規劃引導和市場監管,更加注重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進一步理順各級政府職責權限,增強區縣統籌管理能力。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提高審批效率。加強審計監督、行政監察和政務督查,健全衡量科學發展的考評機制,形成工作有抓手、績效有評估、過失必追究的運行體系。
第三,嚴格依法行政,將權力置于人民監督下陽光運行。完善決策程序,加強決策跟蹤反饋和評估。創新行政立法工作機制,加強對外開放、社會建設、市場監管、生態環保等立法,提高政府規章質量。深化綜合執法改革,強化城鄉建設、社會治安、安全生產、產品質量、食品藥品安全等領域行政執法,切實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加強行政復議和行政調解。擴大政府信息公開,推行網絡政務,加強網上監督。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以及輿論監督、社會監督,確保行政權力依法、公正、有效運行。
第四,切實加強政風建設,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好務。堅持把群眾的呼聲、意愿和訴求作為施政理政的“定盤星”,決策依民而定,執行因民而為,績效為民而求。建立創先爭優長效機制,完善“三項制度”,深入開展“三項活動”,增強貫徹執行群眾路線的自覺性。從體制機制入手,著力解決征地拆遷、勞動爭議、環境污染等群眾反映突出的問題,辦好順民意、解民憂、惠民生的實事。引導群眾以理性合法形式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糾紛,依法保障群眾權益。改進會風文風,嚴格控制各類檢查評比和表彰。降低行政成本,建設節約型機關。
第五,旗幟鮮明反腐敗,保證權力干凈運行。始終牢記“兩個務必”,恪守廉潔從政若干規定。實施源頭治理,以制度規范和陽光運作,堵住公共資源交易、公共資金管理等腐敗易發多發領域的漏洞。鞏固“三項治理”成果。完善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規范行政處罰裁量權。從嚴治政,嚴肅查辦領導干部濫用職權、貪污賄賂、腐化墮落、失職瀆職案件,嚴肅查辦商業賄賂和嚴重侵害群眾利益案件,嚴肅查辦群體性事件和重大責任事故背后的腐敗案件,嚴肅查辦為黑惡勢力充當“保護傘”的案件,絕不讓違法違紀行為干擾改革開放大局,絕不容腐敗分子玷污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重慶正在崛起,前景催人奮進。世界的目光注視著我們,人民的期待鞭策著我們。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在中共重慶市委的領導下,倍加珍惜不可多得的黃金機遇,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勢頭,倍加珍惜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大好局面,扎實走好每一步,奮力跨過每道關,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