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何傳啟:人的現代化的歷史事實、理論

2011年01月31日15:26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地區現代化 地區 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報告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 世界現代化 排名 新人類發展指數 新人類 發展指數 HDIN 何傳啟 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現代化報告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2、人的現代化理論

人的現代化理論是關于人的現代化現象的一種理論,是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分領域理論。它大致包括兩個理論集合:經典人的現代化理論和廣義人的現代化理論。它與文化現代化理論、社會現代化理論和個體現代化理論等有交叉,與行為心理學有交叉。

(1)經典人的現代化理論

經典人的現代化理論,作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在20世紀60~80年代形成的。有些時候,它被稱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行為心理學派。美國學者的三本專著的問世,包括《成就社會》(McClelland 1961)、《走向現代:六個發展中國家的個人變化》(Inkeles, Smith 1974)和《探索個人的現代性》(Inkeles 1983)等,標志著經典人的現代化理論的誕生。迄今為止,經典人的現代化理論尚沒有系統的、公認的一般理論闡述,而是一個學術思想集合。

首先,經典人的現代化的定義。

關于人的現代化沒有統一定義。一般而言,人的現代化是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的轉變,包括人格現代化、心理現代化、個人行為現代化和價值觀念現代化等。

美國學者英克爾斯和史密斯認為:在任何社會和任何時代,人都是現代化進程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國民在心理和行為上都發生了轉變,形成了現代的人格,現代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和文化機構中的工作人員都具有人格的現代性,這個社會才能成為現代社會。如果一個國家的人民缺乏能夠賦予先進制度以生命力的廣泛的現代的心理基礎,如果掌握和運用先進制度的人本身在心理、思想、態度和行為上還沒有經歷一場向現代性的轉變,那么失敗和畸形的發展就是不可避免的(Inkeles, Smith 1974)。

其次,經典人的現代化的結果。

人的現代性的形成和擴散是個人現代化的主要結果。

英克爾斯教授歸納出現代人的九個心理特征(Inkeles 1966)。首先,樂意接受新經驗,并對革新和變革持開放態度;其次,思想活躍,對周圍范圍廣泛的問題形成并發表自己的觀點;其三,著眼現在或未來,而不是迷戀過去;其四,相信人類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環境,實現自己的目標;其五,處理事務具有計劃性、組織性;其六,信任感,相信社會和其他人是可以依靠的;其七,分配公平,個人報酬與其技能和對組織的目標的貢獻成正比;其八,具有抱負,愿意接受正規教育和科學知識;其九,了解和尊重別人的尊嚴。

英克爾斯和史密斯認為,現代人的性格,可以總結為四個主要特征。他是參與型的公民,并且消息靈通;他擁有相當明顯的個人效率感;他在受到傳統勢力影響時,特別在處理個人事務上作出決策時,有高度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他愿意接受新經驗和新理念,是心胸開放的人,而且在認知上有很大彈性(Inkeles, Smith 1974)。

卡爾研究發現,現代性的核心特征包含七個要素,它們是:行動主義,同親屬的低結合率,喜歡城市生活,個人主義,城市亞社區的層次低,生命機會的社會分層低(Kahl 1968)。布萊克認為,與過去時代的個人相比,現代的人格是更加開放,更加寬容,更加關心對環境的控制,更不安于現狀(Black 1976)。

其三,人的現代性與經濟發展。

麥克勒蘭德認為(McClelland 1961),經濟發展與人的“成就需求”緊密相關,成就需求與價值觀、信念和意識形態緊密相關。在西方工業化國家,兒童和小學生讀物和童話故事中有關進取和以獲得成就為欲望的主題的出現頻率很高,在發展中國家相對比較低。有三個因素影響男孩的成就需求:父母對成功的高標準、溫暖和鼓勵、一個不權威獨斷的父親。成就需求較高的社會將造就精力更旺盛的企業家,這些企業家們推動了經濟的更快速發展。

(2)廣義人的現代化理論

廣義人的現代化理論是關于18~21世紀期間的個人現代化現象的一種理論解釋。它是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在個人行為領域的應用,是中國學者何傳啟提出來的。廣義人的現代化理論包括一般理論、分支理論和相關理論等(表2-116)。這里重點討論它的一般理論,包括人的現代化的定義、過程、結果、動力和模式五個方面內容。

首先,人的現代化的定義。

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是現代化過程中的個人和相關因素的變化。

人的現代化的內涵:人的現代化是18世紀以來個人行為領域的一種前沿變化和國際競爭,它包括現代人的形成、發展、轉型和互動,個人要素和公民制度的創新、選擇、傳播和退出,以及追趕、達到和保持世界先進水平的國際競爭、國際分化和國家分層等。

人的現代化的外延:人的現代化包括個人行為、素質、制度和觀念的現代化,包括人格和心理現代化,包括工作前人員、工作人員、退休人員、男性和女性公民的現代化,包括物質工作者、服務工作者和知識工作者的現代化,包括分段、分層、分部門的個人現代化,包括個人現代化與其他領域現代化的相互作用,包括個人現代化的時空分布變化等。

一般而言,人的現代化是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發展,是人的變遷的世界前沿和達到世界前沿的行為和過程,它包括從傳統人向現代人、現代人向后現代人的兩次轉變、公民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公民權利和義務的發展、個人生活方式、行為模式和價值觀念的變化等。

在人類文明史上,人類的自我解放大約發生了三次(表2-117)。其中,從宗教和封建專制中解放出來是第一次人的現代化,從組織和機器控制中解放出來是第二次人的現代化。

人的現代化是個人變化與現代化的一個交集。人的現代化,不僅包括人的自身變化,還涉及個人生活的制度和環境的變化。沒有制度和環境的現代化,人的現代化是難以實現的。在現代化過程中,人、制度和環境三個要素之間,可以相互促進,也可以相互抑制。

人的現代化的概念模型。首先,人的發展是個人進步、制度進步與環境進步的交集。其次,人的現代化是人的發展、人的轉型和人的互動的交集。

其次,人的現代化的過程。

人的現代化是一個長期過程。在18~21世紀期間,人的現代化的前沿軌跡可以分為第一次和第二次個人現代化兩個階段,兩次現代化有不同內涵。

第一次個人現代化是從傳統人向現代人、農業人向工業人的轉型,包括從倫理人向契約人、家族人向社會人、等級人向平等人、君臣關系向國家公民、農村人向城市人轉變等。

第二次個人現代化是從現代人向后現代人、從工業人向知識人的轉型,包括從經濟人向生態人、物質人向文化人、組織人向自主人、民族人向世界人轉變等。

第一次和第二次人的現代化有不同特點(表2-118),第二次人的現代化的特點還在發展。

人的現代化的一般特點有10個:部分可預期的、非線性的、可逆的、路徑依賴的、多路徑的、多元的、不均衡的、不同步的、有階段的和全球的等。

人的現代化是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遵循現代化的10個原則(表2-12)。

其三,人的現代化的結果。

20世紀60年代以來,個人現代化的結果與目標的相關性是逐步形成和加強的。

個人現代化的結果包括個人現代性、特色性、多樣性和副作用的形成等。從理論角度分析,它包括六個方面的深刻變化:兩次個人轉型的完成、個人素質和能力的提高、個人價值觀念的變化、公民制度的發展、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發展、個人現代化的分布變化等。

第一次人的現代化的結果是第一個人現代性、特色性和多樣性的形成,主要特點包括職業性、公民性、理性、平等性、階級性、民主性、組織性、效率性、開放性、獨立性、參與性、計劃性、現實性、公平性、主動性、流動性、科學性、紀律性、責任感、信任感、成就感和個人價值等,副作用包括人情淡化、物質主義流行等。

第二次人的現代化的結果是第二個人現代性、特色性和多樣性的形成,目前特點包括知識性、網絡性、生態性、自主性、多樣性、興趣化、國際性、幸福感、終生學習、自我實現和人的全面發展等,副作用包括知識和技能老化加快、工作風險和家庭風險擴大等。

從個人角度分析,個人現代化的目標主要有三個。完成第一次人的現代化;完成第二次人的現代化;追趕、達到和保持公民素質的世界先進水平。

從政策角度分析,個人現代化的目標主要有三個。全面提高公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發展和完善公民權利和義務制度;提高公民的創造力和國際競爭力等。

其四,人的現代化的動力。

微觀層次的動力因素包括創新、競爭、適應、交流、個人利益和個人興趣等;宏觀層次的動力包括國家現代化、地區現代化、信息化和全球化等。

創新是制度進步的根本來源,競爭是個人進步的激勵機制,適應是對外部環境變化的個人和制度調適,交流是個人發展的促進因素,個人利益和興趣是個人發展的影響因子。發達國家創新和競爭作用比較突出,發展中國家交流和適應作用比較突出。

動力模型包括創新驅動、雙輪驅動、聯合作用、創新擴散和創新溢出等(表2-16)。不同類型和不同時期的個人,有不同的現代化動力。

其五,人的現代化的模式。

人的現代化沒有通用的最佳路徑。21世紀人的現代化有三條基本路徑(圖2-70)。

如果說,第一次個人現代化是個人初級現代化,那么,第二次個人現代化是個人高級現代化;兩次個人現代化的協調發展并持續向知識人、網絡人和生態人轉變是綜合個人現代化。

人的現代化沒有標準模式,它受傳統文化、個人職業和客觀條件的影響。

一般而言,不同階段、不同領域和不同部門的個人現代化的內容和模式有所不同。

(摘自:中國現代化戰略研究課題組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1》 何傳啟專欄

   上一頁   1   2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