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亞太總裁協會全球首發2010世界新興產業發展報告,分析了新興產業形成與發展的路徑及影響因素。
1.新興產業形成與發展的路徑
(1)市場主導的內生路徑。其實質是新興產業在自然市場環境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生存競爭,并獲得市場拉動的成長過程。該路徑長處有二:第一是新興產業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嚴酷市場的競爭,得到了鍛煉,從而產業素質比較高;第二是新興產業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市場的嚴格選擇,其固有優勢得到了固化和加強,因而產業的抗外界干擾能力、應變能力和自發展、自創新能力比較強。不過,該方式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形成與發展的速度比較緩慢,新興產業從萌芽到市場地位的確立所需時間比較長;新興產業形成與發展會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波動性,易受經濟系統本身不確定性的強烈影響。
(2)政府作用下的外推路徑。其實質是產業在人為市場環境下進行生存競爭并逐步謀求發展的結果。政府培育的新興產業形成與發展方式的長處有三:第一是新興產業形成與發展的速度比較快,產業從萌芽到市場地位的確立所需時間比較短;第二是政府培育新興產業的目的性比較明確,前瞻性強,確定性程度比較高,政策不易波動,而且不易受經濟系統本身不確定性的強烈影響;第三是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新興產業的極化效應的時間跨度會比較短,其作用從極化轉向擴散的時滯縮短,因而社會所承擔的新興產業成長成本可能會比較低。不過,政府培育的新興產業形成與發展方式也有其不足之處,比如新興產業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沒有經歷自然市場的嚴酷競爭,因而產業素質與市場自發方式相比可能會比較低;新興產業在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沒有經過自然市場的嚴格選擇,其固有優勢固化和加強的程度可能不如市場自發的方式高,因而產業的抗外界干擾能力、應變能力和自發展、自創新能力可能相對較弱。
(3)市場選擇與政府扶持共同作用的發展路徑。就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而言,通常情形是新興產業在市場與政府政策共同構筑的環境中形成與發展,因而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市場與政府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影響。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應遵循市場主導下的內生發展路徑,充分發揮價格機制、競爭機制的激勵功能,有效促進技術創新和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另一方面,政府應保有一定的控制權,發揮其舉足輕重的引導和推動作用。市場的內生動力與政府政策的推動在產業培育和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市場的內生動力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最根本的推動力量,處于決定性地位,而政府的推動則起著催化劑的作用,同樣不可忽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初期,技術亟待突破,市場競爭力不強,政府強有力的扶持尤顯重要。
(4)內源式發展和外源式發展路徑相結合。內源式路徑是指通過自身的努力實現技術創新,達到技術進步的目的;外源式路徑則指從外部引進技術。一般而言,發展中國家的技術進步有貿易、FDI與自主研發三個途徑。貿易方式即購買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FDI方式即引進技術較先進的外商直接投資;自主研發則由本國企業或研發機構自主創新。源于貿易和 FDI的技術進步途徑屬于外源式路徑,自主創新途徑屬內源式路徑。兩種路徑各有優劣。內源式路徑的優勢在于可獲得技術專利等自主知識產權,掌控技術命脈;劣勢在于研發成本較高,且存在技術風險。外源式路徑的優勢在于成本低,引進成本通常是自我研發的 1/3至 1/5,且引進技術風險較小;不利之處是某些技術進口難度大或成本過高,也難以獲得自主知識產權。
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過程中,中國應充分利用好“國內、國際兩種市場”,遵循內源式發展和外源式發展相結合的路徑。一方面,走內源式發展道路,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在引進基礎上通過自主研發,實現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技術進步目標。走內源式道路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必然要求,戰略性新興產業必須掌握關鍵核心技術。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國際技術合作,自主創新包括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技術再創新。技術引進是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來源,是快速、低成本的技術進步路徑。兩條路徑的結合具體體現在要對外源式路徑引進的技術進行集成創新和再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避免陷入“引進—再引進—落后—再落后”的惡性循環;技術成熟度較高或可獲取性強,可采取外源式道路,可獲取性不強、難度較大、成本也高的尖端技術,自主研發。對于新興產業技術重在自主創新,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進則重在引進。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應力求實現內源式道路和外源式道路的優勢互補,最終落腳點在自主創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