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雙到”扶貧的基本思路、重點對象與目標任務
廣東省“雙到”扶貧的基本工作思路是:靶向療法,定村定戶,定責定人,駐村幫扶,一村一策,一戶一法,一定三年,限期脫貧,分輪分批地解決農村貧困問題。這一工作思路的精髓就是“精準扶貧、定點清除”理念。廣東省的“雙到”扶貧目前已進入第二輪。對每一輪“雙到”扶貧,都精心進行頂層設計,明確重點扶貧對象,明確具體目標任務。
(一)第一輪“雙到”扶貧的重點對象和目標任務。第一輪“雙到”扶貧的實施期限是2009-2012年。重點幫扶對象是: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14個地級市和恩平市等83個縣(市、區)的3407個貧困村,以及這些貧困村內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2500元的36.7萬戶貧困戶、158.6萬貧困人口。目標任務是:用3年時間,通過實施“規劃到戶、責任到人”扶貧開發工作責任制,采取綜合扶貧措施,確保被幫扶的貧困戶基本實現穩定脫貧,人均純收入達到2500元以上;確保被幫扶的貧困村基本改變落后面貌,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
(二)第二輪“雙到”扶貧的重點對象和目標任務。第二輪“雙到”扶貧的實施期限是2013-2015年。重點幫扶對象是:粵東西北欠發達地區2011年末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低于5623元(即2011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9372元的60%)、集體經濟收入低于3萬元的2571個貧困村;這些貧困村內2011年末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3093元(即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9372元的33%)、有勞動能力的20.9萬貧困戶、90.6萬貧困人口。目標任務是:(1)到2015年,被幫扶的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到或超過當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5%,并實現穩定脫貧;貧困家庭成員按規定全部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符合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貧困家庭成員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貧困戶家庭適齡子女義務教育階段不因貧困輟學,考上高中和高等學校的子女能夠順利完成學業;低收入住房困難戶住房改建和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貧困村莊移民搬遷安置任務全部完成。(2)到2015年,貧困村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當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或超過5萬元;生產生活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完善,村莊環境整潔,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基本改變落后面貌;民主管理制度健全,村“兩委”班子戰斗力、凝聚力和號召力進一步增強。
相比較而言,第二輪“雙到”扶貧的目標任務比第一輪的內涵更豐富,要求更高,體現了從重點解決絕對貧困向緩解相對貧困,從重點關注收入貧困向關注多維貧困的轉變。
三、推進措施與主要做法
在明確總體思路、重點對象與目標任務的基礎上,究竟在實際操作中如何推進“雙到”扶貧?我們不妨從廣東省針對解決八個實際問題所采取的具體措施,來對“雙到”扶貧的基本做法做一些梳理和歸納。
(一)明確幫扶單位,定點定人定責,著力解決“誰去扶貧”的問題。廣東省委、省政府將貧困村及貧困戶的“雙到”扶貧責任,以“兩辦”文件名義采取“一對一”的清單形式,一次性地分解下達到各相關市、縣和幫扶單位,實行定點定人定責(見專欄1)。如第一輪“雙到”扶貧,承擔定點幫扶任務的幫扶單位,共派出11524名干部,組成3541個扶貧工作隊,進駐到3407個貧困村,一定三年不變。各幫扶單位“一把手”為第一責任人,分管領導為直接責任人。貧困村中的貧困戶,分別由幫扶單位安排黨員干部,責任到人,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也是一定三年不變。這樣,保證了每個貧困村都有幫扶責任單位和駐村工作隊,每個貧困戶都有幫扶責任人。
專欄1:廣東省“雙到”扶貧定點幫扶貧困村責任單位分解
廣東省委、省政府將貧困村和村內貧困戶的“雙到”扶貧責任,以“兩辦”文件名義采取“一對一”的清單形式,一次性地分解下達到各相關市、縣和幫扶單位,實行定點定人定責。第一輪“雙到”扶貧(2009-2012年)3407個貧困村的分解方案是:省直和中直駐粵單位幫扶247個村,珠江三角洲7個經濟發達市(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江門)幫扶1160個村,貧困村所在的市、縣幫扶2000個村。第二輪“雙到”扶貧(2013-2015年)2571個貧困村的分解方案是:省直和中直駐粵單位幫扶227個村,珠江三角洲6個經濟發達市(廣州、深圳、佛山、珠海、東莞、中山)幫扶875個村,貧困村所在的市、縣幫扶1469個村。
(二)全面建檔立卡,實行“靶向療法”,著力解決“扶貧扶誰”的問題。“雙到”扶貧推行的是“靶向療法”,瞄準的“靶向”是貧困村、貧困戶。為確保“雙到”扶貧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幫扶單位和駐村工作隊進村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對貧困村、貧困戶的真實情況進行全面摸底調查,按照民主推薦、核準認定、張榜公示、登記造冊等程序,鎖定幫扶對象。省扶貧辦統一制定《貧困村幫扶記錄簿》和《貧困戶幫扶記錄簿》,由縣(市、區)負責印發到村、到戶。各幫扶單位按照要求,將幫扶情況和項目實施完成情況,一筆一筆地如實填寫《貧困村幫扶記錄簿》;幫扶貧困戶的責任人按照要求,將入戶幫扶情況和項目實施情況,也要一筆一筆地如實填寫《貧困戶幫扶記錄簿》。這“兩簿”,由村負責人、貧困戶戶主、駐村工作隊隊長共同簽名確認后,及時錄入省扶貧信息系統,形成幫扶貧困村、貧困戶的動態檔案和工作臺賬,作為績效考評重要依據。省、市、縣(市、區)和鄉鎮數據庫實時聯網監測,對幫扶工作實行信息化監督管理。為確保建檔立卡、電腦管理工作落實到位,省財政廳安排專項資金作為建檔立卡工作經費,如第一輪“雙到”扶貧安排專項工作經費1550萬元。
(三)科學制定規劃,落實幫扶項目,著力解決“扶貧扶什么”的問題。各幫扶單位本著“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原則,制定切實可行的“兩級”三年規劃(貧困村整村推進扶貧規劃和貧困戶脫貧規劃)以及年度幫扶工作計劃。規劃突出特色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社會服務事業、基本民生保障等四個方面的重點幫扶項目,形成項目進度計劃和落地實施清單。2009-2012年第一輪“雙到”扶貧期間,3407個貧困村都制定了整村推進三年扶貧規劃,36.7萬貧困戶也都制定了脫貧計劃。三年共實施扶貧項目28868個。其中,特色農業項目18101個,村辦工業和商貿旅游項目4497個,其他建設項目6270個。正是這些幫扶項目的落地與實施,才確保了第一輪“雙到”扶貧任務的圓滿完成。
(四)創新開發機制,推動產業發展,著力解決貧困村貧困戶如何增收的問題。貧困村發展集體經濟、貧困戶增加家庭收入,必須選準發展路子,建立支柱產業,拓寬增收門路。而貧困村、貧困戶發展特色支柱產業面臨的主要困難和“瓶頸”是缺資金、缺技術、缺市場信息、缺有效的產業化組織機制。“雙到”工作的深入開展,為創新產業扶貧機制,解決“四缺”難題,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如連南瑤族自治縣三排鎮三排村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把原來分到各家各戶的土地以村委的名義統一租賃過來,大搞蠶桑、金銀花、花生等特色產業基地連片開發,然后根據貧困戶勞動力情況和個人申請,將基地分給農戶管理種植,形成“基地 +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該村興建蠶桑420畝,金銀花 368畝、花生 345畝,共帶動貧困戶152戶參與基地種植。再如,中山大學采取“交鑰匙”方式幫扶紫金縣龍窩鎮琴口村興建靈芝生產基地。中山大學負責出資金、包技術、包管理、包孢粉深度加工、包市場銷售;村里以土地、貧困戶以勞力入股,全部利潤按“三七開”由村集體和貧困戶分配;三年以后,靈芝生產基地交給琴口村管理和經營。再如,東源縣澗頭鎮洋潭村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重點發展油茶、檸檬、珍稀林木“3個千畝基地”,采取土地集約方式成立“綠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所得收入由村集體和村民(包括貧困戶)共同受益。目前,“3個千畝基地”的效益日益顯現,預計 3個產業項目進入豐產期后,全村農戶人均分紅可達上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可超百萬元。還如,清遠市在貧困村積極推行“四個一”的產業扶貧模式,即每個村至少發展一個主導產業、成立一個專業合作社、聯掛一家龍頭企業、帶動一批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目前全市共培植發展扶貧龍頭企業 116家,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 425個,帶動貧困農戶近 4萬戶。郁南縣創造了金融扶貧“郁南模式”,為貧困農戶發展生產在正規金融機構獲得小額貸款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見專欄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