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貴州等八省區出現石漠化現象 嚴重地區寸草不生

2011年09月16日15:12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石漠化地區 巖溶區 貴州師范大學 織金洞 種植 生態可持續發展 巖溶地區 封山育林

石頭地里的希望

什么是石漠化?簡單來說,石漠化就是只見石頭不見土地。它是在喀斯特地貌基礎上形成的一種荒漠化生態現象。石漠化嚴重的地方只見一片白花花的石頭,看不見一塊土地,有的地方甚至連沙漠都不如——因為至少沙漠里很多地方還能有些耐旱植物生長,石漠化嚴重地區可以說是寸草不生。中國是世界上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貴州、云南、廣東、廣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八省都有石漠化現象。其中以貴州最為嚴重。石漠化究竟會給當地人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呢?

一、只能種玉米的背后

貴州長順縣處于山區中,和其他很多山區不同的是,這里樹木稀少,漫山遍野種的都是玉米。

長順縣磨油村村主任告訴記者,山上種的都是玉米的。今年因為干旱,一畝差點就20、30斤,好點就是50、60斤

今年31歲的長順縣竹子托村村民楊光輝也出生在這樣的山區里。破舊的木板房就是過去全家人生活的地方。

村里的土地大部分都是石頭坡地,土壤稀少,又缺少水分,除了玉米,大家不知道還能種什么。

楊光輝告訴記者全年一直都是吃玉米,甚至還不夠吃。

我國平原地區玉米畝產普遍高于1000斤。然而像這樣的石頭地種下去玉米,一畝地一年下來多則收200斤,少則幾十斤,遇到旱災甚至顆粒無收,村里家家戶戶都有過缺糧的歷史。

楊光輝說,基本上2008年以前,短缺糧食是正常的

在廣西省田陽縣義安村,和貴州竹子托村一樣,也是一個山區村落。

村民陽美蓬告訴記者地里以前種的都是玉米。

義安村生活著64戶人家,然而全村平整的土地加起來也不過70畝。為了解決吃飯問題,村民們不得不常年上山開墾土地。

村民告訴記者那樣的地種玉米收也收不多。

為什么這里的村民都只能種玉米?而且產量都這么低?原來,這些村莊面臨著一個共同問題。

貴州師范大學喀斯特學院教授熊康寧向記者介紹,石漠化,是一種在脆弱的喀斯特(巖溶)生態背景條件下,由于人類長期的不合理的一些社會經濟活動,導致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后地表呈現像荒漠一樣的景觀。

一是缺土,二是缺水,對于當地農民來說意味著失去了生存的基礎,因此石漠化總是和貧困相伴而生。在全國確定的592個國定貧困縣中,224個分布在西南巖溶區所在的8省區市,占全國34.5%。貧困人口超過1000萬,集中了當今中國約一半的貧困人口。

熊康寧說,人民的貧困,社會經濟發展的滯后,是石漠化最明顯的一個結果。

二、地球的癌癥——石漠化

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罪魁禍首就是石漠化。據統計,貴州省被石漠化的土地面積達36000平方公里,占貴州省國土總面積的20.39%,而且土地石漠化正以每年900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展。石漠化被稱為地球的癌癥,而這個癌癥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呢?

石漠化地區巖石風化成一厘米土層需要一萬年的時間,一旦喪失,若想自然恢復,需要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時間,因為難以恢復,石漠化又被稱為地球的癌癥。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巖溶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曹建華告訴記者,(巖溶地區)這樣一種脆弱性的話,那么人為就一干擾它,它恢復過來的時候,那么就很大的一個困難。

但是,這種人為的干擾卻一直在持續,我國的石漠化發生地大多數為老、少、邊、窮地區,人均耕地大多不到一畝,而大部分土地平均產量卻只有平原地區的十分之一,于是過度開墾便成為了這里的常態,土壤流失也就日益嚴重。

竹子托村村支書告訴記者,過去山頂上都種了苞米,全部都是苞米。

石漠化治理當中的另一個難題是植被的恢復。對于石漠化地區來說,植被十分珍貴,然而經濟貧困、能源短缺卻讓植被成為了這些地區燒水做飯的主要能源。

義安村村民陽美蓬:每天都砍一捆60、70斤的柴火背回來。

曹建華說,在全球范圍內,中國石漠化的問題是最嚴重的。最根本的一個問題是因為中國人口密度很大,就必須要有糧食,必須要有能源。

我國巖溶地區人口密度高達208人/平方公里,相當于全國平均人口密度的153.3%,是巖溶地區適宜人口承載量的兩倍,人地矛盾成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個難題。

曹建華介紹,在歐洲曾經做過一個測試,在巖溶地區,人與自然能夠相對和諧共處的時候,人口密度大概不超過一百人每平方公里。

要想解決糧食和能源問題,就必須改變這些地區單純依靠種植玉米的現狀,讓不適宜耕作的土地退耕還林,讓能夠耕作的土地種上產值更高的經濟作物,換取糧食和能源。但是連年干旱加上水利基礎設施的缺乏卻讓他們無從下手。

竹子托村村民楊光輝告訴記者,因為全部都是石頭,土地淺薄,水分不夠供養,遇到干旱的時候,就吸收不到水分了。

就算經濟作物存活下來,如何把產品運輸出去也是一個難題。修建道路、水利設施,培育經濟作物等離不開資金的投入。但是在這些山區里建設基礎設施,需要投入的資金往往是平原地區的幾倍,而我國石漠化主要涉及的451個縣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僅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多一點,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9.7%。數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治理資金對于他們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竹子托村村支書說,在2008年以前,把外出務工等等這些都加進來,人均收入也就是毛收入才1300多。

就這樣,過去幾十年,治理的速度無法趕超石漠化擴張的速度。這一地球癌癥在中國日益擴散,每年中國被石漠化吞沒的土地相當于一個縣的國土面積。從1987年到2005年的18年間,西南巖溶區石漠化面積增加了近4萬平方公里,超過了整個海南島的面積。

為了養家糊口,楊光輝和村里的年輕人一樣,只能外出打工,養活自己的家人。

楊光輝說,不夠吃后來再想辦法,去借或者在外面打點零工。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嚴重,但是貴州當地向來就流傳著“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的說法,自然條件惡劣反而刺激了當地人對土地的過度開墾,這又加劇了水土流失的狀況。再加上連年干旱,貴州的石漠化擴散速度一天天加大。這個地球癌癥難道真的是不治之癥了嗎?

1   2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央視《經濟半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