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新華網廈門9月13日電 近日,一則“廈門首個人工島有望落戶同安灣”的消息在廈門當地引發了不小反響,公眾對這個正處于環評階段的“人工島”提出了各種質疑,比如會否破壞當地生態導致珍稀生物滅絕、項目的環境評估會否走過場等,不少公眾憂慮如果沒有科學決策一味地填海造地將給子孫后代帶來生態憂患。
帶著這些質疑,新華社記者采訪了當地的群眾、專家以及相關部門并一一進行求證。
質疑一:環評公示為何“神秘消失”?
據記者了解,廈門擬建的首個“人工島”工程,位于廈門同安灣東南海域鱷魚嶼北側,陸域面積45萬平方米,將打造成華商高端會所。項目8月1日進行環評公示,如果市民對該項目在環境保護方面有什么意見和建議,可通過多種方式向環評單位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反饋意見。
8月24日,網友“落魄書生周筱赟”發帖稱:“該人工島的環評公示從8月1日起在廈門市環保局的網站公示幾天后,突然消失了。”這個帖子讓一些市民開始懷疑“廈門市政府藏匿環評公告在自然保護區大規模填海造島。”
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的規定,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或者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采用便于公眾知悉的方式,向公眾公開有關環境影響評價的信息。公眾參與需進行兩次公示:第一次為環境信息公示,收集公眾主動提交的意見,第二次為報告書簡本公示。征求公眾意見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
那么,首次環境信息公示為何“神秘消失”?
面對質疑,廈門市環保局不久前發出一則聲明表示,環保局網站上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示欄目中發布的信息,由發布者自行輸入、提交,其內容由發布者負責。相關信息的公示期和下線時間均由發布者自行設定。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研究所在接到環評委托后,于7月29日在當地報紙上簡單刊登了一則環評公示消息,于8月1日在環保局網站上進行公示,當時設定的期間是15天。“這一切都按照環評公示的要求來做的,并不是 神秘消失 。如今研究所正在對該工程進行詳細的調查。”該所一名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公示的時候,因工作上疏忽,的確出現了工程圖上坐標正確但對應文字部分錯誤的問題。
質疑二:是否建設在自然保護區?
據了解,擬建的“人工島”位于廈門同安灣東南海域鱷魚嶼北側灘涂地上,在廈門本島與翔安區、集美區之間海域,東距翔安區劉五店約2.5公里,西距集美區約7.2公里,南距五緣灣約6.2公里。
記者日前來到廈門翔安區馬巷鎮瓊頭村,租用當地漁民的漁船行駛半個多小時來到鱷魚嶼。登上0.15平方公里的鱷魚嶼,只見綠樹成蔭,白鷺不時落在島嶼上嬉戲,幾位游客正在這里拍照,構成一幅美麗的自然生態畫卷。鱷魚嶼的北側有著大面積的灘涂,種植了大量的紅樹林。
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鱷魚嶼海區就在附近。
廈門翔安區馬巷鎮瓊頭村村民林北水如今負責承包鱷魚嶼。他告訴記者,“一些開發商想過來開發鱷魚嶼,并愿意付一大筆資金,我都拒絕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保護好鱷魚嶼。保護好鱷魚嶼,生態好了,才能保護我們個人的財產。”
擬建“人工島”的消息在瓊頭村傳開后,村民們紛紛擔心“人工島”的建設會破壞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
針對“工程是否位于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的疑問,記者來到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進行核實。該局資環處負責人洪榮標博士一邊指著地圖一邊告訴記者,擬建的“人工島”并不在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而是在其外圍保護地帶。
洪榮標說,1991年,廈門建立了市級的文昌魚保護區,當時的整個保護區是65平方公里,其中黃厝海區18平方公里,鱷魚嶼海區5平方公里,小嶝島海區10平方公里,南線至十八線海區30平方公里,還有2平方公里在陸域。隨后廈門又建了兩個自然保護區:白鷺保護區和中華白海豚保護區。2000年,廈門市整合了三個自然保護區向國家申報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論證和申報材料里面都很明確,文昌魚的保護區只是黃厝海區的18平方公里,鱷魚嶼、南線至十八線、小嶝島三個海區都變成了外圍保護地帶。“2000年4月份,專家組經過綜合論證后提出來新的保護區規劃。當時文昌魚的數量在黃厝這帶比較多,而在其他三個外圍地帶相對比較少。”洪榮標說。
“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能否進行建設,法規上并無禁止,但需進行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經科學論證不損害保護區的環境質量,按程序核準后方可建設。”洪榮標說。
質疑三:是否會導致生態災難?
在采訪中,一些專家以及瓊頭村的一些村民對“人工島”一旦動工建設將對這片海域的生態造成的破壞深感憂慮。
據悉,文昌魚是一種珍稀小型的底棲動物,在進化位置上是介于無脊椎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享有5億年前活化石的稱號,是研究動物進化的稀有物種。
記者在瓊頭村采訪時,當地村民均表示由于生態環境惡化,這里已經有好幾年未捕撈過文昌魚了。57歲的瓊頭村村民林明德告訴記者,“我12歲就開始 討海 了,那個時候可以隨便打撈到幾千條上萬條文昌魚,現在七八年都沒有捕撈到文昌魚了。”
“這一代的文昌魚已經面臨著絕種了。”村民林北水告訴記者,20年前有人一天可以抓到七八斤文昌魚,現在不可能了。
1979年就開始從事文昌魚研究的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專家方永強說,“上世紀80年代初,文昌魚很多,我們請漁民來捕撈文昌魚,每次出去,差不多一個多小時可以采兩桶有幾千條。到1987年就沒那么多了,差不多捕撈一個小時能有半桶多一些。三年前,我們再讓鱷魚嶼漁民幫忙捕撈的時候,一次只能找到幾十只。”方永強說,這幾年文昌魚的分布范圍越來越靠向外海,近海挖沙破壞了它的生態環境。
“雖然文昌魚的數量在鱷魚嶼附近是逐漸減少的,但建 人工島 的話,文昌魚肯定會受影響。”方永強說,“廈門在建 人工島 之前還是要做水產調查,不僅是文昌魚,還有其他珍稀物種的棲息環境、分布密度等都要詳細調查。”
“如果把廈門市美麗的海島和在全國名列第一的這個珍貴的資源都破壞掉的話,真的很可惜。”方永強說。
事實上,隨著房地產在我國的火熱,近年來沿海一些地區掀起了“填海造地熱”,一些房地產商因造地賺得盆滿缽滿,而一些海岸資源、近海生態卻被破壞,甚至在測繪地圖上已經產生了海岸線的改變。
面對社會的質疑,洪榮標表示,“人工島”是否會破壞環境,這有待于整個環評的認定,“人工島”項目還處在環境影響評價綜合論證的啟動階段。
洪榮標告訴記者,環評單位形成比較完整報告公示后,還要提交給海洋部門,根據權限進行環評,組成一個專家組論證評審會,這之后還要進行公示,然后召開聽證會,根據情況再進行批復。